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312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重庆市城口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

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

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

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

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

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

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

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

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

因为老爷死了,在地狱里也还是老爷。

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四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

“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四桶酒来。

“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

巴基先生!

“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

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

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

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

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

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

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

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

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佣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

-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

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

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

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

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

这是一部真

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

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

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

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

请帖发出去了。

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

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

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

他吩咐仆役们,说:

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

呵!

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

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

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

“你到这儿来干吗?

你是谁?

”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

“我么?

我就是巴基呀!

”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三排纯银纽扣。

“巴基!

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

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

“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

管家睁大了眼睛。

“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他说道。

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地、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

“这不顶事。

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

这是命令。

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

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

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

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

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茬,出气。

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漫到菜汤里去。

“你干吗?

巴基先生!

我的上帝,你到底要干吗?

”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

“哦!

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

”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

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

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

[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

因此,人们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普赛人抬上

四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

B.“因此,他的佣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

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

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

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

十九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

2.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

(6分)

3.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

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4.“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

5.“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

6.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金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

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

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

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

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

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

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选自2016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8.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9.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

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D.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

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

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

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襜,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

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弱冠:

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

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开成:

年号。

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

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

“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迁: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绘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令孤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面是王维的一首六言绝句《田园乐》,请运用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

采菱渡头风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父人家日斜桃花源里策杖林西杏树坛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句子是:

“▲,▲。

(2)《静女》中,女子与男子有约却“▲”,这令男子“▲”,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性动作,刻画出热恋中女子的调皮和男子的痴醉。

(3)《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4)《鹊桥仙》中表达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句子是:

“▲,▲。

(5)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中学周末两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校德育处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一封邀请函,请指出文中存在的五处格式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尊敬的家长:

您们好!

为了加强家校沟通,更好地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推进素质教育,让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我校将于2020年7月28日在学校各班教室开展以“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您的掌声,孩子们的欢乐将与您一同分享。

请各位家长届时惠顾,我们真诚地邀请您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2020年7日26日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3分)A

(6分)①(从情节组织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

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

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

②(从人物塑造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巴基先生与管家

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的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分)①运用细节特写。

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

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做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诙谐幽默中充满了揶

揄和嘲讽。

②以叙述者议论介入。

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做了简洁

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

评,满含揶揄之意。

③独特的遣词造句。

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

默诙谐之意。

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

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共6分。

从其他角度或内容切入,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深沉”的含义,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来理解,句子中“这些深沉的地方”要结合前文语境来理解,指的是“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由日常生活中这样平常的“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场景体味生活,“细腻”“清闲”“落寞”是一种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感受,这些是对生活缺少感受的人很难体味的到的,“深沉”代表了作者独到的感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指的是“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这一句,原本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北方人总是习惯念成“一层秋雨一层凉”,说的是秋天雨水的来临,预示着天气由温暖逐渐转向寒冷的过程。

作者说“层”字“倒来得正好”,其实是表达对北方秋雨的喜爱之情,结合“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可知,作者觉得“层”字比“阵”字更能表现秋雨之“奇”“有味”“像样”的特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节选文字写了故都的秋景中的三个意象:

秋槐、秋蝉和秋雨。

需要结合对秋景的描写来体味故都的秋味:

由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概括出柔软、细腻;由“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概括出秋蝉残声的衰弱、普遍;由“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概括出秋雨的独特的味道。

作品通过对故都这些秋景的描写,对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感受来表现作者笔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偷换概念,“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错。

材料一,“中华民族服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所以,原文说的是“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指的应是“中华民族服饰”,而非“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B项,不合文意,“以绘代织”错。

材料一,“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

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由此可见,不是“以绘代织”,而是“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

C项,以偏概全,“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错。

材料一说“女真族早年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贫富皆衣皮御寒”,所以,并非“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女真族早年“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

故选D。

【6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中原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时间搞错。

根据材料一说“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一种‘非华风’的时世妆,即椎髻赭面,嘴唇涂黑,是受吐蕃的影响”可知,“中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是在唐宪宗时期。

而不是“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各选项的有效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的第六、七节。

A项,根据材料一第六节“契丹族在后唐明宗时阿保机已是‘被锦袍,大带垂后’,在入主黄河流城后,采用汉、契丹两制并行服饰”可知,该选项说的“契丹实行汉、契丹两制并行的服饰制度”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B项,材料一中说“党项人多服装褐,后建西夏国,元昊反对其父附宋而衣锦绮,他制定衣冠制度,‘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文武百官服紫衣、绯衣。

‘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

民庶青绿,以别贵贱’。

”由此可知,如果党项族人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就会穿“紫衣、绯衣”“青绿”衣,而不是“党项人男女贵贱皆‘衣皮毛’”,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

C项,根据材料一第六节“金建国后仿宋朝舆服制度,《金史•舆服志》有载:

‘章宗时(1190-1208),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坚笔,以别于朝服’”可知,该选项说的“金国的礼官祭服,青衣朱裳”显然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D项,根据材料一第七节“吐蕃的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把中原服饰带到那里,当地人学穿中原式服装,也保留自己的服饰”可知,吐蕃的传统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而“绢绮”中原服饰,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该选项说的“吐蕃君臣去掉毡裘,改穿绢绮”显然是受中原服饰文化影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是内容概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一。

在分析概括时,要关注每一节的首句话。

“中华民族服饰随时代的变迁,样式有大变、有小变,有大改、有小改,并不时出现新样式。

每个王朝建立后,在因袭前朝服饰时,也总要做些改革,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