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3420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docx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姜大源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方法论远比方法重要,讲哲学思考时会用到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听完以后会有一些收获。

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大家注意听。

大家看课件,发现课件全是图,没有文字,没有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等等,那样只是文字的搬家,没有意思,这样的PPT,一定是自己加工的。

我做这个PPT的目的,是想给大家三个冲击:

一个是视觉的冲击,视觉的冲击即火花。

所谓视觉的冲击,我尽可能多的把我的思想用图形表达出来,用逻辑的框图或图像的框图表现出来。

通过我的PPT,和大家的思想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

第二个是信息的冲击,信息的冲击即观点。

我要用一张图,融合最大的信息量,这张图可以讲三分钟,五分钟,可以写三百字、五百字,我不主张记太多,记要记容易忘的东西。

第三观念的冲击。

我所做的图中不可能每张都对你冲击最大,一定有几张对你冲击最大,记几张对你冲击最大的图形,用这几张图形去解决你的问题,那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去拷贝、去复制你脑子里的东西,老师的作用不在于复制图书馆书架上的知识,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做出老师做不出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复制知识、拷贝知识,这是最大的失败,我们一直在做知识搬运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这三个开场白,今天上午讲的哲学思考,是方法论的问题,为下午讲方法做准备。

我先谈谈我的几本书,第一本是《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这本书是2007年1月的,是大学出版社的一等奖,第二本书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实践与创新》第三本书是国家师范教育两周年的一个案例集《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这里面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我点评的。

这时候还是工作过程导向,其实这时候已经提出来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家看后面这几篇文章文章《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工作过程导向是德国人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是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上得一片论文,这篇文章在职教战线引用率是最高的文章。

还有《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是怎么互相呼应的,怎么走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条路上来的,今年3月8号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问题》。

另外,我的很重要的思想,是我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杂志总编的时候从05年到08年我连续写了关于职业教育的48篇卷首语:

05年写了12个“观”、06年写了12个“说”、07年写了12个“论”、08年写了12个“辩”。

如果大家想提前看这些文章的话,我给大家两个博客,一个是崇尚知性的美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霍丽娟),一个是栾学刚(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今年是建校一百周年,作为一个学子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情,我写了一首诗:

《七律 清华百年感怀》闻亭风过起钟声,袅绕天地入我魂。

月下荷塘说傲骨,楼前断碑论乾坤。

民富九州强国梦,德厚清华健行人。

最是百年回首日,扬鞭策马指金樽。

写这首诗是为了引出我对教育的思考。

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不敢说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能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不能说明一切,但是没有诺贝尔奖就能说明一切,清华北大集中了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我们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呢?

我们要反思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每年两会提得最多的是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也是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为什么不能培养拔尖人才?

这是钱学森老先生给温总理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知识在全世界来讲是最多的,为什么没有拔尖的人才?

为什么没有象钱学森、华罗庚、杨振宁等这样的人才?

我们的院士一个一个的走了以后有多少人能填补呢?

我们现在竟然发现了很奇怪的现象,院士揭发院士,院士怎么能揭发院士呢?

反过来讲这个院士恐怕不是真的吧?

钱学森能揭发钱伟长吗?

钱伟长能揭发钱三强吗?

华罗庚能揭发李四光吗?

换句话说,他们全是真的,院士揭发院士的现象,让人不可理解,是不是管理出了问题,制度出了问题,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官员腐败的问题,官员腐败导致学术腐败。

除了钱学森之问还有一个易中天之问,中国男足与中国教育谁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此题无解。

这反映了我们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第二个问题,清华大学国学教授季羡林解放前考上清华的,季羡林的数学极差,可是他考上清华了,季羡林考清华数学考了4分,要是现在肯定不要,可是清华要了。

第二位文革前的北京市副市长,伟大的历史学家,《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数学也很差,数学0分,清华大学还是要了,第三位《围城》的作者钱学森数学更差,数学只有15分,可是清华还是要了。

这几个人要放在今天的中国肯定没有学校要的。

我们总是用大一统的方法评价每个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他的思维习惯、思维类型和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是排斥符号的,他不善于用符号去思考,不善于用符号的公式原理概念去思考。

可是逻辑思维的人在世界上只占20%—30%,他们善于用符号组成的原理公式去思考、去推理这两种思维不是智力类型的高低,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

我们对于用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我们如何改变其评价标准?

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我们从起点就错了,我们总是用符号系统组成的学科体系去教那些排斥符号体系的人,我们的起点就错了。

教育部看到了高考的弊病,所以,教育部让大学自主招生。

教育部还搞推荐,推荐的目的不是推荐通才和全才,可是普通高中推荐的还是全才和通才,这不是浪费这个政策吗?

前年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的文章,得了满分,可是他的高考成绩只有三百多分,那个学校也不要,最后三峡大学要了他,我看这个考生清华、复旦要了才对。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季羡林在今天的中国是考不上清华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国学大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在现在是评不上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

孔子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孔老夫子不写论文的,我们很多人成了造论文的机器。

我们造的论文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有多少被引用?

职业院校的老师,他怎么能和清华北大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呢?

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结构是四块,我们四者缺其三,我们缺三块。

第一块,专业理论,这都有。

学护理有护理,学数控有数控。

我们大学的硕士、学士、博士都毕业了,这些专业理论都有了。

这些专业理论第二块在职业的实践中没有专业理论。

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没有,你教数控,你开过数控机床吗?

你教旅游,你当过导游吗?

职业院校的老师职业资格和职称,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能和本科院校的一样,职业院校的教师怎么能和清华北大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呢。

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没有。

第三块,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07年第一批28所高职示范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

什么叫数控教学论?

什么叫护理教学论,等等。

你是学什么的就能教什么吗?

是不是,你学什么的不能教什么。

你要叫数控吗?

你在大学不是学数控的,你在大学是学今后要当数控老师的专业。

你学的是今后要当数控老师那个专业。

你要教护理,你不是学护理的,你学的是今后要当护理老师那个专业。

你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培养的,所以,德国对人有关系的专业都要考两次,医生要考两次,教师要考两次,律师要考两次。

职业教育的教学论和普通咸阳师范、北师大的数学、物理的教学论不一样,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和专业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论,德国人最先提出的是职业教学论,比专业教学论更进一步,这个我们没有,这个课一定要补上,所以我们要把老师送到德国去,中职送了2500人,高职送500人,这500人已经成了学校的佼佼者。

第四块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当中的实践没有。

什么叫头脑风暴?

什么叫沙盘演练?

什么叫角色扮演?

什么叫四阶段?

什么叫六阶段?

什么叫普通教学基本的东西?

这都要结合职业的实践,德国、瑞士要求教师都要有两年的作为预备教师的实践,这个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如果把这四块结合起来。

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

这四块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

所以去年1月份,温总理在第五次关于2020教育发展纲要座谈会时,请了两位高职的老师,一个是天津中职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

一位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赵杰老师,赵杰老师问我他要和总理谈什么?

我说,你给总理建议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职业资格、职务、职称的评定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中国的教育确实有问题,基础教育把他的很多的不合格的产品送到高职来了,基础教育举步维艰,新课改遭到很多院士的反对,基础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理论支撑,他总觉得原来的学科体系被打乱了,孩子完全失去了童趣,上大学之前没有玩过,上大学开始玩了。

职业教育的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不成功者变成了成功者,清华北大没有什么伟大的,他们把成功者变成成功者,还有些不成功的。

把成功者变成成功者不伟大,把不成功者变成成功者才伟大。

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太伟大了。

那么职业教育担当了什么任务,我想职业教育担当了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在基础教育之上要干两件事,第一件事要培养使中国的经济领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或者叫技术应用性人才。

技术应用人才就是高技能的人才,它主要由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来完成,他应该占到60%—70%,这是我们要做的事,不仅仅是半壁江山,我看要超过半壁江山才对。

第二件事是要培养使中国的科技领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研究型人才或者叫技术研发型人才,或者叫功臣性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20%够了。

研究型搞基础研究的5%—10%够了,加起来100%,这两种教学任务不是谁低谁高的问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如果按它们的性质来说的,前者培养的是立地的人才,后者培养的是顶天的人才。

没有立地何以顶天,中国要顶天立地,教育必须立地顶天。

职业教育就要承担着太伟大的任务了。

所以我们就是在做立地的事。

我想职业教育经常说三句话,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职业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职业教育同样也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动力源。

我们走另外一条路使学生成才,所以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了这些,我要给大家说六个哲学问题,实际上是三大块。

第一个关于定界与跨界。

第二个关于经验与策略。

第三个讲技术和技能。

定界与跨界是讲的普教和职教的区别。

经验与策略谈的是中职和高职的区别,技术和技能这个问题,到现在国家还没有搞清楚,认为技术高于技能,这个命题是错的,技术和技能不是层次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为了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哲学的理论基础。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高职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不局限在一个层次上。

由此我引出来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是比较宏观的东西,然后讲讲中观的和微观的东西,先讲讲知识的有序和无序的问题?

再讲讲学习是做加法还是积分的问题?

关注细节还是关注整体?

第三个知识也好、能力也好、技能也好他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

我们的课程如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

他是不是,比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他是不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有人理解的把人禁锢进去?

不是,我们的课程比清华北大还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先看第一个,定界与跨界,普教与职教的区别。

再做的各位都是搞职业教育的,那么我问,什么叫中等职业教育,什么叫高等职业教育?

你能说清楚吗?

什么是职业技术学院?

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们学校?

把普通两个字抠掉把职业两个字一贴那就是职业教育吗?

那不是。

什么是中等?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这六个字一看就是三个关键词,把这三个关键词说清楚了,也就说清楚了什么事中等职业教育,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三个关键词中第一个关键词是教育,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

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

既然是这样,就和培训是有区别了,在中国,培训是短期的,是有功利性的。

功利不是贬义词,一个企业不盈利叫什么企业,一个国家不盈利叫什么国家,一个人不想过小康生活那叫什么人吗。

不要把教育作为挣钱的手段。

因为教育是人本的,是长期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所以考虑问题的第一个基本面,我们是关注人的一生发展的这样的活动。

中职和高职都是教育。

因此我们后边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关注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他很可能比北大、清华还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他也能实现这个面。

这个教育不是普通的教育,他是职业教育,第二个关键词是职业,他和普通教育不同,有很大的区别。

职业教育说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清华、北大有吗?

在中职和高职高高飘扬的旗帜上我们写了八个大字: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清华、北大没有这些。

这表明了职业教育鲜明的个性就体现在这八个字上。

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职业教育评价的标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职业教育已远远跨越了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围城。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清华、北大同样可以培养出来,那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人家可以替代你。

只有不可替代,你才可以生存。

不可或缺不可替代,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三个关键词是高等或中等。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姓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支撑的。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高等教育这个概念的,是1996年出的职教法提出来的。

高职首先姓高的话,这个词不是这么造的,那一定叫职业高等教育,中职叫职业中等教育。

第一个词是基词。

高职和中职首先提倡的是职业性。

高等职业的教育比中职的多,不能因为知识的多少评价智商的高低,清华北大知识更多,但清华北大不是技能就高。

任何一个教育都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不是只有高职才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和中职不是知识多少的区别,有人说,中职和高职的区别是中职培养动作技能,高职培养心智技能。

有人说吗,高职同样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教育甚至学前教育都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中职也是技能,高职也是技能,高在什么地方?

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想从两个方面谈高职和中职的区别。

第一个,社会需求,高职和中职之所以存在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职业教育的前身就是中专和技校。

中专和技校是怎么建立的?

当我们建立一个行业,一个大的企业的时候,我们就建立中专和技校去为这些行业和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换句话说,职业教育的母体就是行业和企业。

可是1998年改革的一个重大失误是,把最不应该剥离的职业教育从行业企业剥离掉了,所以体制、机制没有了,所以国家希望闯出一条路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没有起作用,找到中国的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德国也好,澳大利亚也好,英国也好,他们的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高职和中职的存在母体就是行业和企业。

清华、北大不是因为建立了一个行业、企业而建立清华、北大的,他不是因为企业行业的建立而建立学校的。

他们和行业企业没有天然的联系。

这是第一个区别,这是社会需求的结果。

第二个,中职和高职到底是什么区别,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劳动部说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16号文件讲高职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鲁部长提出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也是技能,高职也是技能,到底高在什么地方?

我在12个“辩”中提出来了。

中职和高职的区别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是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是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中职要解决的是怎样做的技能,高职要培养怎样做的更好的技能,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的更好,所以中职一定是基础,高职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之上的。

可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高职首先姓高,所以我们95%的学生是来自于高中毕业的学生。

而中职招的是普通初中的毕业生。

同样一个数控专业,同样一个护理专业,他们在专业的知识上,在专业的技能上都是一样的。

都是一张白纸,结果导致了,高职和中职同样的课程的雷同。

因为只有5%的学生来自中职的,95%的学生没有学过。

这样不行,这是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如果我们招的更多的是中职的毕业生的话,我们的课程就要考虑了,学生上过呀,他是在经验层面体现,你如何在策略层面解决呢?

所以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根本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

其他都是附带延伸出来的。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课程建设。

那么职业教育就到专科为止?

高等职业教育就只有专科吗?

能不能升本?

我在十年前就说了,高职一定有自己的本科。

但这根本的理由是什么?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只能是专科,只有技术型人才才是本科。

凭什么?

谁说的?

这是想升本的理由吗?

教育部的部长和副部长不让升,他的二本三本就是培养到清华大学都是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还要你干什么?

高职就老老实实培养技能型人才。

换句话说,他不让你升,你说技术高于技能,所以,技能型人才就是专科,我们有六七百本科所在那,你还升本干什么?

他们认为技术高于技能。

这不是一个伪命题吗?

你想升的理由是技术高于技能,他不让你升的理由也是技术高于技能。

这不由得我们思考,技术和技能到底什么关系?

技术和技能不是承泽的关系,技术和技能是随同的,伴生的,是互用的。

这就为整个高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理论基础。

第三个关键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权,教育是基本面,职业是生存权,中职和高职是发展权。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存在。

他的合理性,他的理论支撑,如果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能做大,做强。

我们就自然有未来的发展空间。

说了这么多,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

教育基本面,职业生存权,中等高等发展权。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两个字,这两个字谁都知道,耳熟能详,这两个字也突显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同,那两个字,就是跨界。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普通教育不是跨界,跨界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

传统的教育、传统的培训、传统的企业培训不是跨界思考,他是定界思考。

而我们传统的校园文化也是定界思考,他不是跨界思考。

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零距离对接,这话对不对,对,但是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

企业倒闭了,培养的学生干什么?

今年学的职业资格,过了三年又变了,职业变动太大,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业变动太大了。

所以,胡总书记和温总理都在讲,教育的五大原则之一以人为本,但从企业角度来讲,我雇一个人,每个月给你几千块钱的工资你什么都干不了是不行的,企业的利润从哪来。

企业的需求是功利的,功利不是错的,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企业必须这么做,换句话说,他方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起点。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是学生能够获取可持续发展。

那就回去吗?

搞传统式教育吗?

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的知识不变。

可是学生学的什么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山中方近日,世上已千年。

使用集成电路,可你总讲二极管的应用,二极管的设计,集成电路内部的黑箱不管吗?

所以,传统的学校的同时也是一个定界的思考,传统的教学也是定界的思考,怎么办?

从定界走向跨界,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知识看知识,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技能看技能,从定界走向跨界不是做加法,不是企业搞应会,学校搞应知,怎么总是先应知后应会,当人在实践中,他的应知只能靠背、靠复制,靠记忆,根本没有听懂。

搞应知的目的只能应付考试,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应会当中去掌握应知呢?

他是集成的,他是一体化的,他是在做整合不是在做加法。

搞一些竞赛,我说过,不能先考应知再考应会,考试的题目应做到他不懂这个知识他就做不出来,这就是一体化,他不懂这个知识他就考不出来,老式中国的教育,失败就在这里。

所以,从定界走向跨界是当今创新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就是跨界,世界是平的就是跨界,你看全世界,一个国家经济危机,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全世界都一样,中国自己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三驾马车靠经济的指导,出口、投资、内需,如果外国不买你的东西了,出口就不行了,投资太多就会引发通货膨胀,CPI增加,所以我们必须长富于民。

Suv车型,这个车型现在买的是最好的,这个车型就是跨界。

去年8月份,鸟巢有一场音乐会,九万张门票一下子就卖完了,还不够卖,还要卖站票,什么样的音乐会只有四个人能产生这样的魅力?

这个音乐会就是跨界的,一个是声乐类型的跨界,民族、流行、美声三个的跨界,一个是声乐和器乐的跨界,一个是传统和现代的跨界,在一个现代化的体育场,传统和现代的跨界,东方和西方的跨界,这四个人是一个是美声唱法代表,一个是民族唱法的代表,一个是流行唱法代表周杰伦,一个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朗朗。

职业教育就是在做跨界,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十二个字恰恰是跨界的表述,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我们要关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只有关注企业的发展学校才能发展,企业是功利性的,一定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是公益性的,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这个跨界太大了。

我们现在剃头挑子一头热,我们如何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是供方,企业是需方,企业觉得学校应该给我们提供,这是企业经济学,这是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经济学必须改写,在结果状态学校是供方,企业是需方,在过程状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学校更多的体现出一种需方,企业是供方。

我们需要企业提供大量实训实习基地,学校是需方,企业是供方,我们需要30%—50%的专业课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上,学校是需方,企业是供方。

传统的教育对接、单向的教育对接必须改写,他必须是双向的发展,这一定是跨界。

校企合作,可是校企合作的长效的体制建设我们到现在也没有。

很多学校在写校企合作的建设报告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体制,什么是机制。

这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认为体制就是机制,机制就是体制,把体制和机制混在一块写。

要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让副校长当组长,有多少人,每个系下面还有办公室,这不是机制,这是体制,体制是静态的,机制是动态的,一个体制的好坏反映在机制的好坏上,一个机制的好坏更多的反应在体制非常态运行时的反应。

请注意是非常态运行时的反应,订单没有了如何做出反应,经济危机来了如何做出反应,地震来了、火灾来了、泥石流来了如何做出反应,这叫机制,这不是体制。

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去激励老师去改革,只有体制、办法没用,没有机制、非常态运行,中国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的这叫机制。

举个例子,每个家,家家都有大衣柜,大衣柜里有春夏秋冬各种衣服,这是体制建设,不是机制,什么是机制,一个人根据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这叫机制。

第二个,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工作有工作的规律,学习有学习的规律。

一个人的一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远远少于工作的时间,这样教育就有一个极大的命题,如何在工作当中教会学生去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

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塑造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的再造。

老师要学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没有开过数控机床能做吗?

这样你只能关注学习这一块,只能关注书本,关注不了工作过程这一块,所以做中学,做中教。

只有做中学才能真学,只有做中教才能真教。

所以工学结合又是跨界的。

而我们说的最多的四个字更是跨界的,哪四个字?

职业教育,职业有职业成长的规律,教育有教育发展规律。

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两个平面出现了,一个是职业、企业和工作,一个是教育、学校和学习,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所研究的领域比清华、北大、北师大、华师大要多一块,北师大、华师大、北大、清华只关注教育、学校和学习这一块,而职业教育还要关注职业、企业和工作,换句话说,职业教育所研究的领域比普通教育多一倍。

悲剧发生了,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中职和高职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在国务院的学位里,关于教育学的博士,九个人有生杀大权,这九个人没有一个是职业教育的代表。

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普通教育就能在他的下面设职业教育,我觉得这个不对,高职研究的领域比你多一倍,怎么能说我是你的下位呢,而你是我的上位呢,我是你的上位还差不多,起码是平行的,职业教育怎么是二级学科,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级学科,我研究的领域比你多一倍,我设的东西你不一定做,你设的东西我都做。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所以,我早03年就说了职业教育是一级学科,但现在没有人呼应。

同样我认为职业教育法不是教育法的下位法。

教育法可以用来执行,可职教法不能按教育法、教育部门来执行,教育法只是职教法的一部分,所以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