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8810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docx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

      在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无瘤和微创等基本原则,应尽可能避免手术后的感染、肿瘤的播散或病人机体组织不必要的损伤,以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第一节  无菌原则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

—旦皮肤的完整性遇到破坏,微生物就会侵入体内并繁殖。

为了避免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必须在术前和术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即无菌技术。

它是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灭菌(sterilization),又称消毒(disinfection),是指将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或消除,使之达到无菌处理。

多用物理方法,有的化学品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故也可用于灭菌。

抗菌(antisepsis)则是指用化学方法杀灭存在的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一)手术用品的无菌处理方法

1.物理灭菌法  包括热力、紫外线、放射线、超声波、高频电场、真空及微波灭菌等。

医院常用的有热力和紫外线灭菌,其他方法均因可靠性差或对人体损害性大,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紫外线灭菌主要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因此本节只介绍热力灭菌。

它包括干热灭菌及湿热灭菌,前者是通过使蛋白质氧化和近似炭化的形式杀灭细菌,包括火焰焚烧、高热空气。

后者通过使蛋白质凝固来杀灭细菌,包括煮沸、流通蒸气和高压蒸气。

⑴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临床应用最普遍、效果可靠的灭菌方法。

此法所用灭菌器的式样有很多种,但其原理和基本结构相同,是由一个具有两层壁能耐高压的锅炉所构成,蒸气进入消毒室内,积聚而产生压力。

蒸气的压力增高,温度也随之增高,当温度达121~126℃时,维持30分钟,即能杀死包括具有极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细菌,达到灭菌目的。

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需要灭菌的各种包裹不应过大、过紧,一般应小于55cm×33cm×22cm;⑨包裹不应排得太密,以免妨碍蒸气的透入,影响灭菌效果;③易燃或易爆物品如碘仿、苯类等,禁用高压蒸气灭菌法;锐利器械如刀剪等不宜用此法灭菌,以免变钝;④瓶装液体灭菌时,要用玻璃纸或纱布包扎瓶口,用橡皮塞的,应插入针头排气;⑤要有专人负责,每次灭菌前都要检查安全阀的性能。

⑵煮沸灭菌法

2.化学灭菌法  锐利器械、内镜和腹腔镜等不适于热力灭菌的器械,可用化学药液浸泡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下列几种:

⑴70%酒精

⑵2%中性戊二醛水溶液

⑶10%甲醛溶液

⑷1:

1000新洁尔灭溶液:

浸泡时间为30分钟,亦可用于刀片、剪刀、缝针的消毒,但效果不及戊二醛溶液,故目前常用于持物钳的浸泡。

⑸1:

1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

浸泡时间为30分钟,抗菌作用较新洁尔灭强。

注意事项:

①浸泡前,器械应去油污;②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在消毒液内;③有轴节的器械应把轴节张开;管、瓶类物品的内面亦应浸泡在消毒液内;④如中途加入其他物品应重新计算浸泡时间;⑤使用前应将物品内外的消毒液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气体熏蒸灭茵  适用于室内空气及不能浸泡且不耐高热的器械和物品的消毒。

如精密仪器、纤维内镜等。

(二)灭菌的监测

由于灭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处理时必须加以监测。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仪表监测  即依靠灭菌设备上的有关仪表,如温度计、压力计等进行控制,并通过自动记录仪记录备查。

2.化学指示剂  利用化学物质特征性的颜色或其他反应指示作用因子的强度和时间。

3.生物指示剂  直接用细菌的存亡来证明是否达到灭菌的要求。

4.程序监测  根据灭菌处理的程序作回顾性或前瞻性监测。

手术室工作中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监测法,近年来化学指示剂的发展较快,既可指示作用的强度又可指示作用的时间,已广泛用于高压蒸气、环氧乙烷和甲醛熏蒸灭菌。

有贴于包外的化学指示胶带或胶签,用于表示该物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也有放于包内中央的指示卡(管),用于表明包内物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三)无菌物品的保存

1.设无菌物品室专放无菌物品,所有物品均应注明消毒灭菌日期、名称以及执行者的姓名。

2.高压灭菌的物品有效期为7天,过期后需重新消毒才能使用。

3.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有效期为12小时,超过有效期限后,必须重新消毒。

4.已打开的消毒物品只限24小时内存放手术间使用。

5.无菌敷料室应每日擦拭框架和地面1~2次,每日紫外线灯照射1~2次。

6.无菌敷料室应专人负责,做到三定:

定物、定位、定量。

7.对特殊感染病人污染的敷料器械应作两次消毒后再放回无菌室。

手术室中的器械经消毒灭菌后还应注意防止再污染。

运送灭菌后的手术包、敷料包等,不论从供应室领取或是手术室内周转,均应使用经消毒的推车或托盘,决不可与污染物品混放或混用。

手术室内保存的灭菌器材,应双层包装,以防开包时不慎污染。

小件器材应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连同包装储存。

存放无菌器材的房间,应干燥无尘,设通风或紫外线消毒装置,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四)手术室管理的基本要求

1.个人卫生和健康  手术室工作人员应严格讲究卫生。

手指甲应剪短,有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眼鼻喉部感染者,均不宜进入手术室。

2.手术室制度

⑴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制度: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手术室备好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保持清洁安静。

禁止吸烟或大声喧哗。

有呼吸道感染及化脓性病灶者原则上不进入手术室。

加强工作计划性,减少出入手术室的次数。

⑵手术室参观制度:

参观人员应穿手术室准备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

每间手术室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

参观时严格遵守无菌规则,站在指定的地点。

参观者不得距手术台太近或站立过高,不得随意走动。

参观感染手术后不得再到其他手术间参观。

⑶消毒隔离制度:

每次手术后彻底清扫洗刷,清除污染敷料和杂物,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接台手术需照射30分钟后才可再次施行手术。

所用物品、器械、敷料、无菌物品应每周消毒一次。

打开的无菌物品及器械保留24小时后应重新消毒灭菌。

氧气管、各种导管、引流装置等用后浸泡在消毒液内消毒,并每天更换消毒液一次,定期作细菌培养。

无菌手术间与有菌手术间相对固定,无条件固定者,应先施行无菌手术,后施行污染或感染手术。

⑷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室内空气应定期消毒,通常采用乳酸消毒法。

100m3空间可用80%乳酸12m1倒入锅内,置于三脚架上,架下酒精灯加热,待蒸发完后将火熄灭,紧闭30分钟后打开门窗通风。

(五)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在手术过程中,虽然器械和物品都已灭菌、消毒,手术人员也已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手术区又已消毒和铺无菌布单,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无菌操作环境。

但是,还需要一定的无菌操作规则来保证已灭菌和消毒的物品或手术区域免受污染,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包括:

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后应避免受到污染,手术衣的无菌范围是腋前线颈部以下至腰部及手部至肘关节以上5cm。

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均属有菌区域,不可用手接触。

2.手术人员及参观人员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走动。

3.非洗手人员不可接触已消毒灭菌的物品。

4.洗手人员面对面,面向消毒的手术区域,只能接触已消毒的物品。

5.如怀疑消毒物品受到污染应重新消毒后再使用。

6.无菌布单如已被浸湿,应及时更换或盖上新的布单,否则可将细菌从有菌区域带到消毒物的表面。

7.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传递器械及手术用品。

8.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另换无菌手套。

前臂或肘部碰触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污染范围极小的也可贴上无菌胶膜。

9.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时,应先退后一步,转过身,背对背地转到另一位置。

10.作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70%酒精或2.5%~3%的碘酊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切开空腔脏器之前,应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第二节  无瘤原则      

1890年,Halsted创立乳腺癌根治术,首次阐述了肿瘤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即不切割原则和整块切除原则。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防止复发为目的的无瘤原则逐渐得到重视。

无瘤原则是指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操作过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

不恰当的外科操作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因此,肿瘤外科必须遵循无瘤原则。

(一)侵袭性诊疗操作中的无瘤原则

1.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肿瘤的播散途径及形式各不相同,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以及生物学特性等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穿刺活检(needlebiopsy)即借助穿刺针刺入瘤体,抽吸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有导致针道转移的可能,因此,经皮内脏肿瘤穿刺应慎用,特别是对血供丰富的软组织肉瘤不宜采用穿刺活检。

切取活检(incisionalbiopsy)是指切除部分肿瘤活检,有可能导致肿瘤播散,应慎用。

切除活检(excisionalbiopsy)即将肿瘤完整切除后活检。

因不切入肿瘤,故可减少肿瘤的播散,是一般肿瘤活检的首选方式。

体积小位于皮下、粘膜下、乳腺、淋巴结等处的肿瘤,宜行切除活检。

无论何种操作方法,均应操作轻柔,避免机械挤压。

2.活检术的分离范围和切除范围  在解剖分离组织时,尽量缩小范围,注意手术分离的平面及间隔,以免癌细胞扩展到根治术切除的范围以外或因手术造成新的间隔促进播散。

在切除病变时,应尽量完整,皮肤或粘膜肿瘤的活检应包括肿瘤边缘部分的正常组织,乳头状瘤和息肉的活检应包括基底部分。

3.活检操作时必须严密止血,避免血肿形成,因局部血肿常可造成肿瘤细胞的播散,亦造成以后手术的困难。

对肢体的癌瘤应在止血带阻断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活检。

4.活检术与根治术的衔接  活检术的切口应设计在以后的根治性手术能将其完整切除的范围内;穿刺活捡的针道或瘢痕也必须注意要在以后手术时能一并切除。

活检术与根治术时间间隔衔接得愈近愈好,最好是在有冰冻切片的条件下进行,因为冰冻切片可在1小时左右便可获得诊断,有助于决定是否进一步手术。

(二)手术进行过程中的无瘤原则

1.不接触的隔离技术(no-touchisolationtechnique)  活检后应更换所有的消毒巾、敷料、手套和器械,然后再行根治手术;切口充分,便于显露和操作;用纱垫保护切口边缘、创面和正常脏器;对伴有溃疡的癌瘤,表面应覆以塑料薄膜;手术中术者的手套不直接接触肿瘤;手术中遇到肿瘤破裂,需彻底吸除干净,用纱布垫紧密遮盖或包裹,并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若不慎切入肿瘤,应用电凝烧灼切面,隔离手术野,并扩大切除范围;肠袢切开之前,应先用纱布条结扎肿瘤远、近端肠管。

2.严格遵循不切割原则和整块切除的根治原则,禁止将肿瘤分块切除  切线应与瘤边界有一定的距离,正常组织切缘距肿瘤边缘一般不少于3cm。

肌纤维肉瘤切除时要求将受累肌群从肌肉起点至肌肉止点处完整切除。

3.手术操作顺序

⑴探查由远至近:

对内脏肿瘤探查应从远隔部位的器官组织开始,最后探查肿瘤及其转移灶,手术操作应从肿瘤的四周向中央解剖。

⑵先结扎肿瘤的出、入血管,再分离肿瘤周围组织:

手术中的牵拉、挤压或分离等操作都有可能使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肿瘤细胞的血行播散,因此,显露肿瘤后应尽早结扎肿瘤的出、入血管,然后再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癌细胞血行播散的机会。

⑶先处理远处淋巴结,再处理邻近淋巴结,减少癌细胞因手术挤压沿淋巴管向更远的淋巴结转移。

4.尽量锐性分离,少用钝性分离  钝性分离清扫彻底性差,且因挤压易引起肿瘤播散,应避免或少用,尽量使用刀、剪等锐性分离。

另外,手术时采用电刀切割,不仅可以减少出血,而且可以使小血管及淋巴管被封闭,且高频电刀有杀灭癌细胞的功能,因而可以减少血道播散及局部种植。

5.术中化疗药等的应用  术中可定时用氟脲嘧啶、顺铂等抗癌药物,冲洗创面和手术器械;标本切除后,胸腹腔用蒸馏水冲洗;术毕可用2%氮芥溶液冲洗创面,减少局部复发的机会。

有报道表明,0.5%甲醛可有效地控制宫颈癌的局部复发。

肠吻合之前应用二氯化汞或5-FU冲洗两端肠腔,可使结肠癌的局部复发率由10%降低到2%。

第三节  微创原则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纠正机体病理状态,使之转变或接近为生理状态。

它一方面能去除病症,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伤,给病人带来痛苦。

因此,外科治疗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在对病人正常生理的最小干扰下,以最小的创伤为病人解除痛苦,去除疾病。

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外科医生除了应对病人整体状况仔细评估、对所治疗疾病深刻了解、对局部解剖熟悉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遵循微创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手术操作不当是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

手术中大量不必要的分离解剖,粗暴的组织牵拉离断,止血不彻底,感染病灶对正常组织的污染,不恰当缝合材料的使用,破坏局部血液供应,大块组织的压榨坏死,张力过高,留有异物,引流不当等,轻者可延长创伤愈合时间,重者可导致并发症甚至死亡。

微创原则指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组织轻柔爱护,最大限度的保存器官组织及其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事实上微创原则贯穿于手术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包括:

严格的无菌操作,对组织轻柔爱护,准确彻底迅速止血,减少失血,仔细解剖避免组织器官不必要的损伤,用细线结扎组织,以及手术切口尽可能沿体表的皮纹走向,适应局部解剖和生理特点,使切口尽可能少的影响局部的功能和美观等。

基本技术操作大致可分为显露、解剖、止血打结、缝合及引流六个方面。

1.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  不同类型的切口选择会影响创口的愈合。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能充分显露手术野,便于手术操作,在切开时减少组织损伤,尽可能按Langer线的分布切开皮肤,以便于切口的愈合,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和外观。

一般腹部横行切口的愈合并发症要少于直切口,清洁切口愈合好于污染切口。

腹部无论何种切口,均应尽量避免切断腹壁胸神经,以免腹肌萎缩。

在保证能较好完成手术治疗的前提下,可适当缩小切口。

2.精细分离组织  手术分离,分为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

锐性分离利用刀刃和剪刀的切割作用,能将致密的组织切开,切缘整齐,其边缘组织细胞损伤较少。

钝性分离使用血管钳、刀柄、手指和剥离子等,通过推离作用,能分开比较疏松的组织。

但如操作粗暴,钝性分离往往残留许多失活的组织细胞,损伤较大,手术过程中,了解两种分离方法各自的特点,加上对局部解剖和病变性质的熟悉,就能正确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解剖分离时尽量在解剖结构间固有的组织间隙或疏松结缔组织层内进行,这样比较容易,且对组织损伤较少。

同时还应尽可能避免打开不必要的组织层面。

分离解剖神经、血管时,应使用无齿镊或无损伤血管钳,避免使用压榨性钳或有齿镊,以防损伤神经和血管。

手术显露过程中要轻柔,避免使用暴力或粗鲁的动作牵拉压迫,导致组织挫伤、失活。

3.严密地保护切口  手术中避免术后切口感染最有效方法的是保护切口,防止污染。

除了遵循无菌原则外,打开切口后,用大的盐水纱布保护切口两缘及暴露的皮肤,对避免腹腔内感染病灶污染切口,有一定的帮助。

关闭切口前,用等渗生理盐水冲洗掉其中的细菌、脂肪碎片、血凝块等,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4.迅速彻底止血  术中迅速彻底止血,能减少失血量,保持手术野清晰,还可减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不彻底的止血和异物残留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

创口局部积聚的血液、血清,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伤口中残留异物显然将导致创口的延期愈合。

另外,结扎残端亦是一种异物。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结扎的线越细,结扎的组织越少,由此产生的异物就越小,就越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5.分层缝合组织  创口缝合的时候,应按解剖结构逐层缝合,避免脂肪或肌肉夹在中间,影响愈合。

缝合后不能留有死腔,否则血液或体液积聚在里面,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切口感染。

此外,皮肤缝合时两边要对合整齐,打结时应避免过紧,防止造成组织坏死。

6.不可盲目扩大手术范围  能够用简单手术治愈的疾病,不可采用复杂的手术治疗;能用小手术治好的疾病,不可作大范围的手术。

总之,微创是外科操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手术治疗的重要原则。

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养成爱护组织的良好习惯。

近年来,随着外科医生对微创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及现代影像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以腹腔镜(1aparoscopy)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minimallyinvasivesurgery),使外科手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第四节  技术操作要求

对每一项技术操作,要求术者要做到稳、准、轻、快、细。

1.稳:

要求术者进行手术操作时,一是情绪上要稳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沉着、冷静,胸有成竹,且忌忙乱无序。

二是动作要稳妥,每一个手术步骤都要扎扎实实,稳妥有序,由浅至深,循序渐进。

2.准:

手术操作中的每一个动作,包括切开、分离、止血、结扎、缝合,都要做到准确无误,特别是处理血管、神经、肌腱时尤其如此,防止反复多次的重复动作,尽量做到动作一步到位,一次完成。

3.轻:

操作动作轻柔,切忌动作粗暴,用力过猛。

对纤细的重要组织,更要讲究手法轻巧,用力适度。

4.快:

为了缩短手术暴露时间及麻醉状态下所造成的危险,应尽量加快手术速度。

要求术者思维敏捷,动作熟练。

台下要多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台上各个参加手术人员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5.细:

要求手术操作仔细,解剖清晰,止血彻底,防止操作粗糙,避免误伤其他正常组织。

操作仔细与否往往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

总之,稳、准、轻、快、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没有稳、准,就谈不上轻、快细;没有轻、快、细,就不能保证手术质量。

要想保证高质量的手术,稳、准、轻、快、细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