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572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docx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

九年级(下)文言文作业

设计者:

尚福元

17.公输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糟糠(kāng)麋鹿(mí)文梓(zǐ)

B.稚兔(zhì)器械(xiè)鲋鱼(fù)

C.守圉(yù)短褐(hè)文轩(xuān)

D.敝舆(yù)犀兕(sì)禽滑厘(gǔ)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A.愿借子杀之。

B.胡不已乎。

C.请献十金。

D.胡不见我于王。

E.荆之地方五千里。

F.吾既已言之王矣。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子墨子九距之:

(3)公输盘诎:

(4)公输盘不说:

4.下列加点的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公输盘之攻械尽B.愿借子杀之

C.吾既已言之王矣D.宋无罪而攻之

5.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与此同类不可谓知类B.请说之公输盘不说

C.必为有窃疾矣为与此同类D.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

6.墨子,名,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它是一本散文集。

《公输》一文体现了墨子“”的思想主张。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

(2)胡不见我于王?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4)夫子何命焉为?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接待墨子,说话很客气,但实际是询问他来访的目的。

B.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断然拒绝了墨子的规劝,并把攻打宋国的责任推给了楚王。

C.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肯定了墨子的意见,但又表明是因为公输盘造了云梯,攻打宋国实在是迫不得已。

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墨子义正词严地警告楚王和公输盘,宋人严阵以待,将消灭来犯之敌。

9.体味下列句子,语气表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

“吾义固不杀人。

”(傲慢蛮横不讲理)

B.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老羞成怒,暗藏杀机)

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子墨子闻之(夫子,即先生)愿借子杀之(你)

B.公输盘不说(说话)请说之(解释,陈说)

C.然胡不见我于王(引见)见公输盘(会见)

D.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种类)

11.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知而不争。

B.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C.愿借子杀之。

公输子之意。

D.子墨子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

12.下列句子中“请”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B.臣是以无请也。

C.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D.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1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交代墨子匆匆起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

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答:

14.墨子驳斥公输盘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二、课外延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敝舆()守圉之器()长木()文梓()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然胡不已乎:

(2)愿借子杀之:

(3)知而不争:

(4)舍其文轩: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漠不关心焕然一新束手无策无孔不入

B.再接再励接部就搬别出心裁契而不舍

C.声名狼藉呕心沥血异想天开茶素生灵

D.一诺千金目中无人赅人听闻手不释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缺点。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一个胸襟狭隘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

B.从风格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C.计算机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半功倍。

D.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6.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芒;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人无远虑,。

(3)人们历来崇尚英雄,请用两句相连的古诗文诠释英雄气概:

,。

(4)本文中表明墨子焦急心情和不辞劳苦的精神的句子:

三、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本文通过什么形式,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表现了墨子、楚王的什么精神和性格特征?

答:

2.墨子止楚攻宋的战略分为哪三步?

答:

18.《孟子》两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ǎn)米粟(lì)B.寡助(guǎ)傅说(shuō)

C.曾益(céng)拂士(fú)D.亲戚(qī)忧患(huà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故君子有不战。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环而攻之而不胜。

(5)委而去之。

(6)天下顺之。

(7)劳其筋骨。

(8)人恒过。

(9)而后作。

(10)而后喻。

(11)多助之至。

(12)曾益其所不能。

(13)衡于虑。

(14)人恒过。

(15)兵革非不坚利也。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写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法家拂士:

4.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2)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今义:

(4)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者多助,。

(2)国恒亡,然后知。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美国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前不久,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选举,美国落选,这正如《孟子.二章》所说:

“,。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这句概括起来,它阐述的观点是。

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这句话。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并由此提出了的必要性。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层次十分清楚。

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和两个方面逐层论证。

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关系。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9)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

(11)人恒过,;困于心,,而后作;,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13)《孟子.二章》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国亡的条件的句子是:

(16)《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两种结果是,。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行拂乱其所为。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环而攻之而不胜。

7.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第2、3自然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

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8.作者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9.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C.一鼓作气(振作)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D.斟酌损益(利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B.然而不胜者人恒过然后能改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如倾盖交,虽难易别

D.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1.文章第1自然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12.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答: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失道寡助()拂士()人恒过()亲戚()

14.下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之:

多助之至寡助之至

B.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不以物喜

C.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必:

战必胜矣必有窃疾矣

1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异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6.下列对短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锋利

B.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寡助之至------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D.山溪之险------高山河流的险要

17.名著阅读。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可用“绝”来形容,可谓“奸绝”;可谓“义绝”;可谓“智绝”。

二、阅读。

1.阅读“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回答问题。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答: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

(4)“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简洁的词语,肯定的语气,阐述文中所写的四个有利的客观条件。

答:

(5)用原文说明“委而去之”的原因。

答:

2.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作业。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A.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不若孀妻弱子(还)

B.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天下苦秦久矣(苦于,被-----所苦)

C.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草色入帘青(在里面)

D.衡于虑,而后作(有所作为)作亭者谁(造)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字,指代什么?

答:

(3)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来论证亡国原因的。

A.正面B.反面C.侧面D.正反两面

(5)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作业。

(1)“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

(4)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5)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7)用“﹨”标出朗读节奏。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翻译“域民-------兵革之利。

(9)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10)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答:

(11)作者以事例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事实是什么?

答:

(12)天时不如地利,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结果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请你谈谈人们用这个成语表示的意思。

答: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委:

②亲戚畔之畔:

(1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B.环而攻之而不胜

C.以天下之所顺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6)翻译。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孟子认为克敌制胜的最主要条件是“”《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

(用文中词语填空)

(18)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答: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讲道理。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总---分---总

C.本文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4.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作业。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

困于心苛政猛于虎B.其:

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孔子云:

“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鬛之间皆有喜气

C.敌:

出则无敌国外患恐前后受其敌

D发:

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3)选出解释无误的一项()

A.行拂乱其所为:

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B.所以动心忍性:

因此使他的心惊动,使他坚定起来。

C.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内如果没有法度,没有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4)选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全文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第二段论说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难困苦的磨砺。

C.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D.全文采用了比喻、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5)用“∕”标出朗读停顿。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7)翻译: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8)写出一个与以上孟子观点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或诗句。

答:

(9)“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一语与《孟子.二章》中的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人恒过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12)翻译。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合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动上要。

(用原文回答)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

19.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尔(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3.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吾日三省吾身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一箪食,一豆羹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乞人不屑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文章的观点对后人影响很大,文天祥临刑前写在衣带上的词句,指出自己做人的宗旨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陈毅元帅“,”的诗句,也用了这一典故。

(2)《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极强的哲理性和感染力,它思想精辟,文采飞扬,善于论辩,气势磅礴,与《》、《》、《》合称为“四书”,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积大的影响。

(3)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们想起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的名句:

,,,此之谓“大丈夫”。

(4)课文中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两方面论证论点。

(5)课文中所说的“所欲有甚于胜者”指的是,“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

(6)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邹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课文中,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

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8)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课文中的“”含义相同。

6.翻译。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

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D.因得遍观群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11.请举出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气节的名句。

答:

二、课外延伸。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真相毕露扣人心眩不屑置辩

B.杳无消息改斜归正拒腐防变

C.黯然失色居安思危长治久安

D.大势渲染高瞻远瞩偃旗息鼓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蓝天、碧水、安静等生态工程的实施,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与环境更加协调。

B.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是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C.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能与我们一道,为遏制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为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共同努力。

D.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

3.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的言行,自然使人受到感化。

这就是有无人格魅力的分别。

空城计只能由诸葛亮摆,换了其他人便会失败。

A.同是一句话,德高望重者说出来,大家就容易接受。

B.同一句话,因说话人有两种人格,效果就不一样。

C.同一句话,因说话人的人格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

D.同一句话,说话人的人格不一样,大伙儿就觉得劲头不一样。

4.按要求答题。

已知:

①备考前夕:

某学校初三

(1)班晚10:

30下晚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

每晚下晚自习后自学一小时。

求:

考入重点高中。

解:

眼皮十分沉重。

答:

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至少写两条),另外,请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信息:

①。

②。

③。

建议:

三、阅读

(一)阅读“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完成作业。

1.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答:

2.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答:

3.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B.蹴尔而与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作业。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

通“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

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

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得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庭中B.苛政猛于虎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3.翻译。

(1)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

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0.《庄子》故事两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其名为鹓()非醴泉不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惠子相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非梧桐不止:

(3)鹓过之:

(4)是鱼之乐也:

(5)安知鱼之乐:

(6)子固非鱼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8)请循其本:

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知子矣。

(本来)B.飞于北海。

(在)

C.搜于国中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