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6228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docx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写作指导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

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

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

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

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

·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

其关键是什么?

·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

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

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

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

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

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

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

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

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如: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

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

奇妙得很!

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

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

啊!

多么怡然轻松!

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

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

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学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

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

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

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

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

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

——[英]萧伯纳《康蒂妲》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

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

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

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

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

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

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

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

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

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

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

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

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

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

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

蜂涌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

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

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

……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鼓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他们的名字是:

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

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

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长向我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

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

但他接着说:

“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而伤心,我是为他们而骄傲!

我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

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

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为疲劳些。

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

他原来是炮兵连的,在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

原来他的房子被炸毁了,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

……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到步兵连去,因为步兵连的需要,就批准了他。

我说:

“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

”“那,不同!

”他说:

“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

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

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不敢到跟前去。

这时,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

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

他走到屋门口,可是屋门口的火苗呼呼地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边已经烧着。

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浓烟滚滚地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

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

“我能够不进去吗?

我不能!

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

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

呀!

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

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的像刀割一般。

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

先一摸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子呀。

他穿着个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乱跳着,哇哇地哭。

我心想:

‘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

’这时候,火更大了,墙上的纸也完全烧着了。

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

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再拉又不动了。

凑近一看,见她脸上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红了,眼睛已经闭上。

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跑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

但他们是怎样的呢?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

我问他:

“你不觉得苦吗?

”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

“怎么能不觉得!

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

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

“拿吃雪来说吧。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

“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

多憋闷的慌哩。

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

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

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

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dā@①,边说话也行。

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

“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

”我又问:

“你想不想祖国呀?

”他笑起来:

“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

可是我不愿意回去。

如果回去,祖国的老百姓问:

‘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

’我怎么答对呢?

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呢?

’”我接着问:

“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辛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他想了一下,才回答我:

“我们什么也不要。

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定恰当呀。

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又说:

“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

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

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

“这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朋友!

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

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

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素材资源·资讯分享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难忘的老师。

搜集一些颂赞老师的文章或片断,在作文课上交流。

1.陈老师个子很高。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

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

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

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

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

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

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

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黻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6、这位新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面目的丑陋和身材的矮瘦。

他的眼睛出奇地细小,里面滚转着一颗黄豆大的瞳仁,连颜色也是黄黄的。

鼻子显得分外尖削,嘴角边还生有一撮稀疏的黄须。

因为年纪大了,腰背也就十分伛偻,仿佛永远俯屈着身子。

看到他,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一只胆小的鼬鼠。

不过,外表虽然引不起人家的尊敬,据说他的文理倒是很亨通的……

——王西彦《私塾师》

怀念生命中的那些老师

丹桔

在网上看到关于教师的帖子,和那些对教师看法各一的跟帖,心里无比怀念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们。

我的启蒙老师姓许。

七岁那年去学校注册时,报名的老师问会不会写“共产党”,我说不会。

虽然,我当时已经会写“中国共产党万岁”了,但是一根筋的我不会灵活运用,以为字数不一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回到家里,妈妈有些伤心,特别是听到班主任是“许大马棒”时,全家人更是一种被误子弟的愤慨。

当时我的家和我就读的小学比邻而居,所以对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

所幸在她的教育之下,我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可见老师的优劣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也不是全部的因素。

作为启蒙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许多最基本的东西,包括怎样举手发言,怎样用文明用语,怎样做一个学生。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

老易是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

听他们班的学生说,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

我们这帮初一的小孩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挺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凭添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不再无味。

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

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我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我们思绪飞扬,拓朴学、模糊数学使我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我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我们踌躇满志。

我们以前哪里知道数学还有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我们崇拜他清雅的气质,羡慕他广博的知识。

他还是一个围棋迷,在我们县的文化宫里也算一个高手。

有一次数学课正逢中日围棋擂台赛,他干脆放我们的假。

第二天,他为中国棋手的胜利激动不已,居然给我们开了一堂“围棋入门”课!

那一年冬天,我们那里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老易也加入了我们的雪战大队,占着人高手长的优势,他随手抓了一把雪冷不防塞到一个同学的脖颈里,看着他自以为得计的神态,我们记起,他只比我们大了十岁。

工作多年后,和几个同学经过那所中学的后门,夜色中,眼尖的同学看到他走在前面,一个同学感叹说:

“这么多年了,老易还是那样潇洒!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张润玉曾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母亲,虽然她比我的母亲大了许多。

她身体不好,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令人联想到那秋风中萧瑟的树木。

她的外表和名字一点儿也不相称,一点儿也不象“圆润光泽的玉石”。

然而,她一启口,声音是那么圆润动听,真如玉石珮环撞击之声。

我们爱听她讲课,更爱听她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有一段时间,听说为照顾她的身体,要给我们重新换一个老师,风声传出来,可把我们急坏了,不顾她正躺在病床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跑去她家里打探消息,当然,主要是想让她知道,她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她布置的作文量并不大,但批改得相当认真,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

要是谁在作文中写了伤心事,她总是在文章后写满了密密的批语,对成长中的我们来说那都是金玉良言。

她从来不会怒气冲冲,但她嗔怒时,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她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令我们可敬可亲而不亵渎。

高中的教师难免被取上不恭的代号,或者直呼其名,她却是个例外,我们至多在背后称之为“语文张”。

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假期想去看看老师,但分别久了,总有一种生疏感。

直到后来,听一个长像颇为像我的朋友说,买菜时无意中和张老师打了个照面,张老师突然问:

“你是不是桔子的妹妹?

”我的心渐渐由不安转为惭愧了。

前些日子和在老家的同学阿江通话,说到我们的老师,阿江说,有一次在远处看到张老师,比以前更瘦了,头发也很稀疏,看着她站立在风中,真有一种风烛残年的感觉。

我们当时就约定过年去看望中学的老师们。

高中的数学老师姓肖,当时也是五十来岁,却一扫语文张老师的萧瑟,满面红光,发白的头发直直的挺立着,如果说,鲁迅的头发是“最硬”的,那么我们老肖的头发就是“次硬”的。

说真的,他跟鲁迅倒颇有缘。

几十年的数学生涯并未割断他与文学的联系。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向敌人阵营的投枪,老肖的引用却是投向我们的苦口良药。

他脾气很坏,从不顾全面子。

如果你作业出了典型的错误,他会在习题课时点名,让你起来讲自己的思路,讲到出错的地方,他瞪大眼睛,鼻子里便发出“嗯~~?

”那样长悠悠的疑问,如果你有胆量再继续说下去,他接着就会是一声短促的“哼!

”,一副“嫉错如仇”的样子。

有时,还会加上一句:

“好端端的小城老爷,怎么竟抽上了大烟了?

”我们百思后得其解:

原来,这是他表示不可思议的专用语句!

这时候,如果谁在底下偷笑被他看见,他马上说:

“笑什么呀?

笑别人就是笑自己了~~~~”那个“了”字拖得很长,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然而他也有不发火的时候。

那次,我们全班六十多个人都没做他布置的讲义,整个教室一片肃静,等着暴风雨降临。

许久,却是一声沉沉的长叹:

“唉——,我的心,都碎了。

”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默默地看着他,心里不再抱怨他那些超难度的作业。

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勇气去承担那份重重的叹息。

我们情愿被他讽刺得体无完肤,情愿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也不愿,也不愿再听到他那发自肺腑的、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老肖讲课很重视技巧的训练。

如果哪天他递给学习委员一张小纸片,我们的心就开始颤抖起来了。

常常,我们花一晚上的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可是我们心里不愿输给他,因为我们知道,他第二天只要简单地稍稍提示,或是讲一种方法,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地“哦——”。

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表露出惊奇,他就会大笑:

“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他精力很充沛,讲着课时从来不知道该下课该放学。

一道典型的例题,他可以用各种解题方法讲两节课。

有时,我跟不上他的思路,但是,能从他那容光焕发的样子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到他解题的巨大乐趣,我静静地看着,觉得自己也被那种沉浸在数学王国中的忘我之情深深地感染了。

临近高考,别人都钻到雪片般的讲义堆里,我和景同学跑去看电影,亦舒的《喜宝》。

刚一坐定,看见前排来人了,好眼熟的蓝衬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