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3658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

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

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

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

5、甜美的歌声

7、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

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

(2)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

表达方式

三:

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

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五:

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2、虚实结合

(1)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3、动静结合

4、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

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

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

1、对比与反衬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

对比与反衬:

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烘托——渲染

3、用典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

•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情景合写

•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1抑扬

2、卒章显志

提醒: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

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

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

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

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

(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

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

用典。

“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对仗。

“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

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想象(或虚实结合):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

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歌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

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要遵循“手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

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诗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诗歌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用典、对仗、寓情于景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

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

指劣马。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

(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

⑴英雄没落 明主要赏识英才

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释】①吴潜(1195-1262):

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

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③锦古江头:

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 “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分析】

(1)D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错误,“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故选D。

(2)“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

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

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

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虽然年老衰疲。

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烈士暮年。

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

即蓑衣。

②杨朴:

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

犹纵使,即使。

绶:

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

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