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2797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docx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①沁园春:

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②橘子洲:

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③舸(gě):

泛指船:

此指大船。

④同学少年:

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⑤沉浮:

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⑥遒(qi):

强劲有力。

⑦峥嵘岁月稠:

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

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

多。

⑧怅寥廓: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⑨击水:

这里指游泳。

⑩浅底:

清澈的水底。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

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赏析【一】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

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

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赏析【二】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赏析【三】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的这句诗描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秋的态度,所谓怨女怀春,处士悲秋,在古典诗文里,秋常常用来传达离别的孤寂,凋零的落寞,宦愁羁旅的痛苦,年华易逝的感伤写秋而写得色*彩绚烂,朝气蓬勃的,古往今来,寥寥可数,其中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阙,气象阔大,境界高远,堪称绝唱。

同是写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能独标高格,独领风骚?

答曰:

时也,地也,人也。

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写作的地理环境。

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全长八百多公里。

沿江两岸风景秀丽,尤以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水光潋滟,沙鸥翔集;秋至,柚黄桔红,一片清香。

更兼地势开阔,四面环水,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

在上个世纪初,环境污染还不严重,那时漫步橘子洲头,极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景象,应该基本是写实的。

景能生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得江山之助,故能逸兴横飞,豪情满怀。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有登山临水的传统。

只因登山临水,游目骋怀,能极大限度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从而使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寥廓的宇宙。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饱览祖国壮丽山川,其文才能汪洋恣肆,瑰丽雄伟,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曾在湘江漫步,在橘子洲头远眺的诗人何其多矣,为何只有毛泽东能写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长沙》?

须知湘江不只是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它也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妩媚;它不只有百舸争流的豪放,也有渔舟唱晚的婉约;它不只有弄潮儿中流击水的英姿,也有采莲女无端隔水抛莲子的旖旎风光,浪漫故事呀。

自古有非常之人,乃作非常之语,乃成非常之事。

毛泽东一生是非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但他无疑是一位英才杰出之士。

少年毛泽东还蜗居偏僻的韶山冲时,已露峥嵘头角,已见志向高远。

父亲为他安排的人生,是去学徒经商,将来作一个精明的买卖人。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小的毛泽东,此时已从书中朦朦胧胧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已开始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已开始燃烧起了奋斗的激*情,他哪里甘愿接受父亲的安排呢?

经过顽强的斗争,他终于争取到机会,走出了荒蛮的山沟。

他十六岁写下的《离乡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虽是稚子口角,已见出非凡的胸襟抱负。

到长沙后,毛泽东眼界大为开阔,他博览群书,接触时事,渐渐明确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

故以诗言志,发为声口,自然立意高远,气象宏伟,而不屑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屑鸳鸯蝴蝶,雪月风花,作呢呢儿女子语。

毛泽东所有的诗词中,写到愁的只有五处,其中只有赠给杨开慧的一首《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真正写得缠绵婉转,流露出少年初恋的情怀。

其它四首诗中的愁,迥异于传统文人的愁绪,《五古挽易昌陶》:

愁杀芳年友,并不是无端的闲愁,而是对友人英年早逝的痛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送别友人,虽有伤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期许,令人想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西江月秋收起义》: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愁哪里是愁!

分明是一种对艰难时局的忧患意识,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

另一首送别杨开慧的词《贺新郎》: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侣,英雄亦有多情日,写出与爱侣的分别的依依不舍,但这种情感瞬即被另一种更伟大的情感所代替,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在作者的心里,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才是爱情的真谛。

在历史学家看来,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

五四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时代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毛泽东,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把自己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张扬到了一个极致。

伟大的时代的潮流与伟大的英雄人物风云际会,共同谱写了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而《沁园春长沙》,不愧是这首交响曲中一个激越高亢的音符!

相关文章:

1.沁园春雪隶书书法作品2.沁园春雪行书书法3.沁园春长沙隶书书法4.沁园春雪钢笔书法作品图片5.关于写景的现代诗:

沁园春.嘉峪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