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224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模素质测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分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②,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⑤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⑦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2)请默写《使至塞上》的后四句。

,。

,。

2.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

(1)—(6)题。

(10分)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有时候他遇到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休(qì),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磅(bó)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

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A也许有一天,他会再从海上篷篷的雨点中升起,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生命就是这样,B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的搁浅。

C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

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休(qì)磅(bó)屏息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正确写法是。

(3)文中“底蕴”一词的意思是

(4)A句运用了的修辞。

(5)B句有标点错误,应将

(修改意见)

(6)C句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5分)

(1)在莫斯科过了一冬,1882年1月,他参加了调查人口的工作,也因此目睹了大都市的贫困状况。

印象非常凄惨,他第一次看到这文明隐藏着的毒瘤。

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生活!

”他号啕着说,“这绝不允许!

绝不能……”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

这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的作品《名人传》,文中的“他”是(人名),选文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

(2)《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

前七回介绍了和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4.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0分)

(1)【解读“和”字】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和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

这个字极妙:

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

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

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1)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的本义是

(3分)

(2)阅读下面的新闻,并根据内容为它拟一个标题。

(3分)

7月8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礼仪发展论坛在南昌隆重开幕,两岸业界人士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礼仪发展之道。

会上,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理事会主席、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先生告诉记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为人处

世的基本准则,礼字说到底,就是‘和’字,‘礼’以‘和’为贵,‘和’又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

”他希望能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海内外同胞常相聚,彼此交流,观摩学习,共同把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3月20日,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陈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学校第二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是陈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

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陈老师说的?

(4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

回家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

(1)。

红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

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

“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

“这是香港。

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

“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

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

“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

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

“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

”她开步走了。

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

(2)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

“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

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

”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

弟弟在电话里解释:

“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

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

“这,是什么地方?

”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

“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

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

“……不认得了。

”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

妈妈手抓着前

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

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

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

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

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

天黑了我要回家!

”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

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我在她耳边说:

“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乡:

指浙江淳安。

(2)乡下:

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目送》,有删减)

5.文章写了什么事?

请用自己的话予以简要概括。

(3分)

6.文章第⑧到⑫段有什么作用?

(4分)

7.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

天黑了我要回家!

”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8.结合语境,写出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4分)

(1)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2)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二】(19分)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

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

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

“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

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

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

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

58岁就吐血而亡。

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

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

巴尔扎克说:

“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而培根则认为:

“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

”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

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

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

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2.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15.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

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3分)【备选人物:

韩愈袁隆平贝多芬海伦•凯勒】

面对的无奈,

【三】(18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

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6.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2分)

今齐地方千里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

在哪里?

(5分)

20.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王老师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为了让班主任王老师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3分)

三、写作(5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

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

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

请以“感悟”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模素质测试

九年级语文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10分,每句1分)

(1)①烽火连三月②欲渡黄河冰塞川③绿杨阴里白沙堤④折戟沉沙铁未销

⑤干戈寥落四周星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⑧清荣峻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0分)

(1)(3分)憩礴bǐng

(2)(2分)篷篷蓬蓬(3)(1分)内心蕴藏或事情的内涵

(4)(2分)拟人、排比(5)(1分)将“阻断”后的“,”换成“;”(6)(1分)删去“的原因”

3.(5分)

(1)(3分)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热爱祖国,关心民众疾苦

(2)(2分)孙悟空的出身大闹天宫

4.(10分)

(1)(3分)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

(2)(3分)陆炳文呼吁以和为贵,共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3)(4分)陈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来找您,刚好您不在,他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

二、阅读(55分)

【一】(18分)

5.(3分,缺少“大陆”得1分)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

6.(4分)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妈妈的病情,同时交代了我们带妈妈回大陆故乡的原因,照应上文三个兄弟“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陪妈妈回家或在火车站妈妈“步履细碎

”等内容。

7.(4分)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妈妈要回家的强烈愿望以及找不到家的惶恐。

8.(4分)

(1)既指火车在奔驰,也指妈妈的记忆在迅速倒回到过去。

(2)妈妈从大陆到台湾直到现在的一段生活经历。

9.D

【二】(19分)

10.(2分)我们要积极面对无奈(我们只有积极地面对无奈,才是真正的强者。

11.(4分)提出本文的论题,列举人生中的种种无奈,引出后文的中心论点,并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3分)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B句的顺序与此对应。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13.(4分)举例论证(对比论

证)、道理论证。

有力(具体、突出)地论证了面对无奈,只有积极进取,才能成功。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4.(3分)C

15.(3分)【备选人物:

韩愈袁隆平贝多芬海伦•凯勒】

示例:

韩愈面对不被重用的无奈,凭着坚毅和豁达成为一代文坛的领袖;

袁隆平面对科研受阻的无奈,凭着坚韧和执着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贝多芬面对失聪的无奈,凭着“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信念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海伦·凯勒面对身体残疾的无奈,凭着果敢和勇气成为青年的楷模。

【三】(18分)

16.(2分)今齐地/方千里

17.(4分)

(1)穿戴

(2)认为……美(3)时(4)表

18.(4分)

(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19.(5分)

第一问:

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

(1分)

第二问:

邹忌:

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分)

诸葛亮: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2分)

20.(3分)王老师,您取消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我们理解您的做法——目的是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复习文化课上。

只是,现在复习太紧张了,有道是“劳逸结合”,您能不能恢复我们的这些课程?

我们向您保证一定会认真复习的。

三、写作(55分)

21.按中考作文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