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6104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整体规划

一、项目简介

精品课程《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由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中心小学、升平小学和竹源小学数学科精品课程团队承接。

这三所学校的数学科组均具备很强的教研能力,近年来打造的精品课程均取得可喜成绩,所研究精品课程屡屡获得市、镇的入围奖。

自从确定了《认识人民币》做为精品课程研究以来,老师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研究,多次集中研讨,确定由永宁小学潘祺靖老师主持,由竹源小学徐君莲副校长、升平小学石丽君主任、永宁小学梁薛梅主任等领导指导,其他团队成均是各校数学科年轻的教学骨干

本精品课程资源包成果经过永宁小学、升平小学和竹源小学三校教研组的深入探讨,多次试教修改,对现有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进行解读、深挖及有效的利用,提供了各课时的教学实例、配套课件、练习、论文反思、错例分析及应对措施,整个课程资源丰富、实用性强,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针对性强,有效突破元角分初步认识的教学难点。

本单元是学生较系统的认识人民币的起始单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多数学生也参与过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资源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了有机调整,除了巧妙设计认识各种面额的教学,还重点突破人民币计算以及应用人民币知识解决问题的难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2、资源丰富,有参考价值

课程提供有示范性的课例及教学设计;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操作简单、实用;练习设计尊重教材,适当补充有针对性的练习;记录、收集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及反思;收录了三所学校校教师基于本单元教学过程的研究的优秀论文,同时提供了我校学生解决本单元教学问题的范例。

3、分工合作,提升教研能力。

课程研究中,三所学校数学科老师全力配合,多次试教,共同探讨,在多次的研磨中熟悉教材、提升了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根据本册教学内容的安排特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是由7个例题组成,主要包括2大部分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有3个方面:

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有一方面是为后面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的学习作些铺垫。

教学时注意主题图的教学,注重体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得重要作用。

根据学生的人生活经验,将认识分为小面额人民币和大面额的人民币两个层次。

突出以“元”为主线,让学生在重点认识元币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同时开展主要以元为单位的购物活动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加以利用;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前应努力设计好必要的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从而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落到实处。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是例1和例3、例4一个课时,例2一个课时,例5、例6一个课时,例7一个课时。

安排5时进行教学,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例1、例3、例4的教学。

第53页例1是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教材调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认识、了解人民币的教学。

首先认识面值为1元以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和纸币,并突出按人民币的单位分类的结果,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为例2做铺垫。

例3是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以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认识到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把例1和例3安排在同一个课时教学。

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例4,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加深学生对每种面额人民币的认识,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最直接的兑换关系,也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2的教学。

例2是通过换钱活动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兑换,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能够独立操作,并归纳总结出元和角、角和分的关系。

理解“1元=10角,1角=10分“之间的简单互换,也从换钱活动中感受到人民币之间的一些互换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

练习十二习题的教学。

第1题和第2题,是配合例1设计的,其中第1题巩固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辨别面额相等的纸币和硬币。

第2题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人民币图写出相应的总钱数,进一步熟悉小面额的人民币,并为后面的计算作铺垫。

第3题和第4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其中第4题需要借助元和角的关系进行判断,并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5题是第2题的逆向练习,通过购物付钱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人民币面值辨认的熟练水平。

第6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学生要先辨认出给出的钱数有多少,再与右侧商品的价格去比较,进而作出判断。

第7题是一个钱币兑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人民币之间的直接兑换。

从而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人民币打下基础。

“你知道吗?

”介绍了生活中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并展示了读价格方法。

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中表示商品价格还有另外一种的方式,并知道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是多少钱。

例5、例6的教学。

例5是教学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主要是设计元和角两个单位。

这里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教材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并提示了基本方法,即先将“1元”转化为“10角”再与“几角”合起来。

第二个层次是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是借助逆向思考得出。

例6是从学生熟悉的买气球的情景引入,教学关于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这里只包括了需要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单名数加、减法和不退位、不进位的复名数加、减法计算。

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就需要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单位的换算。

即:

在计数(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数(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

例6与例5安排在同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例7的教学。

例7的教学是解决简单的购买物品问题,在钱限定的条件下买需要的东西。

从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关键词“理解问题,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重点在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知道学生有序思考。

前者体现为:

先随便选两本算,再根据结果调整;后者体现为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地“试算“。

尤其是当数据较大时,这两种策略会非常有效。

练习十三习题的教学。

第1题是关于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换算的巩固练习。

重点是让学生清楚换算的过程与方法。

第2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将人民币的认识及人民币的加减法计算整合在一起。

第3题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第4题配合例7设计的,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5题以“猜一猜“的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对元和角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第6题让学生在比较大小得练习中,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7题是简单的计算的混合练习。

意在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每个问题的含义,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行解答。

第8题是稍复杂的逆向思考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付了多少钱“和”找回多少钱“之间的关系,确定篮球的价钱,培养学生的数感。

“你知道吗?

“想学生介绍了我国货币的历史知识,使学生从货币产生的角度理解人民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中山市的教学内容调整,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验,但多数学生的对人民币认识比较散乱,知识处于感性的认识阶段,如学生多使用单位是“元”和“角”去计算,很少使用到单位“分”,不知道“分”也是人民币的其中一个单位,对于使用人民币过程中经常碰到换算、找赎、多种不同面额人民币的计算的问题学生是感到有困难的,有必要在上个学期初步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深入了解各种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以及简单的计算应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

四、《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得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五、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们常说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就是学习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数学。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单元安排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策略

《认识人民币》这内容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学生都在上学期都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此次精品课程开发中,我们力求集中团体的精髓,力求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力求尊重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把这内容教给孩子们,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有效的活动。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不同学生之间对人民币的认知基础存在个别差异,故此,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再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有效地教学活动。

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钱的机会相对不会太多。

故此,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能够借助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七、精品课程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模块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2.建设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体现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创设性。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课标》精神,体现数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2)如何根据《课标》确定基本内容,在课堂上展示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细致和知识扎实。

根据《课标》设计以下精品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课件(教学重点、难点),课例分析与点评(教学实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教学建议,教学练习设计(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错例分析。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课程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三校教师对《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的认识,探索有效的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方法:

以实际行动研究为主,其中以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为配合。

行动研究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交谈、测试等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收集、记录往年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有关内容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文献研究法:

收集国内外专家、一线教师关于《认识人民币》教学的相关资料,借鉴儿童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指导教学实践。

个案研究法:

通过研究分析典型个案,和有关在实践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从而寻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观察记录法:

对于课堂教学的现象进行记录、分析,既为课程建设提供相关联的材料又为个别老师的课堂实践提供参考。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中的经验进行概括、整理,更有效的形成对有效地整体复习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