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4919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docx

历史必修3会考复习纲要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孔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唯物主义),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法治;主张因时变革。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三)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的兴起(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要求思想上“大一统”。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3、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宋明理学(知道朱熹的理学以及地位。

理学是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

(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男女平等)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1.共同点:

(具有民主色彩思想)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工商皆本);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主张:

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顾炎武:

启蒙精神

主张:

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

“孤秦陋宋”批判

主张: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三、评价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四、专题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承与变异——明清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秦汉时期:

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③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2.意义:

①地位:

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作用: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概况:

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概况:

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四)印刷术的进步

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1、汉字与书法

(1)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春秋战国:

秦:

书同文(小篆、隶书)

(2)书法:

秦篆汉隶——魏晋:

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

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

(3)五种主要书法字体: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要会辨认)

其演变规律:

由繁到简。

2.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真、正)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3.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东晋

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1.中国画:

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1)地位:

文人画(文人山水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3.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1)地位:

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是中国画的精粹。

(2)艺术特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⑶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先秦时期:

(一)诗的经典——《诗经》:

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作品的时间:

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一前6世纪)的305首诗歌。

2.《诗经》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1)《风》:

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

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著名篇章有《相鼠》、《伐檀》《硕鼠》等。

(2)《雅》:

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抒发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绵》等。

(3)《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

(1)特点:

①句式:

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

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③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

(2)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

屈原——《离骚》

(三)、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

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2.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

①艺术特征:

气势恢弘、词藻华美,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鲁多彩。

②主要代表作: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

(四)、唐诗:

(1)繁荣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五)、宋代:

词苑

(1)产生:

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宋代著名词人:

词人

艺术成就

名篇名句

柳永

是婉约派的代表。

诗作在民间流传最广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际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其作品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辛弃疾

其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

名家名剧: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兴盛原因:

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七)、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成就:

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作品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特点

体裁特点和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叙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

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以民间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

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封建社会败落的历史命运

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经济:

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2)政治:

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概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

⑴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⑵魏源:

《海国图志》

①性质: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②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二)、“维新思想”的作用

1、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代表

地位

主要思想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1898年《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梁启超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文章立论新颖,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①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

②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同封建束缚决裂。

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①翻译:

《天演论》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②意义:

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3、维新思想

⑴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⑵影响:

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主要阵地—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进步性: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局限性;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①发表著作: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举大旗

②组织学会: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③通过论战:

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内容:

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解释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前提,民权主义(建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评价:

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称为“三民主义”。

新“新”的表现:

1、民族主义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①节制资本②扶助农工)

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

1、发端:

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时期(1924-1927)

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注农民问题

2、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思想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包含三个方面: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

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3、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著作: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

成熟标志: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发展:

抗日战争后(1945—1976)

思想内容: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探索,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党的建设理论;5、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三)、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背景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知道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脉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确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其他:

和平与发展理论;一国两制;“三个有利于”;

三步走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个文明。

4、意义:

(1)、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3)、邓小平理论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