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488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docx

古代汉语教案副词

副词

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

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

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

“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

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

(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治安策》

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

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

(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黔之驴》

yi(谨慎的样子)

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他的臣僚们逐渐背叛他。

“稍”在较后的作品中,逐渐演变为“稍微”的意思。

10、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纸。

《活板》

程度副词“颇”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很”、“甚”的意思

11、唯袁盎明绛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

12、廷尉乃言谊少年,颇通诸家之言。

《汉书·贾谊传》

现代汉语书面语里还保存着这样的用法,如“时间颇长”“颇感有趣”,另一种意思是“稍”“略”,例如:

1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

14、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

15、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

16、殷商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

《史记》

一般来说,在古汉语里用作“略”“稍”的例子比较多,如果按现代汉语理解,是不正确的。

教材中主要讲了古今变化大的几个程度副词,再补充如下:

表轻度的程度副词,还有“差”“略”。

“略”古今变化不大,“差”作为副词只保存在成语中。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稍能振奋人心[使人满意])

17、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光武帝时常派人去观察吴汉在干什幺,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吴汉正在整修作战攻伐的器具。

光武帝于是赞叹说:

“吴还比较[略]使人满意。

”)

18、元始中,车后王国有新路,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2)表过甚(过分):

“甚”“太”“泰”“以”“已”

1、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孟子·滕文公下》

(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任用[找到君主],[别人]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急了吗?

2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父兄被楚平王杀死,伍逃吴,后率吴兵伐楚,求昭王不得,掘平王墓,鞭尸三百。

]你替父兄这样报仇,大概太过分了吧!

2、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

《左传·昭公二年》

(您的刑罚太不公平,凭什幺作盟主呢?

3、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

《左传·昭公元年》

(况且带上千辆车子离开自己的国家,声势也过于显赫了。

3)表极度(高),程度达到最高限度:

“至”“极”“最”“殊

“绝”“酷”“良”。

其中“最”、“至”用法较特殊,除可直接着谓语中心词,为了强调,也可以离开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而前置。

至:

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者也。

《荀子·正论》

(商汤、文武,是天下最善于禁止暴虐政令的人。

最:

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比,比照。

)rangju

大:

长公主大以是怨光。

《汉书·霍光传》

良:

沛公默然良久。

《史记》(沛公沉默了很久。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汉书·冯唐传》

极:

(可作补语)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疲)极。

《史记》

([韩信]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很疲惫了。

4)表现比较(表示程度在原先的基础上更加进了一步,相当“越发”“更加”):

“益”“愈”“弥”“兹”“滋”“尤”。

益:

(A.用作表程度副词,通常表示“更加”“越发”等意义)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韩非子》

(B.有时“益”又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逐渐发生、出现,有人认为是时间副词)

武谓惠等“屈节辱节”,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益愈。

《汉书》(逐渐)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

(假如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他的不仁就越厉害,罪就越重。

其虐滋甚。

《左传·昭公元年》

尤:

(用在几种事物或情况中,有一种比其它的更突出,更特别。

译为“更加”“更”“尤其”)

韩夫人尤嗜酒。

《后汉书·刘玄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尤其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更

二、范围副词

这一副词说明动作或与动作有关事物的范围,或数量的多少。

范围副词,如“皆”“尽”等古今变化不大,变化比较大的有“但”。

现代汉语里,“但”主要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古汉语里,“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

1.表限定,把人、事物的动作、行为限定在某个范围:

“但”“特”“徒”“独”“仅”“直”“第”“唯(惟)”“只”“止”。

⑴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策。

《后汉书》

⑵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⑶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羸畜。

《史记》

(匈奴隐藏了他们精壮士兵,肥大牛马,只露出老弱的兵士和瘦弱的牲畜。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除“但”以外,“徒”“特”“第”“直”在古代汉语中也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

(5)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6)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7)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

《与高司谏书》

(8)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从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

《荀子·非相》

(9)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子吴起传》

(1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黄州新建竹楼记》

(11)君弟(第)去,臣亦且亡。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您只管逃走,我也将要逃亡。

“独”原是“独自”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只”。

(12)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13)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

(14)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但是“独”在问句中,不表示“表示”或“只”的意思,主要是表达反问语气。

(1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6)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

《中山狼传》

范围副词“仅”从古到今也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仅”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这是古今一致的。

例如:

(17)齐王遁而走莒(ju),仅以身免。

《史记》

(18)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项脊轩志》

“仅”的特点是言其少,但是,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19)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张中丞传后叙》

(20)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与元九书》

(21)江国路千里,山城仅百层。

(《泊岳阳城下》杜甫)

这类“仅”一般只用在数目了前面,读去声jìn。

2)表示统括,相当于现代汉语“都”“全”:

尽、皆、咸、举、俱(具)、并、备、毕、既、胜、凡、率、大凡、大率

毕、咸: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很多贤明的人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2)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论积贮疏》

(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会争相起来造反。

既: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东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祀。

《史记·周本纪》

(东周西周都并入了秦国,周朝完全不进行祭祀。

胜:

(作副词当“尽”讲)

不胜枚举

美不胜收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记。

《报任安书》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荀子·强国》

凡:

(率、大凡、大率,这几个词都表示总括)

凡杀三人,伤五人。

《汉书·文三王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汉书·苏武》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中庸》

(所有的事,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就成功,------失败。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雠者所快。

《后汉书》

大凡:

(词性可作副词,可译为“一般地说”“大体上说”)

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部,万三十二百六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

(书大体上分成六大类38种,由596家写成,共13269卷。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韩愈)

(一般地说,事物得不到它合理的待遇时,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率:

(单用译作“一律”“全都”,与“大”连用,可译作“大都”“大抵”)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全晋文》

(古诗大都以四字一句作为它的体裁。

饮食,大率鼠之余也。

《柳州某之鼠》

(吃的东西,大抵是老鼠剩下的。

3.表示共同、相互:

共、同、相、互、交、交相、相与

相:

(作副词表达内容比较丰富)

1)作“互相”讲

……故曰: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

(教育别人和自己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2)作递进讲,即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

前后相随

父子相传

3)“相”还可偏指一方

不久自当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语刘兰芝]不久我一定归来,我发誓决不辜负你。

穆居家多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

《后汉书·朱穆传》

(大臣中有许多人推荐他。

相与:

(“相互”“一块儿”)

木实未熟,相与视之谨。

(《赠王孙文》柳宗元)

(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时,它们一块儿看守得很谨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陶潜)

(有疑问之处共同来分析。

交:

(“交”除表示互相外,还可表示“共同”“一起”)

风雨云雪,交发而并至。

(《甲辰答朱元晦书》陈亮)

周郑交恶。

《左传·隐公三年》(互相憎恨)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词。

古代汉语时间副词比较多,除了“将”“正”“已”“常”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同之外,也有一些意义上差别很大。

1.表过去(表示谓语动作已经完成,谓语的性质已经具备、实现等)。

已经——“既”“业”“已”

曾经——“曾”“尝”

一向——“素”“宿”“雅”“向”

刚才——“纔”“适”“方”“甫”

既:

a.时间:

过去。

“既已”可连用,“既而”等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相持既久,日晷(gui)渐移。

《中山狼》

(相持的[时间]已久,太阳的影子渐渐移动。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荀子·子道》

b.表示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当“马上”“立刻”(较少)

既当远别,遂住三日共语。

《世说新语》

(马上就要远别,于是留住三天一块说说话。

c.表示动作行为保持原状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羌村三首》杜甫)

(战争依然不止,孩子们都去东征了。

d.范围副词,“全部”、“都”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e.既,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过了不久”、“一会儿”

既,荣公为卿士。

《国语·周语》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左传·隐公元年》

曾古代汉语里作副词用时,可以表示时间,意思相当于“曾经”,各现代汉语用法相同。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

但是,副词“曾”在古代的主要用法并不是表示时间,而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微微相近。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如匹夫。

《史记》

宿:

当“一向”讲。

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后汉书·刘陶传》

(宿,素也。

可作动、形。

雅:

当“素常”、“向来”讲。

“雅素”、“雅故”与“雅”同义。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记·高祖本纪》

(雍齿本来[从来]不愿意隶属沛公。

甫(fǔ):

当“才”、“刚才”讲。

武俊甫十五,善骑射,与张孝忠齐名,隶李室臣帐下为裨(pì)将。

《新唐书》

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

《汉书·匈奴传》

(受伤的人刚刚能起来。

适、方:

也作“刚才”讲,“方”可作“正在”讲。

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胸)矣。

《治安策》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其来。

(《古风十九首》李白)

(剧辛刚从赵国到燕国来,邹衍又从齐国来。

2.表现在。

“方”、“正”、“鼎”

方:

主要表示现在时。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吕氏春秋·察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已拿着刀和砧板,我们已象等着被刀切的鱼和肉。

方将、方且:

“正要”、“将要”。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庄子·应帝王》

(为人,任人之所为,凭个人爱好自由地去干。

[无名人说]我正在和造物者一起,纵情遨游。

大司马方将外固封疆,内镇社稷。

《世说新语》

(将要对外巩固边疆,对内安定国家。

妻子其隔夜不还,方且忧盼,见申入,急问之。

《聊斋·申氏》

朝廷已深知羽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汉书·魏相传》

(朝廷已很了解羽翁[魏相小名]的管理才干,正要重用他。

鼎:

当“正”讲。

春秋鼎旺。

《汉书·贾捐之传》(正是年轻有为时。

3、示将来(表示动作将要发生):

行、且、将、垂、欲。

行:

“行”和“行将”义同,当“就要”、“即将”、“很快”讲,也当“将近”讲。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辞》

(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发育,感叹我的一切即将终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与吴质书》

(时光容易消逝,离别以来又将近四年。

垂:

当“将要”讲,也当“将近”讲。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垂老别》杜甫)

(天下没有太平,快要死了还不得安宁。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三国志·魏书·张勇传》

([张勇]称雄占据四川、汉中将近三十年。

欲:

可作助动词,“想要”“打算”讲。

作副词当“将”、“将要”讲,表示某种情况将要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诨·《咸阳城东楼》)

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

《华佗》

且:

将、将要。

赵寇至,且入界。

《史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史记》

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史记》

(尚且、姑且,情态副词。

4、表示不定时。

经常——常、恒、镇偶然——偶、间、偶然

永久——永、久暂时——姑、权、暂、聊、姑且、暂且

急速——遽、暴、速、急、疾突然——骤、乍、猝、忽、突然、蓦然

逐渐——渐、浸、徐终竟——终、竟、卒、讫、归

立即——立、登、辄、即随即——遂、乃、亦、又、旋、寻、还

恬适——恰适、会、正随、既而

恒:

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庸蜀,四川。

恒,经常。

少日,不出太阳。

镇:

悟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

(柳宗元《倾杯诗》)

浸(qīn):

当“逐渐”讲。

政由王氏出,灾异浸甚。

《汉书·刘向传》

“浸”还常和“寻(浔)”、“假”连用,意思还是“逐渐”。

事浸浔不得闻于天子。

《史记·齐悼恚王世家》

迄:

终于。

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后汉书·孔融传》(负其高气,以有很高气节而自负。

靖难,平定变乱。

才疏意广,才学空虚,志向不着边际。

5、示动作连续或重复:

重、复、再、又、比、更、屡、数、频、亟、仍

“再”和“复”在古代是表示动作重复出现的词。

词类和意义都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也放在这里讨论。

古代汉语里“再”是数量词,一般专指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史记》

到了唐代,“再”可以专指第二次,“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但和现代的意义仍不同。

现代汉语“再”是副词,常用来指“又一次”,一般不限于两次,也不一定是第三次,如“再读一次”,这个意义在古代汉语里用“复”。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

不敢复读天下书,不敢复与天下人之事。

《左传》

古代“复”的用法,一般保留在现代的成语和书面语里,“死灰复燃”“一去不复返”等。

比:

间者数年,比不登。

《汉书·文帝记》(近几年连续歉收。

亟(qǐ):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多次重复,可译为“屡屡”、“每每”。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

读“jǐ”时,表示动作的急促或时间的紧迫。

子亟去,无污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你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

仍:

频繁,重复多次,和现代汉语的“仍旧”不同。

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帝王后代》

(晋多次做没有道义的事,没有后代。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

《后汉书上》

(我频繁多次见到汉灵帝,帝耳聪目明,视听灵敏。

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和语气(有的语法著作,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称为语气副词),现代汉语“大概”“未免”“本来”“偏偏”都属于情态副词。

古汉语的情态副词也比较丰富。

1、表强调:

的确、果真——确、诚、实、信、良、固、果

一定——必、定、务

坚决——断、决、誓

特别、特地——特、故

才——乃、才、始

诚:

当“的确”、“确实”、“果真”讲。

臣诚知不如徐公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桓公曰:

“公诚愚矣。

”《说苑·政理》

(你的确太愚蠢了。

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信:

常用在叙述句或疑问句,当“的确”、“真正”、“果真”讲。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我是北方的老百姓,……果真有这回事吗?

良:

表示程度当“很”讲,也表强调语气,当“真正”、“确实”、“实在”讲。

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史记·赵世家》

古人思炳(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曹操《与吴质书》)

沛公默然良久。

《史记》(沛公沉默了许久。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汉书·冯唐传》

固:

表示强调有两用。

a.表示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持”、“肯定”等。

前朝思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

(曹操《让县白明本志令》)

(在此之前朝廷施恩封我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

臣固知王之不忍。

《孟子》

人固有一死。

《报任安书》

b.强调动作行为或情况确实如此,可译为“确实”

此,固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墨子尚贤》

(贤人确实是国家的财富)

“固也”,“固”可以和语气词“也”直接结合为“固也”,成为一种凝固形式。

在古代汉语里比较常见,意思大致相当于“本来如此”或“当然如此”,常用在对话时的应答。

(赵高曰)“臣欲谏!

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

”李斯曰:

“固也。

吾欲言久矣!

”《史记·李斯列传》

鲁仲连曰:

“固也,待吾言之。

”《战国策·赵策二》

(确实是这样,等我跟你说。

果:

用法较复杂,表示强调语气有两种。

a.表示情况的发展同事先设想的一致,可译为“果真”、“果然”。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陈涉世家》

b.表示情况确凿,可译为“果真”、“的确”。

天地果无初乎?

《封建论》(初,开始。

此外“果”还可以表示终结语气,译“终于”。

晋侯在外十九年,而果得晋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

作为副词有多种用法,可表示范围、时间。

范围(只):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王。

《吕氏春秋·义赏》

(天下打胜仗的人很多了,但建立霸业的只有王。

时间(刚):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因举以礼。

《大戴礼·保傅》

(古代的帝王,在太子初生时,就举行仪式。

时间(已经):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孟子·梁惠王上》

(我已经作了这件事,反过来问我,为什幺这样做,我心里总弄不明白。

夫政不平也,乃斩伐四国,而况二人乎?

《新序》

(政事不平的话,四方的诸侯尚且要遭受讨伐,何况是两个人呢?

乃,语气上表示不变、尚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序》

(乃,表意外、竟然。

“乃”表示强调语气时,也有几种用法。

a.强调行为动作或某种情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发生或出现,可译“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

b.强调动作行为的某种情况发生或出现的迟,译“才”。

孟尝君顾谓冯谖: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c.加强判断肯定语气,有辨别或申明之意,可译为“就是”、“乃是”“就”等。

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

“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

”《论衡》

2.表示反诘:

岂、宁、庸、讵(巨)、其(译“难道”、“怎幺”、“哪能”)

庸: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三魏书·武帝纪》

(从以上情况说来,士即使有一点缺点,怎幺能废置不用呢?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

所谓人之非天乎?

《庄子·大宗师》((同义连用)怎幺能知道我所说的天不是人呢?

所说的人不是天呢?

讵:

吾军适到,马未秣,士未信,讵可战邪?

《旧唐书·李晟列传》

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汉书》

其:

作为副词有多种用法。

a.表示反问语气,译“难道”、“怎幺”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国无主,其能久乎?

《左传》

b.表示估量语气,译“大概”“可能”“或许”

势之生,其生人之初乎?

《封建论》

(这种形势的产生,或许就在人类的初始阶段吧。

诗曰:

“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

(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远把它给你的同类,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c.表示请求、商量、命令、劝告语气,译“请”、“还是”、“可”或不译。

商量: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请求: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子产相国》

(谁要想杀子产,我愿意请求帮助他。

3.表示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