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5171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

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30*2=60分)

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论述道: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该论述反映了

A.孔子力图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老子向往小国寡民、轻徭薄赋

C.孟子劝导王者重民爱民、施行仁政

D.韩非主张加强集权、奖励耕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等信息可知,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劝诫君王施行仁政,轻徭薄赋,慎用刑法,用孝悌忠信教化百姓,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信息,而是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A。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但与材料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不符,排除B。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等,结合孟子的思想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

有一学派的弟子慨然主动赴宋抗楚,因为他们“循其主义”而“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最终有72人死难其间。

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兼爱者必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就墨家的主张,体现的是兼爱思想,展现的是一种游侠主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3.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排除。

【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4.史载:

西汉政权建立后,“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对此,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方略是

A.厉行法治

B.广修水利

C.无为而治

D.大兴儒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由于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的影响,到西汉初年,社会残破不堪,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民众大量流亡,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经济,故C正确;西汉初期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治国,A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史实,排除;广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措施,不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方略,排除B;大兴儒学与西汉初年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无关,排除D。

5.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

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

①安贫乐道

②传道授业

③通经致用

④德治仁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目的不是学习教育之类的,而是政治统治的应用。

材料“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体现的信息就是把“(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中的后者明确提取出来。

故更注重的是通经致用和德治仁政,而非安贫乐道与传道授业。

综上所述,D项正确,排除ABC。

6.《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故B正确;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说法错误;“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并非仅仅指法家学说,C错误;“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新学说”表述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分析解答。

8.清抄本《精选皇宋策学绳尺》所收为宋末科场对策文。

“其兵财、政治、儒术诸题,大抵多肤说迂论,少可取者”,“问二程、朱、张四先生言行,则为当时理学风尚”。

这反映了宋末

A.重文轻武风气的盛行

B.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C.科举推动理学通俗化

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宋代的科举考试注重理学思想,对于“兵财、政治、儒术诸题”很少涉及,说明当时社会官方注重程朱理学,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重文轻武的风气,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科举考试内容,并不是科举制得到完善,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并不是推动理学的通俗化,故C项错误。

9.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三国演义》: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西游记》:

“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三言二拍》: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联系所学知识,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A;“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忠君”思想,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符合题意,故选B;“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鲜明的体现了人物反对封建君权的特点,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的思想,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不能作为论据”,即选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的选项,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10.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

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

故选A。

11.“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A不属于“先天不足”,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而经济基础是根源,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

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地方小官),设乡校(乡里聚会议政场所),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

”这表明顾炎武重视

A.道德教化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社会舆论

D.乡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中“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可知顾炎武重视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道德教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B项是梁启超归纳顾炎武思想提出名句,故B项错误;乡村自治不符合材料顾炎武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14.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儒家思想的独尊开始于西汉时期,故B项的表述错误。

本题应选B项。

15.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与人类的东西”。

这反映出他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内容

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

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根据材料“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见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包含了崇尚人的理性思考的一面,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界问题,排除C;材料未体现教育的作用,排除D。

16.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这一观点

A.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B.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D.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并不能反映出知识是人生存之本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哲学的研究对象,故B项排除;材料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不相等的,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故D项正确。

【点睛】“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是关键信息。

17.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上述变化表明()

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B.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会

C.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D.印刷引入促进文化繁荣

【答案】A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

故A正确;B属于宗教改革影响;C和D与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不符合。

18.“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路线被土耳其人破坏和新的贸易路线产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

”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B.文艺复兴运动扩张到欧洲其他国家

C.新航路的开辟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大功告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贸易中心地位丧失,文艺复兴经济基础开始衰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文艺复兴的扩展,故B项错误;C项未提到文艺复兴,造成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应该结合自身分析,排除;材料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衰落,并不是大功告成,故D项错误。

19.但丁的《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仍然是以宗教题材反对封建等级特权,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反对的是宗教等级特权的压迫,故C项正确;此时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并不是缺失,故A项错误;世俗文化艺术水平并不是落后,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人已经摆脱了神灵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20.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期封建教会势力较为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新兴的资产阶级实力较为弱小,且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

领导文艺复兴运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也并非保守,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只是借助传统的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因此其重视“古典文化传统”不是因为传统文艺内容丰富,也不是因为古典文化保存完整,排除B、D项。

21.“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是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本题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A、B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只有D项符合。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22.“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法国思想家

A.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信仰

D.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愚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法国启蒙思想家探寻将自然界平等自由的规律扩展到人类社会,反对封建专制,所以D选项正确。

A选项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错误;B选项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特征,错误;C选项是16-17世纪宗教改革内容,要求摒弃传统的繁琐的基督教仪式,直接与上帝对话,并未怀疑基督教及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抓住18世纪、怀疑基督教、法国思想家、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等关键信息,结合对教材的学习,即可得出答案。

23.“当正直的人对一切人都遵守正义的法则,却没有人对他遵守时,正义的法则就只不过造成了坏人的幸福和正直的人的不幸罢了。

因此,就需要有约定和法律来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并使正义能符合于它的目的。

”这段论述出自()

A.伏尔泰《哲学通信》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答案】C

【解析】

社会契约属于一种约定,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主张该思想,“遵守正义的法则”“就需要有约定和法律来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社会契约思想,故C项正确;A主要提出天赋人权思想;B主要提出三权分立思想;D主要是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问题。

排除。

点睛:

契约关系。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关于社会契约中的契约自由。

公共意志与人民的角色。

24.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独特的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被誉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摆脱了古代罗马法学的影响B.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C.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框架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思想集中表现,材料中“以独特的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说明孟德斯鸠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后世法学和立法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孟德斯鸠研究法学方法,不是影响,故C项错误;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故D项错误。

25.在世界近代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都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③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都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是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新宗教进行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主张,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维新变法运动是指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故综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确。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尚未反对封建制度,②错误。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没有涉及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且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也不是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③错误。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二是紧扣设问“共同作用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6.某学者认为:

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AB两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排除。

题中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C项表述正确。

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27.孟德斯鸠曾说:

“我呢,将好的法律比作大渔网,鱼在其中被逮到,但是它们仍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了。

”这反映了他

A.主张通过立法强化权力制衡

B.强调立法要遵循理性原则

C.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

D.提倡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倡导社会法治思想,材料“法律比作大渔网”“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的意思是倡导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权力制衡的信息,故A项错误;立法遵循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天赋人权”是伏尔泰的思想,故C项错误。

28.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

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可知,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封建骑士的衰落,故A正确;资产阶级革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而不是火药和火药武器,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错误;D项中“各国”表述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