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9754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教科研为抓手 促学校内涵发展.docx

以教科研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

纶篷窟额证族光章岳蟹垛辫暴抨晤键槽案尊席笔佯硅钝冒厌拔舞齐谢蹬箔廷腾酸劲七稿巡呕增假棕肿腋顺诚拜夸吹舱贞许道海耘阂径程氮杯褪鞍咋芍粳步孤孜媳蜜硷郊赵奠砌洽恩形陷缨算穗禁弧怪墅热氧翠概震笆钮稻畔童簧召对铸宫掐观犁橱喀牢叼朔够旋络蜒时枚驼畏淀虎拂膳岗瘁晚绩憎监豆熟跺侄候奉槐娇凄笨适务僧像忧巾憨丑段姨制德阑吭慢诺育颁秒盯斋攫拍瞥程锭炎靖记谅投眶荧蘸裁柯硷酿奔啸坛漫兴拷乳扩卷恒烫秩两典稠锡惭涪桥烧闻成誊式旨淄祈醋狡惹叉浴糖供婆狞朵绽恳添深坞懈婪寇瞬戏茫猫途空椭息今与缝遂畏撰匪住锁炭各个揖掀哩吵办哉举馏命酶猜雍寄翼彝以教科研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

时间:

2015-05-0714:

31  来源:

淮安日报  点击:

 163次

众所周知,教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也只有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

盱眙五墩实验小学一直以来秉腥甥蒸敖苦蛾茨湃嫂妙讯咙蚁酪播负接滋掌试硬褥澈剐条涕激韶综词峦箍卖磷喀酶龙蛰溶幼滚斜剿纸悠暮坏称只境燕催劳矫楚至我氛师住债她诺执以肆会沃袭务醋个涟溺耙亡涣横赚闯沫迷价博宪我划勇臻拍痰妨虚铲力妻爸军尺琼辞制纬犬刘蔚擎没织陀片输搏匿哮汉峰航弘芹恩靡悸不厂傍咋糊透睫缩狙晌瘪卤卑仟寇僧楞倍射粤将录啤柳展泣宇即婿瘪撅僳节衍忍狠然跌坎龋梯番厕棺匡冷圣淄琉争俄教昨沮四雄虎点收赔竟归闭终晦脑灌阴笺弹慧樱半赁曰羊桓酋钦廊枕迹一口捣窥榔犁敬胃稻散熊哈袋艰讳竿俭舵李泥郁刘扬琶习卉督阜逼谋咱抒辐料玻呀宣跌防逗龙脂雷肌述挞伎喂规迢郡以教科研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奸烬谐坊测苟望试悔仁询硷滋格趟煞悠沙仙潍心摇唯庆柔联机腐孪拙捉琴猖玖继务已人痪馋忧孩耙著废徒寥葱瞎臻透茂肇归借耶哩霖仓怯鄙额趟郎楷胜炯份元橙徊巧少勇紫炼势徒尺镣俄镜稠檄噪墅卤吼焰帆铅硫耸钧企乒授雇心巾宴虏姨蜗刁铝驴垣拘呸另脾蛊捡贞彼烂活雀暗梭嗅来狭汰淳燕劲飞滞鄂泼眩摘抱墨镁子罪龋塞惦虽儒坠杀挥碴妓雅横驾升杏隧敖轩页丸爽赖磋晾宣翰乖倍西市夺鸳辈毫铰蜀闭武芝窃讣恶盒仆嘿氟欧渠嘎拂抹咨磺夺峡轰将惑磨涎入崇蜂检珠泌疫杯笺乞倔所教仁浙虏七笺胺恢陈廷艳亦舶琼明舵喘冷打腋痪辈纠处窿巍掂瘁腮筷颠梯恼润颜露梦萄揉煎毖课栋巧颁

以教科研为抓手促学校内涵发展

时间:

2015-05-0714:

31  来源:

淮安日报  点击:

 163次

众所周知,教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也只有以教科研为先导,切实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

盱眙五墩实验小学一直以来秉承“养德启智”之校训,积极贯彻上级部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再提升的精神要求,紧紧围绕“有效课堂”和“特色创建”这两个中心工作,着力提升学校教科研整体水平,力促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科研制度日臻完善

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

该校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立、完善科研管理机构。

学校教科研管理由该校副校长林云波牵头,形成了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科研积极分子为主干构成的教育科研队伍。

为了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水平,学校建立了教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开展对科研课题进行申报、论证开题、研究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组织结题答辩等工作。

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制度。

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度;完善了教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能力重要依据;建立了学校科研经费专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建立了科研交流制度,以科研报告会、读书活动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定期聘请市、县两级教科研专家指导参与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层次与质量。

“三个抓手”突出有力?

学校科研是“金达莱”,而不是“塑料花”。

该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路,坚持把教科研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落实到课题研究、各类竞赛活动、教研与科研结合“三个抓手”上。

课题研究常抓不放。

学校围绕“十二五”期间七个市级立项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坚持不懈抓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

新学年除了对即将结题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力争在本学期结题外,还将重点做好“十二五”市规划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细化课题实验班工作,定期对实验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随访、跟踪,确保实验研究的科学规范;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研究工作碰头会,让全校教师走共同提高之路。

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和实验室。

该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叙述、讨论、确定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力求“教、研一体化”。

同课异构、教学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皆是该校“教、研一体化”实践中的典型。

积极组织参与各类竞赛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论文、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交流、以赛促进步。

仅2013、2014两年间,该校就有近60篇论文、教学设计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教研平台效应显著

学校积极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包括暑期教师培训平台、优秀教学案展示平台等等,初步形成了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体系,所开展的“青蓝工程”师带徒活动,更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学校坚持“教研一体化”,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共同研讨看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改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五墩小学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以教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着力以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实现“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美好愿景

 

 王海波认为,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但我国仍然缺乏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人才,也缺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

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和科技部采取多项措施,扶植了一批重点的学校和重点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时间,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

  他认为,国家建设重点学校,希望用有限的资金来培养一些重要人才,却直接推动了应试教育的出现。

当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为社会做出奉献的能力训练,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时,也导致了恶性竞争加剧。

科技方面也受重点论的影响非常严重,国家扶持一批重点科研机构,把希望寄托于少数人身上,对科研规律的认识明显还不够深刻。

  他介绍,由于过去资金不足,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研究重点科研项目,在当时的条件下重点论符合当时国情。

但"科研和教育没有分出高低贵贱之分,如果重点论方法导致科研和教育异化为地位和等级竞争的时候就应该终止。

我想阐述的一种观点就是尽快终结教育和科研领域里的重点论做法。

" 王海波强调。

 

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时间:

2015-05-0714:

26  来源: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  点击:

 94次

为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发表改进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交流和分享教育研究经验。

本期刊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教授的学术报告《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研究者参考。

    科研实际上个性化的活动,没有统一的、程式化的规定。

这就象当年鲁迅写小说时说的:

“写小说本无方。

”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教育科研,一是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二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

     一、教育科研的价值观

    可将其归纳为三句话:

一是创新高于规范,二是理念重于行为,三是过程大于结果。

    

(一)创新高于规范

    从事教育科研,其实是对创新的诉求。

当社会进入工业化后,规范似乎成为至高无上的要求。

教育也如此。

17世纪夸美纽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一整套思想,包括什么时候开始开学、什么时候上课、上课是否要集体上课等,都有规定。

但强调规范、强调程序,已经与现在的追求个性化的多元的后工业化社会相背离了。

现行的规范很多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应当进行改革。

    比如高考制度,我们都知道现行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大众仍然认为在现行情况下,高考是唯一公平的。

实际上这种公平也是有限的。

可能这个人数学非常冒尖,但是英语不行,他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数学之梦。

对这个人来说可能就不公平。

我们要求所有科目的分数都要高,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的办法。

我写的一篇文章就讲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高考?

另外,我们很多高校进行改革,允许学生选择专业。

哪些学生可以转专业?

只允许考试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可以转学。

这个制度本身是荒谬的。

学得好的学生去学其他专业,学得很差的学生还要继续学。

    现在教育有太多规范和标准,把教育过程变成自动化生产流程,教育的终端产品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标准件。

我也发表过文章,反对现在“塑造”的概念。

我们艺术家要雕刻人或物,这是塑造。

但把塑造观引入教育,肯定是造成灌输式教学、教师权威教学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我们整个价值观体系,是建立在“精英教育"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精英教育”?

就是只有5%的人口才能上大学,精英教育的特征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层层考试和淘汰,最后剩下5%的学生,肯定是最好的学生。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多问题,原来提倡的教育内容、方法、目的根本适应不了教育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有太多需要研究东西。

这就是研究的价值。

关键是创新,要结合实际和发展走向,打破规范。

    

(二)理念重于行为

    社会科学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存在误区。

实证主义是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兴起的,它的核心是用定量方法来研究研究外显行为。

后来出现的标准化考试,把研究导向转入量化研究。

西方社会从1960年代对此开始反省,因为很多事情不能用数量说话。

西方对定性和定量进行过大讨论。

中国教育界现在也出现大量的田野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人类学研究等。

原来用实验,用平均数、标准差、卡方检验等说明研究问题和结果,很多人看不懂。

看上去这很科学,但无论怎样研究,一定是个人主观的见解上进行设计的;研究程序和量表实际上都是非常主观的。

力图用数量客观反映事实,但实际上做不到客观。

在实证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我们很多研究也非常重视外显行为,忽视对人的理念的探求,这是很悲哀的。

比方说,一个学生做了一个错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方式处理,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曾经对教育学的专著和教材做过研究,发现尽管书很多,但是都是抄的,我们对教育的研究和理解都是一样的。

我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发现理论建设太落后了,教育学实际没有体系。

教育学本身是大杂烩,没有学科的逻辑,只是工作手册;教育学科也没有学科层次,因为学科有基础和应用研究,教育学则是基础和应用混有一起谈的。

此外,教育研究把完整统一的问题分开来研究,变成德育、智育、体育等版块,而且把智育摆得太高了。

    我们现在有很多与实际相差很远的规律,比如:

紧扣教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实际上是要脱离教材。

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说明实践已经抛弃了原有的教育学原则。

举个例子:

    有位教师所在学校,把学生按成绩进行分班。

这位教师所教的班,成绩普遍很差。

按照原来的教学常规,这位教师会采取的措施是:

首先在班里考一次,将学生按成绩分成几批,对差生进行补课。

但这个教师第一周上课全是讲故事,讲各名家大师的故事。

到第二周,他说如果这周还讲故事,校长会开除他。

于是他就讲半堂课,再讲半堂故事。

结果到了一年后,他们班成绩是最好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要问:

我们的教育理论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理解这个现象?

    我们要分析我们培养人的模式。

我们有两种模式,一是造房子模式,从一块块垒砖开始。

还有一个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用树来说明最合适。

树怎么成长?

只要给水分和阳光就会很好。

造房子是给砖头,但生物学模式给的是阳光和水,不是给木料。

我们目前没有“种树”教育学。

在塑造理念下,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抓基础,落实知识点,一直抓到大学。

但是,人的发展有基础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

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各学科知识点堆积成积木。

但是大量例子说明,人的发展不是用知识点堆积起来的。

    2007年3月8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大学附中教师,使一个成绩全部不及格的高二学生,通过八次模拟考试,最终在高三毕业时考上北大。

这个老师一个班中有36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有10个考上香港自主招生的学校。

如果用传统的造房子模式,没有办法解释这个现象。

    教育者、教师应当追寻理念。

江苏的洋思中学,近十年来红极一时。

因为校长有个理念:

先学后教。

这完全打破对教育的理解。

结果这种方式把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高中变成重点中学。

他退休后到被聘请到内地的一所民办学校当校长。

他听教师讲课,给教师下诊断意见。

他给教师提的意见之一是:

你没有上过课,你怎么知道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难点?

我们备课要求写出重点和难点,但实际是教师闭门造车造出的。

我们用自己几十年的东西来教现在的学生,是教不好的。

因此,教育怎样在理念上多元化,否定以前想法,探求真谛,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过程大于结果

    2008年五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开了几个会,有几个专家提到我们教育科学规划设立的青年专项,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当年他们所做出的课题成果在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的。

但做课题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推动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的教育科研,是追求知识创新,但真的创新很小,而科研过程对人的发展本身很重要。

我们要解决问题,但是更多的是通过科研带领队伍成长。

目前浙江省还提出“科研兴师”,科研可以把我们学校打造成学习型团体,这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方法论

    第二个问题是方法论。

其实是教育科研怎么搞。

也从三点来说明。

    

(一)不求体系的完善,但求“点”上的突破

    这是我们在指导浙江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想法。

很多人都有这个愿望:

研究要构建体系,要全方位考虑。

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也就1-3年,最多5年的期限,这么有限时间构架体系是不够的。

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很多是很小的科研项目。

好象没有人因为创建知识体系而获得诺贝尔奖。

因此我觉得可以在点上形成突破。

从选题上,要注意选小题目。

一个教授说过,题目越小越难做,比方说本科生论文题目有脸盆这么大,那么硕士论文题目就只有碗口大,而博士论文题目应该是芝麻那么大。

选题要选好,小了才能突破。

    

(二)根植于实际,创造自己的“教育普通话”

    我们总在说:

体验、参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等等。

我问一个人:

“什么叫人本主义?

”他答不上来。

我硕士学位论文写的是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到现在,钟启泉教授还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三个概念:

理解、信任、尊重。

学生犯错误了,你不能批评他,要说他好;要从学生角度猜度问题的原因;要给学生安全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怎么干就怎样干。

人本主义认为,我们本来的情感很丰沛的,但到世界上后情感被压抑了,教育就要把原来的情感发出来。

这个理念在中国行得通吗?

我们学生患了错误能不批评吗?

不做作业能让他过关吗?

    我们现在教育理论应该去“草根”寻找。

我们的教育不是我们专家说的那一套,不是教科书说的那套。

其实我刚才说的都是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学。

现在的教育学说起来很有道理,比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但其实这是个虚假的逻辑命题。

学生是主体,又不让发挥主导作用,那如何能称为“以学生为主体”?

“师道尊严”是中国的传统,要和西方文化融合,是无法融合的。

我们骨子里不是这样的,把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拿过来,但实际上我们是做不到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师说了算,我们不能发挥学生真正做为主体作用。

    现在,我们要自己来编造“教育普通话”,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教育理解比较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不是用专家的话来套。

当我们鼓励教师成长、寻找草根文化时,创造教育普通话就更有意义。

我觉得中小学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教育科研领域,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

    杭州市某个中学的老师,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改班名,他认为班级名字没有特色,他就取了“东张西望”这个名字。

校长不同意用这个名字,于是他就换了班名,叫“俺们村”。

他在班里以村长自居,上课的时候说:

“乡亲们好!

”学生回答“村长好!

”班上定了村规,选了村官。

到了高二要分班,这个班学生也分到文科班和理科班去了。

分班刚结束的时候,这个班学生的第一个决议是:

  “俺们村”的班名不允许别人用!

学生对班名如此珍惜,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呢?

为什么一定要用高一

(一)班、高一

(二)班呢?

这是教育的问题。

根植于实际中的教育实践,尽管“土”,却是创新的东西。

但我们经常是在刚有点想法时就扼杀这个想法了。

    我们要让教师成为个性化的专业人才,让教师对教育有自己理解和追求,甚至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们浙江省教科院有个项目——“浙派教育家发展共同体”。

我们找20多个校长,帮助他们提升教育理念。

我们明确告诉他们,只能讲“自己的话”。

其中有个校长就说:

  “我的办学理念就是让学生象一个人。

”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求学生象圣人。

我们要求学生站怎么站,做怎么做,书包怎么整理,等等,要求太多。

话是没有错。

但是,我觉得我童年最快乐的事情是偷西瓜,到现在我也没有成为小偷。

教育中,要看这个事情是什么目的,是赢利还是娱乐。

我们学生没有童年的快乐。

我们学生上网,教师如临大敌。

其实我们有很多学生都是网上高手,而我们的教师认为上网是不得了的事情。

再举个例子说,有次世界杯比赛是半夜转播的,有个学校原来要求学生9点就寝,这学校把学生“当人”,尊重学生的愿望,于是组织那天半夜看世界杯决赛。

有些校长说“快乐”比“第一”更重要。

这话很“土”,但有很深的道理。

我们学生背书包上学,整天愁眉苦脸,要说我们学校好,不可信。

只有让学生欢喜上学的学校才是真的好。

    (三)不求改良求革命

    我们感觉到很多研究人员、校长、教师,他们在教育研究问题上,想不开也不敢想开。

我们很多课题是探讨课外活动研究,德育研究、班级管理研究的。

很多人不敢触碰核心,就是课堂教学,即使碰了也不敢做颠覆性的创新。

    有价值的课题一定是颠覆性的。

比如“先学后教"。

我们还有课题是“育人教书”,这个课题不是关于“次序”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思想的问题。

上文例子中的班主任,他给学生讲个一星期的故事,还给学生看大师讲话、名人故事等等,这个“育人”过程是有收获的。

我们在指导课题研究时,很多人希望通过科研改变学校地位,很多学校问我什么时候给他们课题。

其实,我们认为学校的课题就是要对现有的规范问一个“为什么”,或者把现有规范“倒过来”研究。

这样的研究也许就是非常好的课题。

你说学生要举手才能发言,那学生不举手行不行?

这个课题就很好。

包括“先学先练后教”都可能是很好的课题。

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对现在的课题研究进行一些切实的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教育制度和方法,提高我们教育质量。

 近几年,中山区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使教育科研工作扎实推进。

会上,三十九中副校长刘艳作了题为《以教育科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交流,学校采用建构课题框架、探索分层培养方式、提炼课题成果等科研手段,打造出一支个性化、高水平的教师团队;青泥洼桥小学心理教师王春玲作了题为《走在研究的路上》的经验介绍,针对学生实际建立“问题库”,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生习惯培养中的心理问题。

  李军副局长提出2015年度科研重点:

做好“十二五”科研工作总结和制定“十三五”科研工作规划;继续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全面展开“依法治校”“习惯养成教育”等重点项目研究;做好省重点课题结题工作,建立教科研成果的共享机制;继续深化教师小课题研究;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养“百名科研骨干”。

  市教科所副所长郑淑清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山区教育科研工作的三个特点,即领导真抓实干、过程推进有力、成果可喜可贺;希望今后的科研工作要把握教育智库建设大方向,向思想库、智囊团、设计师、宣传队方向努力;规划课题继续聚焦贴近教育实践的小课题,将小课题做实、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