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871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docx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电工技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码:

230011

教学时数:

60

适用专业:

水利工程专业

修课方式:

必修

2.课程的性质

2.1地位和作用

本学习领域是高职高专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学习领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一,集电路基础、电机、继电接触控制、电工测量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电工技术、电工仪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获得水利工程专业电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2.1.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指导精神和意见,结合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要求,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了水利工程专业《电工技术》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2.2.2.课程设计思路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由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即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确定课程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学习与工作内容→确定课程教学课时→按照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选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本学习领域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并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并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方式排列创设学习情境,开发主题学习单元。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行动着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从计划到评价的完整学习活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系统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将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实现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总学时60学时,理论46学时,实验实训14学时。

3.课程目标:

本课程立足于电工技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突出电工技术的实用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

通过《电工技术》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3.1能力目标

3.1.1专业能力

(1)能判定点位高低和电器功率的计算;

(2)能够正确熟练进行电路的串并联联结;

(3)能正确区分和联结谐振电路;

(4)能够根据应用条件正确联结三相负载;

(5)能够熟练分析三相对称、不对称电路并能简单处理常见电路问题;

(6)能够简单选择和使用各类用途的变压器;

(7)能熟悉常用电机的特性并能简单选择、使用和维护;

(8)能正确使用并维护直流电动机;

(9)能识别和选择使用常用的各种低压电器;

(10)会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机的运行;

(11)能熟练利用常用电工仪表

(12)具有安全意识,能进行用电安全防护和急救。

3.1.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集体意识;

(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5)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1.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4)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5)具有决策、规划能力;

(6)具备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

(7)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3.2知识目标

(1)能熟练应用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求功率和判定点位高低;

(2)能利用电流源、电压源的特性和电路的定理和方法熟练分析基本直流电路;

(3)会用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正确描述和区分交流电的特性;

(4)能够简单分析并解决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问题;

(5)能够熟练分析三相对称电路的联结形式并简单计算对称负载及其他物理量;

(6)能够用磁路的基本定律分析各类变压器的用途和运行情况;

(7)能简单进行三相变压器的联结和维护;

(8)能正确区分常见异步电动机的类型和用途;

(9)能熟悉常用电机、电器的特点及有关运行性能,并能简单选择并使用;

(10)能正确使用并维护直流电动机;

(11)能识别和选择使用常用的各种低压电器;

(12)懂得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原理并用于实践;

(13)能熟练利用常用电工仪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及功率参数,分析电路故障;

3.3素质目标

(1)具有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2)具有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前导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为先修课,要求学生具有微积分知识,并具有应用线性代数、复数运算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普通物理学中电磁方面的基础知识。

5、后续课程

《电工技术》学习领域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是《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等后续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课程内容标准

2.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为便于组织教学,在学习情境下可以设置若干个任务单元,每个任务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电工技术》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单元设计见表所示。

学习情境

教学学时

学习情境名称

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时数

实践教学时数

情境1电工测量

1.1电工仪表的认识与使用……

2

2

1.2电路的连接……

4

小计

6

2

情境2电路分析基础

2.1认识电路及识读电路图

2

….

2.2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

4

2.3交、直流电路的连接和计算…

6

2.4交、直流电路工程实例…

4

2

小计

16

2

情境3电工技术基础

3.1磁路和变压器

2

321电机的构造、性能及使用

2

2

3.3电机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2

3.4电机控制

6

2

3.5低压电器的性能及使用

4

2

小计

16

6

情境4、供用电工程

4.1工业企业配电

4

4.2安全用电

2

4.3水利工程发电与配电

2

4

小计

8

4

合计

46

14

2.2内容标准

本课程设置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为电工测量、电路分析基础、电工技术基础和供用电工程。

学习情境一:

电工测量

电工测量包括电工仪表的认识与使用和电路的连接两个学习单元。

通过电工仪表的认识与使用单元的学习,掌握常见电工仪表(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万用表、兆欧表等)的识别和正确使用方法,并能检测简单的电流参数,特别是对万用表要熟练使用。

通过电路的连接单元的学习,掌握电气图的分类及常用电气图形符号,了解电工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工业与民用建筑电路的基本布线原则和布线方法,掌握常用的几种接线方法。

学习情境二: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包括认识电路及识读电路图、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交、直流电路的连接和计算和交、直流电路工程实例四个学习单元。

通过认识电路及识读电路图单元的学习,掌握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能够计算电路中各点的电位;简单识读建筑设备的常见电路图。

通过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单元的学习,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了解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的特点,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

通过交、直流电路的连接和计算单元的学习,掌握电路串并联的等效简化和计算,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复阻抗和相量图,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电路的方法;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理解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掌握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连接方法并计算相电压(流)和线电压(流);通过交、直流电路工程实例单元的学习,掌握建筑电气电路在三种工作状态下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危害,并采取的相应维护或处理措施,熟悉对称负载与不对称负载下的相电流,线电流、以及中线电流的关系;能计算三相负载的功率。

学习情境三:

电工技术基础

电工技术基础包括磁路和变压器、电机的构造、性能及使用、电机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电机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及使用、安全用电常识六个学习单元。

通过磁路和变压器单元的学习,掌握磁场的基本物理量和磁性材料的磁性能;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变电压、变电流、变阻抗的计算。

通过电机的构造、性能及使用单元的学习,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机械特性,了解结构特点和铭牌数据的含义,掌握正确使用的方法;通过电机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单元的学习,掌握电机运行常见故障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掌握建筑塔吊电机常见故障和处理措施;通过低压电器的性能及使用单元的学习,掌握低压控制电器的识别,掌握建筑设备常用低电控制电器的功能,理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行程控制和时间控制的方法;通过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线路单元的学习,掌握能读懂常用的控制电路原理图,掌握正确的连线操作。

通过安全用电常识单元的学习,掌握水利工程电气设备采取的几种接地措施,熟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等规范中相关安全用电的标准和要求。

学习情境四:

供用电工程

供用电工程包括工业企业配电、安全用电和水利工程发电与配电三个学习单元。

通过工业企业配电单元的学习,要掌握水电站、变电所和终极电站的配电原理和实际应用;简单规划设计水电站的配电系统和运行方式。

通过安全用电单元的学习,熟练掌握保护接地与接零的方式和方法,并能在工程中简单应用;熟练进行触电自救。

通过发电输电工程单元的学习,掌握水电站发电、输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类型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水利水电系统技术、材料、理论的发展情况,能够简单分析解决水电站供配电工程出现的问题。

 

2.3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电工测量

学时

6

学习目标

◆识别常用电工测量仪表

◆能准确使用测量仪表

◆能进行电路的简单连接

教学内容

Ø常用电工仪表的工作原理

Ø测量数据的整理

Ø线路的连接方法

Ø万用表的使用

Ø功率表、兆欧表的使用

Ø电路连接

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

✧采用六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法教学,以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练习、实验、现场观摩、操作演练、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等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

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单,教学课件,并准备好教学场地和设备。

教学条件

✓交、直流电路通用实验台、控制电路板、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

✓实训任务单、工作页

考核评价

学生成绩由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堂考核、作业情况、实训成绩和学习态度等五部分组成。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电路的基本常识

Ø安全操作知识

Ø规范、标准查用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能进行电工仪表的测量演示

Ø能根据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Ø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Ø能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学习情境2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时间

14

学习目标

●能够对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和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能够完成交直流电路的分析和连接

●会进行交直流电路中电器的功率计算

●能够分析处理常见的三相交流电路故障

教学内容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工作状态

✓电路的基本定理和电路分析计算

✓正弦交流电的参数及计算

✓三相对称电源和对称负载的联结和计算

✓三相不对称负载的联结与计算

✓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定

✓日光灯照明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分析

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

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单,教学课件,并准备好教学场地和设备。

教学条件

✓交、直流电路通用实验台、控制电路板、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

✓实训任务单、工作页

考核评价

学生成绩由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堂考核、作业情况、实训成绩和学习态度等五部分组成。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电路的基本常识

Ø安全操作知识

Ø规范、标准查用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能进行电工仪表的测量演示

Ø能根据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Ø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Ø能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学习情境3

电工技术基础

教学时间

16

学习目标

●能够用磁路的基本原理分析变压器的性能、构造和用途

●能选择和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能识别和使用低压电器

●能够进行电机的简单控制

教学内容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变电压、变电流、变阻抗的计算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机械特性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Ø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Ø低压控制电器的识别与电动机的点动、长动控制

Ø安全自救

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

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单,教学课件,并准备好教学场地和设备。

教学条件

✓交、直流电路通用实验台、控制电路板,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低压电器

✓油浸式变压器

✓交、直流电机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实训任务单、工作页

考核评价

学生成绩由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堂考核、作业情况、实训成绩和学习态度等五部分组成。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电路的基本常识

Ø安全操作知识

Ø规范、标准查用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能进行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演示

Ø能根据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Ø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Ø能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学习情境4

供用电工程

教学时间

16

学习目标

●熟悉工业企业配电的方式和方法

●掌握接地与接零保护的类型并应用

●安全用电和自救

●对水利工程的供配电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教学内容

✧发电、输电工程

✧工业企业配电

✧接地与接零

✧安全用电与自救

✧对水电站进行供配电设计

✧安全用电模拟自救

教学方法

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

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各种媒体学习资料,任务单,教学课件,并准备好教学场地和设备。

教学条件

✧担架、触电自救药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

✧实训任务单、工作页

考核评价

学生成绩由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课堂考核、作业情况、实训成绩和学习态度等五部分组成。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Ø电路的基本常识

Ø安全操作知识

Ø规范、标准查用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能进行电子仪器的检测演示

✧能根据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Ø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Ø能正确、及时处理学生误操作产生的相关问题

三、课程实施建议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理论培养的基本规律,摆脱原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淡化学科中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突出职业定向性。

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构形式,实行项目导向,任务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将知识和技能隐含在工作任务中,将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主线定位在实践活动上,理论知识的组合按照实践训练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

按照不同任务的特点,组合对应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实施情景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3.1课程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与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转变观念,建立以学生的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知识在学生亲自动手和行动的过程中获得。

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

教学方法适宜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和合作,共同实施某个项目。

具体表现在:

1.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师课程授课与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入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根据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多个项目,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从项目方案的制定、网络设备的选择、设备配置方法、访问控制与安全措施的实施等多个方面都由学生小组共同完成。

项目实训教学采取项目课题任务---学习该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完成该项目实施方案的设计---进行项目的实施操作及测试(解决实际问题)---总结项目经验的实施过程,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能力的飞跃性提高。

实训项目采用4人小组合作方式,每个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自己分析设计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共同完成项目的实践操作。

教师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发动学生互评,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学期最后通过一个大的案例,将学生小组的小型网络互联为一个大型的仿真互联网,并实现网间的安全访问,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目的。

3.2教学组织与实施

3.2.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学习要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将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手。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教学、交叉式启发、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在教学组织及设计中,教师针对课程教育目标必须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者模拟实际的专业性情境的行动中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具体运用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重合同守信用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承担着如下的角色职能:

创设工作情景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技术准备计划);开发学习资源和安排学习活动;记录管理学生学习进度情况;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2.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录象、校内外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目前在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对部分章节内容开发了多媒体课件,编制和收集电工技术flash动画片5部,照片200多张,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为了配合现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3.2.3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建设

(1)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2)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3)建立本专业开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科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4课程考核方法

成功的考试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自我培养。

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3.4.1考核形式、内容

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40%。

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

(1)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占10%;

(2)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10%;

(3)个人书面作业占15%;

(4)实验实训成绩占20%;

(5)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占5%。

3.4.2评价标准

(1)课堂讨论发言情况(10%):

语言组织能力和回答质量。

(2)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

采取灵活考勤方式,通过教师教学日志反映。

(3)个人书面作业(15%):

平时布置作业能否按时、独立、高质量完成。

(4)实验实训成绩(20%):

按照实验实训要求和步骤完成任务,合作创新意识强等方面考核。

(5)吸收新信息的能力(5%):

从收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考核。

实际考核过程中,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