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949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docx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6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命题人:

王大江、彭志华、奉敏审题人:

邵明灿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工整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言文,完成1—3题(9分)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题)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登上焚百家之言言:

著作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使……退却隳名城隳:

毁坏

C.因河为池因:

凭借君子不齿齿:

并列、排列

D.师道之不复道:

道理则耻师焉,惑矣惑:

疑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2题)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

举起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怨:

报仇

B.秦王既没没:

通“殁”,死亡以为固以为:

把……作为

C.小学而大遗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今之众人众人:

很多人

D.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

尚且,还官盛则近谀谀:

阿谀,奉承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3题)

A.黔首,秦朝崇尚黑色,贵族加冠,平民一律用黑布包头,这里指战国时期和秦朝对贵族和百姓的称呼。

B.氓隶,下层人民。

“氓”是古代对百姓,尤其是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

C.《过秦论》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就是东方诸国。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2、现代文阅读(2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孤儿 

刘斌立

(1)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2)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

一小半。

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3)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

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

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

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4)这是秦浩每年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

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5)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

“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6)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光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

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发给每个员工的福利。

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7)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

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8)“广路,你怎么又来了?

”秦浩先发问。

(9)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

“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10)“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

”另一个声音说。

(11)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12)“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

”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13)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

“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14)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15)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

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16)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

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

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

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

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17)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

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

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

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18)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19)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

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

(20)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留在当地再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

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

秦浩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21)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

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

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4题)

A.“‘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单位倒闭带给秦浩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B.“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表明说话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C.秦浩的妻子在文中虽着墨不多,但她的贤淑、坚忍,她对丈夫行为的理解和支持,是丈夫外出打工的决定性因素。

D.本文通过广路妻子的相关事件和车上的早间新闻很自然地交代了矿区职工的生产、生活现状,为小说情节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

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6.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

(6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炜:

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1)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

他最看重的是“作家”。

他最爱的是写作。

(2)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阅读的作用。

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

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

“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

”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网络时代的一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

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讨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

他认为,关于“人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3)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与思考,包括屈原、先秦诸子,出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也包括2016年初出版的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

他觉得古代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样的:

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的困难与欣乐。

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认知、绝妙的记叙,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的生活。

(4)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

(5)“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

选择陶渊明来解读,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

”张炜说,古人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都差不多。

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的寻找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外在环境的差异,夸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

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

所以我们追寻古人的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

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大标本,对于当今的价值不言自明。

(6)他曾经自我评价是倔强的人。

在《独药师》的扉页,他也郑重题写“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他说,书中的倔强人物太多了,他们的命运,特别是牺牲,都与这种性格有关。

他怜惜古今所有的倔强人物,愿意把这部心血之作献给他们。

“因为他们起码不是机会主义者,就这一点来说很让人尊敬。

(7)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他似乎又回到了纯真、调皮、充满灵性的少年时代。

张炜认为,写所谓的儿童作品和成人作品一样,都需要童心。

童心之不足,常常是许多作品坏掉的老根。

童心是直接和纯洁,是对世界的一次真诚簇拥。

童心是反抗庸俗的利器。

(8)拉美作家略萨说过,一个写作者在立志从事这个工作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当一个坏作家还是当一个好作家。

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会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当一个好作家。

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到书店和网络上看一看就知道了。

能够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文字、始终具有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在一个写作者那里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9)实际上张炜从未停止写诗。

因为在他看来,诗才是文学的核心。

诗消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0)“有人以为诗的读者太少,我可不那样认为。

诗的读者最多,他们在读各种诗,包括没有按照诗的通常格式分行的文字。

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文学有读者,诗就有读者。

诗的常规形式出现在写作中,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却不会是全部。

(11)“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性尽情的事情。

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是痛苦的、艰涩的。

如果我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

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看上去就生机盎然。

诗人的忧愤和喜乐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能装出来的,更不是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

我希望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

”人活着痛苦太多了,但在这种痛苦中压迫了全部的天真,人就会变得更可悲。

他想象自己即使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炜,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

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

②张炜:

“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

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7题)

A.张炜有许多身份:

作家,作协主席,书院院长。

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是具有浪漫情怀和倔强性格的作家。

B.世易时移,以前充满激情地投入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青年,已经过了热血贲张的年龄,也就没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了。

C.张炜撰写了不少古典文化随笔,是因为他认为古人对人生的慨叹、认知和记叙能够丰富当代人的生活,能让读者产生不少心理共鸣。

D.张炜认为陶渊明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出一辙,他可以作为生命的大标本,能拨动许多人的心,给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答案涂答题卡第8题)

A.张炜从来不怕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误读,甚至产生新的误读和矛盾,他认为这正体现了作家的丰富性和魅力。

B.在研究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张炜强调人的真实和勇气,是现实的;在儿童文学写作中,他注重体现纯真的童心,是理想的。

C.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他认为诗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写作,诗歌消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

D.张炜认为“文学”就应该具备“诗”的特点,应该是真性情的、充满诗心的、天真浪漫的,因此他说:

“诗的读者最多。

E.如果一个作家心中有顾忌和杂念,也就失去了真性情和诗心,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艰涩的,张炜认为这样的作家是可悲的。

9.结合材料,谈谈张炜作为一名作家,其“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4分)

3、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弋谦,代州人。

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

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

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

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

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

帝多采纳。

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

尚书吕震、吴中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

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

“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

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

”帝乃不罪谦。

然每见谦,词色甚厉。

士奇从容言:

“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帝惕然曰:

“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

”遂免谦朝参,令专视司事。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

“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

尔语诸臣,白朕心。

”士奇曰:

“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

”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

“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

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

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

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

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

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

谦朝参如故。

”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

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

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

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

正统初,释为民。

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

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

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

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

罢归,未几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0题)

A.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B.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C.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D.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1题)

A.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自明朝始,除少数情况外,皇帝执政期间只用一个年号,如后文“洪武”为明太祖年号。

B.中官,古代官职名,可泛指宫内、朝内之官,汉唐以后多特指宦官。

宦官是专供君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分别为乡试、会试、院试和殿试。

D.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也借指京城。

阙,意为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诣阙,可以指赴朝堂,也可指赴京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2题)

A.弋谦的耿介在仁宗皇帝还在做太子时就被注意到了。

等到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弋谦的言谈能切中时弊,常常被皇帝采纳,但也招致一些朝中要员的诬陷弹劾。

B.弋谦的直言也引起皇帝的不悦。

虽有杨士奇从中斡旋,弋谦没有在吕震等人挑起的事端中获罪,却也从此被免除了上朝参拜的资格。

C.弋谦的清廉正直使得皇帝信任。

他被派往四川治理伐木徭役中出现的贪腐霸行,朝廷最终废除了伐木的徭役。

D.弋谦对朝廷的忠心贯穿他的一生。

虽然受王通影响曾被判处死刑,获释为民后,弋谦仍极力向朝廷上疏推荐贤能之士。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

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

(5分)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①人鬼:

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

指李白。

陆游《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李东阳《李太白》:

“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4题)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

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

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

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

描写方法:

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15.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是怎样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6.

(1)《过秦论》中,陈涉揭竿起义后,百姓的反应是:

▲,▲。

(2)柳永在《望海潮》中直接赞叹杭州湖光山色美好的句子是:

▲。

(3)《雨霖铃》中▲,▲。

与苏轼《江城子》

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似梦,并借凭吊江月,寄托内心深沉情

感的名句是:

▲,▲。

(5)苏轼在《定风波》中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依然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的句

子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7题)

①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

②面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河南卫视剑走偏锋推出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让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用电视真人秀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

③有些同志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指中的一指,无关大局。

④有了适当的处世态度和说话技巧,便可左支右绌,即使身处险境也常会化险为夷了。

⑤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们对我的耳提面命,我一刻都不能忘记。

⑥近些年来,由于汉译佛典研究升温,依托佛教文献研究汉语的人日益增多,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美。

A.②③⑤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8题)

A.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

B.儿童文学家要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大自然。

C.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

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

D.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答案涂答题卡第19题)

A.“抱歉打扰您了!

我想向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

“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