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530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docx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两句的确很妙。

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

“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

”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赏析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

此诗即是一例。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

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

赖此北窗琴。

  赏析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

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

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表面看来写的是诗人在外地为官,境遇艰苦,其实写景即是抒情,作者的心情就像这岚雾、滩声、峡气、正所谓,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想要回到京城,但事不如人愿,古来材大难为用,将登太行雪满山。

  绝句·江碧鸟逾白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

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

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给儿子们看。

  元:

本来。

元同“原”.

  但:

只,副词。

  九州:

指中国的领土。

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

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

乃,代词,你。

即你的父亲。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

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

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

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

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

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

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

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

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

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

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

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

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

(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

)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

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陆游古诗《示儿》全诗翻译赏析

  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诸如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等各种社会性情感,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独特的个人情感,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内容。

  情感――古诗词鉴赏的核心

  古诗词鉴赏对情感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字词上看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所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生动形象的效果。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2.简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或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或与其他字比较,辨其优劣。

  解答分析: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常常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色彩词、叠词与词类活用上下工夫,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炼字的关键。

鉴赏炼字应该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色彩、情味、动静、效果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眼或炼字,或肯定哪个字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

摇(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描写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参考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二、从语言风格上看

  诗词语言风格是指由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语言个性特征。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常见的风格特点: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摇(2016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

  (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

摇?

摇③准拟:

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析】从诗中“满载、平铺、十里、何妨”这些苍凉、豪放的词句中,可以品位诗人的豪放情怀。

再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断词人的风格。

  【参考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三、从表达技巧上看

  诗词表达技巧分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有: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

摇(201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舒?

摇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

摇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手法:

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四、从形象上看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一件事。

诗人首先要创造出一种形象,并借助形象的某种特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亦称意象)。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

  2.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答分析:

  古诗词常常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

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特点,然后把握形象的精神象征。

  答题步骤:

  1.明确是什么形象。

  2.根据诗中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例?

摇(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诗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竹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参考答案】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五、从意境上看

  意境:

“意”就是情意,即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即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见的出题方式有:

  1.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诗中某两联写了哪些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意境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同时,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明确诗歌的表层意义,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例?

摇(201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像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通过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分析,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的核心和最终归宿是作者的情感。

只有通过对诗词的词句、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创设的意境的深入分析、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情感律动造就五彩斑斓的诗词篇章,抓住作者的情感就是抓住诗词鉴赏的核心,从而品味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鉴赏的核心是什么

  一、意境美

  意境是古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内心产生了与环境共鸣的特殊基调。

主要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而诗歌最典型的描写手法就是借物抒情,诗人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

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诗通过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意境美的诗,都是有“韵味”的。

一首诗要有回味无穷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