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4570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学案人教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

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思考探究: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类型多样

二、产生原因

1.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

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原 因

自然原因

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草场退化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

丰富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天津高考)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D.f

解析:

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a、b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崎岖;f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湿润,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第2题,根据图中的相对位置可知,e生态功能区位于青藏高原上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区,该地区地势高,蒸发、下渗量较小,地表多湿地,将此地规划为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涵养水源。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A区域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解析:

(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

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

第(3)题,D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答案:

(1)土壤侵蚀。

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区域。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建的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全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思考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设立自然保护区?

提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现在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设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3.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4.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重点生态工程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重点防治工程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

重点保护区建设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重点示范区建设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牧严重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应用体验不可少———————

1.(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3)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

(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

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

(2)题,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

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第(3)题,①地的河西走廊等地区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答案:

(1)c d

(2)③ ⑤ 土地荒漠化

(3)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2.读下图,回答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3)A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可知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地区为内蒙古东部,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该地区正在兴建的巨大林业工程是“三北”防护林;②地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A地区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1)过度垦殖、放牧,使植被破坏严重 “三北”防护林工程

(2)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且集中,土地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有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最需克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D.水土流失

2.该区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

C.土质疏松D.环境恶化

解析:

1.D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的窑洞,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其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4.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

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解析:

3.B 4.D 第3题,首先判断两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左图是黄土高原地区,右图是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第4题,黄土高原地区虽有大量煤炭资源,但燃烧煤炭会造成环境问题,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水电,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6.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7.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解析:

5.D 6.B 7.C 第5题,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加速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第6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显著,西北地区过度垦殖、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华北平原旱涝、盐渍化和风沙危害严重;南方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仅次于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由于过度开发,黑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

第7题,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

二、综合题

8.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

材料二 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海晏

刚察

天峻

年降水量变化值/mm

+18.9

+7.4

+15.5

年平均气温变化值/℃

+0.05

+0.06

+0.12

(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01至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的可能原因。

解析:

(1)题,依据材料一,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

青海湖水体面积总体上在不断扩大。

(2)题,湖泊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入湖水量增加所致,青海湖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

依据材料二,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年降水量变化值升高,说明该流域降水补充湖泊量增加,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再加上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

(1)总体上看,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

(2)2001年后,青海湖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加,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对鄱阳湖、洞庭湖进行了全面调查。

初步统计显示,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材料二 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中国—南盟国家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交流培训会。

本次活动是环境保护部与南盟国家首次开展的环境领域培训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广泛的交流,加强中国与南盟国家的环境合作,推动提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2)以江豚为例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人为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等,都如江豚一样濒临灭绝。

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解析:

(1)题,材料中显示江豚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该生态问题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题,江豚数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的乱捕滥杀,同时江豚属于水生生物,其数量的减少还与繁忙的水上交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水体污染有关。

第(3)题,可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作答。

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乱捕滥杀,经常误杀江豚,或导致江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江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江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江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江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江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