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466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docx

高二选修一教案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

【课标解读】

课标阐释: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

1、了解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掌握王安石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3、通过对理财、强兵等变法措施的分析,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课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

主要是解释“三冗”和“两积”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这种局面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

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变法得以实施的条件,包括:

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并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变法。

学习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

即王安石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

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图片与模拟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王安石变法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在大地主、大官僚横加阻挠的困境中进行,变法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重点】:

通过对史料、图片的分析及表格的完善,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

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模式】:

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语文课上学过“唐宋八大家”,你知道都有谁吗?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知道是他们中谁的诗句吗?

(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更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对王安石有这样一段评价:

“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

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

他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的以人民为本位体现在何处?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复习】:

回忆必修一政治史第4课内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消极影响?

生答: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投影: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问: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

生答:

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板书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板书1、必要性——三冗两积

投影:

投影: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北宋中期农民起义

投影: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

以上一组材料说明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总结归纳:

1、政治上: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冗官”

2、军事上:

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分割军权——→“冗兵”

3、经济上:

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和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巨额赔款→“冗费”——→积贫

4、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积弱

★“设计小贴士”:

以材料引出问题,一方面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王安石改革背景的理解,更能认识到当时改革的紧迫性。

【过渡】“三冗”问题、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使北宋统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板书2、具备的条件

问:

你知道为什么称王安石“拗相公”?

王安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描述王安石的性格特征。

生答:

倔强孤傲、坚定刚毅、不屈不挠、志存高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百姓疾苦和朝廷命运等。

★“设计小贴士”:

以课本材料为依托,让学生“说”王安石,使学生对王安石这个人物性格了然于心,把人物的个性与变法的推行紧密连在一起,更能体会到改革者的精神和力量,有利于后面开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问:

阅读教材“拗相公”一目,思考王安石变法得以推行有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答:

①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王安石胸怀挽救社会危机的雄心壮志、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③宋神宗的支持。

投影:

“三不足”含义

天变不足畏:

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

祖宗之法不足守:

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过渡】:

革新除弊需要内心和精神强大的改革者,正因为王安石的才能,才引起了皇帝宋神宗的注意,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

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推行新法。

问:

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

生答:

王安石变法应针对经济上的积贫、军事上的积弱局面加以解决。

【过渡】:

那么王安石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施变法?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板书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改弦更张、革新除弊

【活动探究】:

王安石是怎样推行新法的?

采取了哪些措施?

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表格归纳:

积贫局面的改善

富国之法的措施

内容及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要求各户等出资兴建水利工程等

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青苗法

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

30℅的利息归还钱粮

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免役法或募役法

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市易法和均输法

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从而节省货款。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内容及成效

省兵

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强兵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措施

取士之法的措施

内容和成效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选官制度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用人惟才,择优录取,克服恩荫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变法培养了人才。

“设计小贴士”:

王安变法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及影响教材有详实的介绍,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突出变法的核心内容、核心措施即可。

但条理比较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制作表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角色体检、神入历史】

假如你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官僚地主、商人、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请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合理大胆想象。

如:

农民:

农民的说法(青苗法的强制借贷)

士兵:

士兵的体会(保甲法)

官僚地主:

官僚地主的牢骚(募役法损害其利益)

商人:

商人的谩骂(均输法、市易法的实行)

读书人:

读书人的兴奋(科举制)

★“设计小贴士”:

通过模拟历史情境,除了可以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历史。

同时也有助认识变法的困难与阻力、变法的进步与缺陷。

以达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精简示意:

引导学生梳理王安石变法着眼的三方关系,通过示意图简单明了理解变法内容。

变为

【过渡】:

王安石的变法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革较全面,他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那么,他的“富国强兵梦”有没有实现呢?

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板书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可奈何、前功尽弃

晚年,王安石一直住在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梅花》是他心境的写照: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板书1、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1085年“元祐更化”

【课堂讨论】:

王安石变法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为什么没能成功?

结合下面的材料及教材内容,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投影:

材料1:

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

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材料2: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材料3:

司马光说:

“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归纳:

板书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新法执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改革措施操之过急,引起民间不满;

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

5、新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封建制度本身。

【说明】: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及时点拨和总结,合理则及时赞赏,不妥则善加引导。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从情感价值观的高度去体会改革的曲折性、艰巨性。

板书四、评价王安石变法——精神永恒,传世千古

【合作探究】:

王安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归纳:

板书1、进步性: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板书2、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设计小贴士”:

鼓励学生发表所感所想,言之成理即可。

使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思考和争论的症结所在,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新知,升华认识。

【延伸拓展】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3、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要团结协作。

4、改革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注重落实和监督,也要注意精兵简政。

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怎样性质的改革?

生答:

封建地主阶级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小结】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针对北宋种种积弊进行的改革,改革先是轰轰烈烈地进行而后又黯然神伤地谢幕,其富国强兵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但王安石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不屈与坚韧的变革思想与精神,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设计小贴士”:

历史教育不仅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促进人们眼界和胸襟的开阔,精神境界的提高。

【知识拓展】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⑥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革命性改革);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改良性改革)。

④结局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

“设计小贴士”:

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对两次改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细致的、深刻的认识。

【练习反馈】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解析:

D。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相同的是②和③,而这两者均已实现。

①④则不是几者的相同点。

作用也就不同。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

A。

根据限制高利贷剥削可知应该是青苗法的实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

曰:

“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

吏缘为奸。

虽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则恐鞭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

“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

“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

——《宋会要·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曰:

“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即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道员,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提到的韩琦看到了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观点如何?

(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

(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请加以分析。

答案:

(1)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贫民到期不偿还,会导致州县事烦。

(2)韩琦攻击青苗法是“官放息钱”,即便是“兼并之家,(富者)皆多得借钱,不介情理。

(3)司马光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的办法,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

(4)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都认为青苗法对社会有害,反对青苗法。

(5)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国家可增收20%的利息收入,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的盘剥,青苗钱利息低于当时高利贷利息,不利于官僚、地主、高利贷者。

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刘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板书设计】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必要性——三冗两积

2、具备的条件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改弦更张、革新除弊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2、强兵之法:

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改革选官制度、改革学校教育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可奈何、前功尽弃

1、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评价王安石变法——精神永恒,传世千古

1、进步性

2、局限性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教材处理上,以直观具体的表格形式展现了变法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重难点的突破上,实现有效教学。

(3)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4)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2、本教案使用后的反思:

(1)本节课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就是篇幅大、内容多,史料繁、杂、难而且理论性较强,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好地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2)如何真正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如何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融洽、有效的思想交流。

3、推荐的参考书目:

《大变革:

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叶坦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邓广铭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历史·隋唐宋卷》张岂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宋史》陈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