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52280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30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

4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三冗”问题

解析:

选D。

材料“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反映了北宋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财政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北宋经济并未衰退,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发展,故排除A项;起义频繁不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北宋有“冗兵”特点,不是兵力不足,故排除C项。

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

贯)

支出(单位:

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解析:

选A。

材料表明北宋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宋英宗时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大很多,可见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故选A项。

B项内容符合北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危机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财政支出的项目,排除D项。

3.“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  )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解析:

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反映的是北宋西北党项族和北部的契丹族严重威胁北宋政权的安全,故D项正确;材料显然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也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宋士兵过多的现象,故C项错误。

4.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

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盐铁专营 D.市舶制度

解析:

选A。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故答案为A项。

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上。

这说明(  )

A.看到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B.改革只注重品行和学识

C.否定了科举制度的存在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改革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人才上”推知王安石已经看到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僵化死板的弊端,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推知选拔更重视真才实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推知王安石只是改革科举而非否定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地方教育,故D项错误。

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选B。

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的分工合作与相互制衡,统一到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

这说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故B项正确。

7.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解析:

选C。

王安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推进变法,百折不挠,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给人留下固执任性、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印象,故被称为“拗相公”,故C项正确。

8.关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扰民。

对此,你认为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  )

A.封建大官僚大地主阶级

B.封建小农阶级

C.客观立场,综合看待

D.封建中小地主阶级

解析:

选C。

王安石变法综合调节了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的影响各有不同。

而研究者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一,主要是受其研究角度、阶级立场等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持客观的立场,综合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它。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山西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

“纲纪法度,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

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

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

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

(7分)

解析:

(1)根据材料“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可知,纲纪法度不力;根据材料“官壅于下”可知,官员机构重叠;根据材料“民困于外”可知,人民生活困苦;根据材料“夷狄骄盛”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根据材料“寇盗横炽”可知,盗寇横行。

(2)根据材料“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将何以敕?

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可知正本清源,改革科举制专以辞赋取士的旧制,注重考试策论,选拔真正的经世济民之才。

答案:

(1)问题:

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根本措施:

正本清源,改革用人体制,纠正原科举考试过于重视辞赋的弊端,注重科举考试策论,选拔能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并有才识的官吏。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二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藏着失败的祸患。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8分)

(2)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7分)

解析:

(1)结合变法的措施,选择其中一个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分析。

如免役法:

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结合关键词“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XX”等信息,从用人、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

(1)免役法:

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2)建议:

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11.(·南通检测)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

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

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

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

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

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钱例”,不收利息。

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

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

“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8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动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富国强兵,据材料“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得出保护农民利益;第二小问实际效果,据材料“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得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据材料“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得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得出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据材料“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坊郭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得出强行摊派,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青苗法公布时宣称……不收利息。

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得出失信于民;第二小问启示,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答案:

(1)动机:

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

实际效果: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共同问题:

强行摊派;失信于民。

启示:

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庆历变法时,欧阳修和范仲淹就提出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目标与王安石相似。

王安石于是在变法时规定: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二 对此,司马光上疏指出:

“……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

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神宗皇帝深鉴其失,于是悉罢诗赋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

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赞同)己者取,异己者黜(罢黜)。

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于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举措的主要特点。

(不得摘抄材料)(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的观点。

(7分)

解析:

(1)主要特点,根据“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得出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根据“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得出突出儒学的作用;根据“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得出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根据“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得出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观点,根据“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得出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

根据“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得出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答案:

(1)主要特点:

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儒学的作用;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2)观点:

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

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