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85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4.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2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曾子曰:

“吾曰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27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尊君在不

(2)吾曰三省吾身

27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B.下车引之引,引导

C.吾曰三省吾身曰,每天

D.传不习乎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7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相委而去

(2)为人谋而不忠乎?

274.请从原文摘取合适的词句,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与人相处要讲信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却“过中不至”,从中可以看出友人“_____”;《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在“交友”方面强调自我教育与反省,这一句是“_____”。

【答案】

271.

(1)fǒu

(2)xǐng

272.B

273.

(1)丢下我走了。

(2)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274.①无信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解析】

271.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辨析与书写。

不,通假字,通“否”,读作fǒu,省:

多音字,这里读作xǐng,反省。

272.B.引,拉。

故选B。

27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委:

丢下、舍弃。

去:

离开。

谋:

谋划。

为:

替。

27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这是友人的不讲信用(无信)。

乙文中孔子反省的三个方面只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关于“交友”的。

【点睛】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曾子说:

“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

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

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周宅酆、镐①,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酆(fēnɡ):

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

镐(hào):

古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

②高葆:

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2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

(3)褒姒大说(_________________)(4)因数击鼓(___________________)

27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277.甲文中友人最后都认错了,元方却置之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278.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275.

(1)才。

(2)拉,牵拉。

(3)说同悦,愉快,高兴。

(4)于是,就。

276.

(1)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

(2)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

277.

(1)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2)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更显出元方率性正直、是非分明的个性。

278.守信,是为人之道。

若自己失信于他人,他人必然失信于自己。

【解析】

27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

乃至:

(友人)才到。

乃,才。

说:

同“悦”,愉快,高兴。

27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相委而去:

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

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传:

传递。

277.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

如:

觉得不失礼,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童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机智聪明,懂礼识仪,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或:

觉得失礼,客人已经道歉了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长辈而元方是晚辈,晚辈应该有对长辈的基本礼貌。

278.本题考查个性化表达。

围绕“守信”谈论即可。

甲文中的友人约定的时间未到,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讲诚信。

乙文中,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不惜“数击鼓”而失信于天下,结果“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这启示我们一要讲诚信。

如:

我们要讲究诚信。

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

(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堡,把鼓放在高堡上,(鼓响的时候)远近都可以听见。

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让诸侯的军队都来救幽王。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

周幽王想要褒姒欢笑,于是多次(使人)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来都城却没有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鼓,(可是)诸侯的军队都没有来。

幽王就死在骊山山脚下,被天下人耻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①,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②,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①阿:

山脚。

②沾:

浸润。

27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门不顾

(4)荷天下重名

280.翻译。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81.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友人的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四个字回答);乙文中陈季方用“______________”的比喻来评价自己的父亲。

282.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请结合两文来谈谈陈太丘儿子们的聪慧之处。

【答案】

279.

(1)约定

(2)通“否”(3)回头看(4)担负

280.友人于是生气地说:

“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

281.无信无礼桂树

282.①元方从“礼”和“信”的角度反驳客人,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可见其聪慧善辩,反应敏捷。

②季方没有回答客人的问题,而是用生长在泰山的桂树来比喻父亲,既回避了儿子评价父亲的约理之嫌,又表现了父亲的学问和德行,可见他是一个敬重父亲且机智的人。

【解析】

27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

约定。

(2)大意:

你的父亲在吗?

不:

通“否”。

(3)大意: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顾:

回头看。

(4)大意:

负天下盛名。

荷:

担负。

280.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中的重难点词语有:

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8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友人因为自己的失约而指责元方的父亲,尽管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来拉元方以示友好,元方却“入门不顾”。

由此可知,元方“入门不顾”是因为友人“无信无礼”。

陈季方在回答父亲的功德时是这样说的“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因此,他是借生长在泰山角落的桂树来赞扬自己的父亲。

28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甲文从“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反驳友人有理有据,友人失信在前,过错在先,无端指责对方,更是错上加错。

由此可见元方的聪明机智。

乙文从“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可以看出,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借助泰山上的桂树来比喻父亲的功德。

既避免了直接评价的尴尬,又间接地赞扬了父亲的德行与学问,巧妙地回击了对方。

【点睛】

甲文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

”季方回答说:

“我父亲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

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

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古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②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③厉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注)①指谢安。

②谢玄:

谢安的侄子,东晋名将。

③淮上:

淝水战场上。

28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谢玄淮上信至

(4)看书竟

28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285.结合下列句子,揣摩谢安见闻子侄辈表现好的情感,将谢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公大笑乐。

(2)默然无言,徐向局。

【答案】

283.

(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急;(3)到;(4)书信

284.

(1)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飞起。

(2)(谢安)的神情举止,跟平常时候没有什么不同。

285.

(1)吾侄才思可嘉,眼前雪景果然纷飞如柳絮,此喻形神兼具,虽是寒冬已有春之神韵,妙绝!

妙绝!

(2)此次战役若无大智大勇、天时地利,决不可胜!

壮哉我谢氏!

壮哉我晋军!

然,切记——棋局当前,众客满堂,不可喜形于色,失却风度雅量。

且待宾客来问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28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内集”“骤”是课内重点讲解的实词,意思分别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急”,这类词语考生平时要加强积累和记忆复习;“书”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书信”。

28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

(1)句中,“未若”解释为“不如”;“因”解释为“乘、趁”。

(2)句有成分省略,省略了句子的主语“谢安”,翻译时需补上;“不异于常”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语序;“意色”指神情、神色。

285.本题考查人物心理补白。

此类题目需要根据文中人物行为反应来想象。

《咏雪》中谢安虽没有言语赞赏但毫不保留地欣然大乐,在亲友环绕的轻松氛围下,赞誉溢于情态之中。

第二则故事中谢安沉默着没有说话,说明众客围观,他压制了心中的激动,不喜形于色,失去雅量。

示例:

(1)我侄女道韫才思敏捷,将雪比作柳絮,形神兼备,让人在寒冬之中感受到盎然春意,妙啊!

(2)大破敌军,壮哉我晋军!

不过棋局当前,不可喜形于色。

冷静!

镇定!

【点睛】

参考译文:

(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地笑了。

这就是谢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

“手下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