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80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docx

高教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讲4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

  本章主要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段历史。

短短8年中,马克思主义被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变理论方向,寻求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从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讲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传播,工人运动进一步壮大成熟。

  

(2)中国先进分子成为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桥梁。

在他们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带来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这一节说明在中共成立不久便引发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大变化。

  

(1)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

  

(2)合作基础上的国民革命高潮(军事上的北伐战争、民众运动上的工农运动等)和失败。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基本概况

  时间:

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参战国:

同盟国(以德、奥、意为首)与协约国(以英、法、俄为首)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

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结果:

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最大的变化是:

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的苏联,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

从此,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

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

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流

  

(1)发生的背景:

  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

(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可按简答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按论述理解)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

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

主张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及其后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可按论述题理解)。

  ①意义:

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②局限(简单运用1):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哲学上有唯心主义之嫌)。

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2.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领会1)(按多项选择题理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列宁苏维埃政府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欲取消沙皇时代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参与,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最早讴歌十月革命)

  

  三、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领会2)(按照简答理解)

  

(1)新的时代条件。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起因(导火索)(简单运用2)(按照选择题理解)和过程:

  

(1)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简介巴黎和会情况: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英法美等国控制。

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过程:

两个阶段。

  5月4日至6月3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代表性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3日至6月下旬,工人为主体,中心在上海。

6月3日逮捕学生千余,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

此后,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

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3)结果:

达到了直接的目的。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综合运用2)(按论述题理解)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识记1)

  在其影响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2.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三方面理论的统一)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

  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主要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刊物纷纷涌现。

  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5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此外,还有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

  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这些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领会1)(按选择题理解)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条件具备(诞生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后,随着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2.党的早期组织(识记2)的建立情况及其主要领导人:

  

(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组,陈独秀组建的。

1920年8月成立。

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3)1920年到1921年中共成立前其他地方党组织:

李大钊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的湖北小组,毛泽东等在长沙组建的湖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组建的山东小组,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组建的广东小组。

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3.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活动):

(简单运用1)(按照简答题理解)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注重从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

  ●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

  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

(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东的《劳动者》等)

  ●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

(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北京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工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等。

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和阶级斗争的现状。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建党问题的讨论。

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总结:

上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条件进一步具备了。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识记3)(按照选择题理解)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由于受到法国租界巡捕的干扰,最后—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7个党的早期组织的代表是共13人,代表56名党员。

陈独秀、李大钊有事未出席会议。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综合运用)(按论述题理解)

  1.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受到修正主义影响。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

  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共二大对国情的分析:

  

(1)中共二大(识记4):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

陈独秀依然被选为主要领导人。

  

(2)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简单运用2)(按照简答题理解)

  ●国情分析:

二大分析了中国经济政治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最低纲领: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二大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并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意义: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成立初期发动的工农运动(领会2)(按选择题理解)

  1.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1922年1月,香港海员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罢工。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工人举行大罢工。

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

2月7日,北京政府调动军警镇压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牺牲。

此后工人运动走入低潮。

  2.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

1923年1月,海丰县总农会正式成立,彭湃任会长,会员达10万人。

1923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湘区区委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

这种新式的农会和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曾有过的。

  3.经验教训:

  通过领导罢工运动及其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西湖会议: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中共三大(识记1)(按选择理解)

  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

会议内容: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国民党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

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3.国民党一大(识记2)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领会1)(按简答题理解)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

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的形式):

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的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领会2)(按选择题理解)

  1.工农运动再次高涨:

  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伯渠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自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五卅运动:

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

引发全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省港大罢工:

1925年6月起,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