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6465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docx

北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分

第二章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在医学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医院正面临着在质量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建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重点的立体网络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适应新时期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的要求。

所谓立体网络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行政层级管理、科室质量管理和质控专业组织管理的“三维结构”。

一、行政层级管理

建立健全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人员结构合理,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协作机制健全。

(二)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三)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

(四)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五)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

在这两个层级之间是职能科室。

职能科室按医院的要求对临床、医技及其它科室进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解决诊疗、护理和检验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医疗质量有关决策的贯彻落实。

同时将临床、医技和其它科室的意见和要求向院领导反馈。

二、质控组织管理

质控组织由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一一医院质量控制部门一一科室质量控制员组成。

他们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对同级行政组织负责。

医院质量控制部门由相关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对各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评。

科室质量控制员由各科室人员承担,负责本科室工作队员医疗质量的自查,在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下,督促、帮助本科室工作人员按诊疗、护理常规和医院规定做好医疗、护理等项工作。

三、科室质量管理"三维结构"

所谓科室质量管理"三维结构",一是医、技、护的高、中、初三级专业技术职务之间自上而下豹业务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

二是医、技、护横向技术工作环节之间相互协调或协同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此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是医、技、护人员个体化的诊疗、护理、病历书写和技术操作的自我质控和自我约束。

按各自的职能对医院医疗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及行业作风、服务态度等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管理,确保医院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使之成为质优、价廉、诚信、和谐的效益型医院。

第三章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任务与要求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

医院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一、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

(一)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有效仿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三)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四)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五)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医疗技术管理

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应与其功能、任务和业务水平相适应。

开展的医疗技术应当是其执业诊疗科目内的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一)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并建立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并组织实施。

(二)具有与开展的技术或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以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

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技术。

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三)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得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医疗技术风险或将其降到最低限度。

(四)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

(五)进行医疗技术科学研究,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按规定审批。

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病人安全。

同时,不得向病人收取相关费用。

(六)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技术。

三、主要专业部门质量管理

(一)非手术科室

1、住院病人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

2、持续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包括:

诊断准确,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3、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相关的内容。

4、重点考核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单病种和本科前5位住院病种.

(二)手术科室

1、住镜病人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

2、"持续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包括:

诊断准确,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3、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4、严格执行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重点是:

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术式、麻醉与输血选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

5、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到位。

术前:

诊断、手术适应证明确,术式选择合理,病人准备充分,与病人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

手术查对无误:

术中:

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中改变术式等及时告知家属或法定代理人等:

术后:

及时、准确地完成与手术相关的各项纪录。

检查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采用对并发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6、麻醉安全管理:

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正确,输血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有严格交接制度及工作流程,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等。

7、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平均住院日。

8、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相关的内容。

9、重点考核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单病种和本科前5位住院病种。

(三)门诊工作质量管理

1、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2、医疗文书书写规范。

(四)急诊工作质量管理

1、急诊专业设置合理,人员相对固定。

应设有专业急诊医生队伍。

值班医师能够胜任急诊抢救工作。

2、建立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

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3、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应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4、急诊抢救工作及时,由上级医师进行指导或主持。

应设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较高.

5、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相关的内容。

6、急救设备齐备完好,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

(五)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

1、设置符合效益原则,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保证临床工作需要。

2、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3、严格执行病人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4、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相关的内容。

5、设备、设施以及相关区投科室的服务能够保证临床工作需要。

(六)传染病管理

1、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常规。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2、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报告: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院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3、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建设符合规定。

4、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七)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2、"原则上临床检验实验室应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3、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应当安全、合理,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

4、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或实验室比对。

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

7、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8、及时与病人、医师、护理人员沟通,了解对检验部门服务的评估及改进意见。

(八)病理工作质量管理

1、病理工作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建立并执行标本核对、接收、登记制度。

3、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报告接收有登记制度。

4、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

5、建立疑难病例会诊和临床追踪制度。

6、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7、病理理切片、蜡块、申请单及报告的文字档案及相应的电子版保存符合规定。

(九)医学影像王作质量管理

1、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2、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3、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4、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5、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

(十)药事质量管理

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

2、药学部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能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服务。

3、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

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6、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

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参与查房、会议等。

7、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十一)输血质量管理

1、落实《献血法》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

医院严禁非法擅自采血。

2、"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

3、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6、掌握输血适应征,科学、合理用血。

7、输血前病人必须填写知情同意书。

(十二)医院感染管理

1、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医院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3、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测、诊断和报告制度。

4、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5、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

6、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轴毒或者灭菌。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

(十三)病案质量管理

1、贯彻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2、医疗文书书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提高甲级病历率。

4、建立病案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5、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相关服务:

按规定为病人或其代理人、卫生行政部门、医学会、保险机构、公安、司法等部门提供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等服务,并按规定保护病人稳私。

四、护理质量管理

(一)医院有健全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责任明确

1、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2、护理管理部门实仔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3、护理管理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4、设置有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护理质量管理。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对护士的管理有明确的规定。

2、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

3、对各护理单元护士人力的配置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确保满足实施等级护理的质量与病人安全的需要,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

0."4:

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

2."5~3:

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

4、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方案。

5、有各级各类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

(三)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1、有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文件或手册,并保证实施。

2、护士知晓并落实相关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

3、"各护理岗位护士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四)制定并落实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

1、建立并实施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建立并实施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3、建立质量可追溯的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并体现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

4、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进行护理文件书写,有定期的质量评价。

5、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五)临床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护理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要体现病人知情同意与稳私保护的责任。

2、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的措施到位。

3、护士对住院病人用药、治疗提供规范服务。

4、对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病人有规范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与程序。

5、提供适宜豹康复和健康指导。

6、各种医技检查的护理措施到位。

7、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根据要求正确记录。

(六)保证对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

1、对危重病人有护理常规,措施具体,记录规范完整。

2、护理管理部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净化等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

3、"能够保证监护仪的有效使用。

4、保证对危重病人实施安全的护理操作。

5、保证呼吸机使用、管路消毒与灭菌的可靠性。

6、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七)制定并实施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

1、建立与实施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

2、完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各类导管脱落、病人跌倒、褥疮等。

3、能够应用对护理差错评价的结果,改进相应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八)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的管理

1、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2、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

3、与临床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满足住院病人的需要。

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