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679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3.9《赤壁赋》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

(一)基本任务:

1、生字注音

壬戌(rén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

   

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

    

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斗牛(dǒu)

    

窈窕之章(yǎo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

    

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

    

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hé)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

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

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

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

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

酒杯。

  

3、字词活用

【舞】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 西望夏口:

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

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

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友:

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

【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东:

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渔樵】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

这里指明月停留。

如: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古义:

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如:

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

美貌的女子。

【白露】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如:

白露横江。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古义:

旷远的样子。

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二)挑战任务:

1.文体与作者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

诗、文、书、画俱成大家。

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

“何不逐节分?

”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

”文同虽谓:

“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

”。

而子瞻亦自谓:

“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

”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

作成林竹亦甚精。

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

尝以书告王定曰:

“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

”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

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

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

2、文章整体解读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

“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哪里呢?

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三、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二)重点指津

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

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

箫声如何?

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感情色彩如何?

 

(三)难点解读

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思维点击: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

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这就是借物而喻理。

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

“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

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

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

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

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级二:

9、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

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

已经。

望:

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3、《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

第一段写的是“_____”,月出东山,“_____”之景;第二段歌的是“_____”那样一种渴求;第三段问的是人生“_____”的一种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消极悲观;第四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_____,_____”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变化及“_____—_____”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能满足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本文过渡性的枢纽段落是第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端正)

下江陵(向下游到)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酾酒临江(斟酒)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

驾一叶之扁舟(小船)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15、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能级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21、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也D.羽衣蹁跹

22、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何夜——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2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2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五自主探究指导

综观苏轼一生,其精神世界始终受着儒道佛的影响,出世与入世思想支配其立身行事。

课外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结合本文,你从两篇赋中发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印记吗?

请作思考。

然后与同学讨论交流。

 

自主学习方案:

1、(第一段的景物特征:

澄澈、幽美。

)2、(乐)3、(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能级一

1、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

2、B(危坐:

端坐)

3、A(“到,往”,BCD解释为“像”)

4、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

5、B

6、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7、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能级二

9、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10、A

11、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12、D(景、情、理交融)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何为其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