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2954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docx

《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3377a9bef12149dfb26047352b42c7d3

绝密★启用前

2019年5月31日《每日一题》四轮复习——押高考语文写作(5)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上面诗句寓意,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个翱翔天际

一个却深潜海底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参考答案

1.视角不同,结果不同

公元前202年,经过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胜出,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

千年后,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感项羽乌江自刎之事,作诗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如果项羽能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未必不能战胜刘邦。

诗句中充满了对项羽男儿本色的赞美和战败自刎的惋惜之情。

又过了几百年,宋代诗人、政治家王安石面对项羽乌江自刎之事也有感而发: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政治家眼光犀利,他认为项羽率领的士卒已经疲惫不堪,况且中原一败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能有几人愿意追随项羽卷土重来?

诗人王安石的笔下是对项羽的责备。

几十年后,宋代诗人李清照面对乌江自刎的项羽,又写诗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诗中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同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历史人物,为何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究其原因,恐怕跟看问题的视角有着极大的关系。

杜牧仕途坎坷,他从项羽的身上看到了卷土重来的希望。

王安石是著名的改革家,他是从朝代兴废更替的角度来看待项羽的失败的。

李清照身处金兵长驱直入的时候,而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鉴于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抨击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其正气不让须眉,凛然于天地之间。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面对绵密秋雨,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上句写曾经的美好,下句写如今的萧瑟冷落。

而王维看到如此的秋雨,却写道: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描写了一幅写意的山水画,一首传奇的田园诗。

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抒情主体,相同的秋雨因为不同的视角体现了不同的情感。

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中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的雨,少年的视角下,是喧哗和气势;中年的眼光里,是孤独和寂寞;如今的视角下,是悲伤和凄凉。

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诗歌材料类作文,材料选取苏轼的这首中学生学过的,已经非常熟悉的哲理诗,应该是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降低了阅读材料的难度,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立意。

材料的核心部分是诗歌材料,审题主要是审读诗歌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读懂这首诗,弄懂这首诗的核心内涵,才能精准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描述了从横、侧、远、近四个不同角度看庐山,会

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和气势,说明看一个事物角度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就是说,无论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还是远看低,近看高,都不是庐山的真面目,都是庐山的一个面,不是庐山的全貌,其实有对前两句那种认识事物的某种否定。

为什么呢?

到底前两句诗中那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对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四句诗做了明确的回答,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也就是说,认识事物不能只从不同角度,如果你身处庐山,就算你从不同角度,也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认识庐山,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推而广之,要认识世界的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还不够,必须要跳出时间空间,拉开时空,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事物。

立意角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拨开云雾,寻得花开

跳出“庐山”,还原本心

多走一步便可知

跃出思想的弧线

跳出来,看得更远

可用素材:

1、跳出“陷阱”,你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

人是听觉动物,往往容易被阿谀奉承,赞美膜拜的语言所迷惑,容易偏听偏信,陷入别人设置的陷阱里,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偏差。

如爱唱歌的乌鸦,因为听信了狡猾狐狸表扬她唱歌最动听的谗言,进而迷失了自己,张口便失去了美味可口的肥肉,掉入了狐狸给她设好的“陷阱”里;但战国政治家邹忌却相反,当其妻因私之、其妻因畏之、其客因有求于之都大肆赞扬他的美貌时,他却决然跳出他人构陷的溢美之词的陷阱和迷雾中,学会客观清楚的认识自己。

进而通过自己对自己认识而成功劝解齐王广开纳谏之门,做到从善如流,终使各国都“朝于齐”。

2、跳出“局限”,你能生活得更为乐观洒脱。

身为世人,人常常容易被名利所累,因而常常跳出不名利“局限”的桎梏,更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和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终于没有再出来做官,而是选择保持了气节,返回了自己钟爱的田园生活。

于是他在诗作《归园田居》中写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句里,道出了他摆脱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仕途之后的愉悦洒脱的心情。

由此可见,人应该勇于跳出自己所处的狭窄局限,去走更远的路,去攀更高的山,去看更美如诗的风景,进而激发自己用洒脱乐观的心去创造更伟大的精神家园。

3、跳出“时空”,你能走得更深远。

唐太宗曾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万众瞩目,扬眉吐气的时期,也有饱受欺凌,落后挨打的时候。

当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跳出历史“时空”看问题有多么重要。

清朝时期,我们妄想着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却看不到国外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强大,当洋人船坚利炮强行轰开国门时,才见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

于是,我们以史为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权益,又赢得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

这一路走来,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如何跳出时空的局限,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高远。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此题可用并列式结构,开篇首先引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当局者迷”,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出“陷阱”,跳出“局限”,跳出“时空”,而长远宏观地看事物看问题。

然后巧用三个分论点:

跳出“陷阱”,你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跳出“局限”,你能生活得更为乐观洒脱;跳出“时空”,你能走得更深远;结合事例展开论述。

最后紧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对于这类诗词类的材料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诗词的大意,并利用审题的方法如抓关键句、抓关键词、由果溯因等方法来确定立意,最好是能化大为小,精准立意。

2.远与近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不负春韶应春邀,却折枝寥寥,一如人生,在人潮中时常辨不清人心向背。

看似触手可及,却又恍若天涯。

这远与近,倒也叫我迷惘而落寞了。

还记得《秒速五厘米》中男主角忧伤凄美的独白:

我们即使发了一千次短信,心与心之间大概也只能靠近一厘米。

何谓远?

何谓近?

两人遥距千里却能以信息传意,是远还是近?

而当他们真正相遇后却默然无语,是远还是近?

我想,即使相拥,如果不能心意相通,一层薄肤便也似有万里之遥。

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感叹: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人与人心的距离,是造物之初既定。

既是神明的咒念,亦是祝福。

有人说人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

而想要保持这完整性,人必须互相保持一定距离。

“孤独是一种兽性”,毕淑敏的话,亦可理解为这距离是天性使然。

然而当下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非出于人的原始性,而是出于生活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之中的无奈,我们手握各类通信设备,接收八方信息,却反而与身边的人越来越陌生。

我们常在与人交往中迷失了方向。

当今世界人们正普遍处于一种焦虑中。

正是这种焦虑,真正让信息时代原本可以天涯若比邻的人们,比邻如天涯。

我们处在这种不安里,想要从碎片化的交集中一窥人情冷暖,想要从看似充盈的互动中获取一种不与时代、周遭世界脱节的安全感。

然而这是徒劳的。

一旦涉及更深层的内心,人们便茫然失措或干脆闭口不谈。

在人性固有的孤独中,我们更加无助无援。

孟买街头有一种帮工作中的人们传送家中饭菜的“达巴瓦拉”,意为“送饭盒的人”。

他们穿越整个城市,将客户家里的饭菜,连同关切,热腾腾地送至客户手中。

我想心的距离,正是在这种关爱中缩小的吧。

若我们更加注重心灵和精神的交流,万水千山又有何妨呢?

远或近的距离又有何碍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心灵的距离近了,哪在乎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遥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关于诗词材料的作文。

材料的关键词是“距离”,它不仅指时间、空间等客观世界的距离,更指情感、心理、认知、精神等主观世界的距离。

另外还要把握关键句“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来解读,可从“远与近”关系上立意作文。

具体写作时,要从阐述近与远的相对性,即远的事物有可能是近的,而近的事物也有可能是远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整合立意角度:

1、地理自然角度构思。

从客观世界的距离来落笔,指出空间广博,宇宙浩瀚,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以表现人类的聪明智慧可以战胜一切阻隔,从而创造美好世界。

2、从人生社会的角度构思。

此心到彼心,此人到彼人,虽气息相闻,却形同陌路。

探究这种现象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寻求解决之道,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历史现实的角度构思。

人类从现实回溯亘古久远的历史,探究远古文明如何穿越时空,文明之光如何映照后人,思考文明无界,人类共享的问题。

最佳立意:

谈最遥远的距离

远与近

远在天涯,近在咫尺

天涯变咫尺

最远的距离,最近的爱

素材积累:

1、君不见大陆与宝岛,中间只是隔着一弯海峡,却成了两岸最遥远的距离。

由于两岸历史的原因及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岸的中国人天隔一方,亲人不能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白发人死不瞑目,黑发人熬成了白发人。

站在大陆望台湾,站在阿里山上遥望大漠边关,望眼欲穿,涕泣涟涟。

这种人为的原因将大陆和台湾分割开来,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心理上一道深深的伤痕。

有幸胡锦涛主席与连战主席一起握手,“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大陆与宝岛的距离不再遥远,“三通”使两岸距离不再遥远。

2、亲人之间、爱人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让人们心灵的距离如同隔着鸿沟;世界上还存在种族歧视,还存在民族偏见,还存在宗教争端,这些东西让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变得遥远,进而产生了信任危机。

中国儒家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提倡包容,由此才能和谐。

我愿曾经互相仇视的种族能握手言和,愿冲突的枪声化作和平的爆竹,让袭击的炸弹化作欢庆的礼炮,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犁,用心、用爱去拉近他们的距离。

3、君不见多少夫妻,在年轻时共同奋斗,同甘共苦,事业有成,生活条件好了却因为些许小事伤了感情,同床异梦,互相猜忌,甚至走上离婚的道路。

给子女造成了极大的心灵的伤害。

夫妻虽在一个家,心与心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哪有幸福可言。

看牛郎和织女分出天河两岸,却互相遥望,互相思念。

虽然距离遥远,心与心的距离那叫亲密无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愿天地间的夫妻,互相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自由,那么心与心的距离才会缩短,心灵的隔阂才会破除。

家庭才会幸福美满。

4、君不见多少少年与父母不和而离家出走。

“代沟”是大家熟悉的一个词汇,这道鸿沟横亘在父母子女两代人中间,而使家庭失去了欢笑和谐。

父母希望儿女好好读书,有一个好的前程。

而儿女却以为父母思想陈旧而对父母的苦心置之不理。

他们放浪形骸,出入网吧歌厅,参加派对。

以为这是时尚,这是玩酷。

父母心急火燎,儿女我行我素,虽然一家人,但心的距离却相隔万里。

劝诫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不是奥巴马,扭转不了乾坤。

父母是过来人,句句良言。

听从父母的话,多理解父母的苦衷,让你的心紧贴父母的心,让你的心靠近父母的心,让他们欢笑、让他们欣慰。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本文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安排行文。

首先引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然后分析问题,列举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爱人与爱人之间的距离、朋友之间的距离来指出人与人心灵的距离。

然后再解决问题,如何拉近距离,需要理解、坦诚、爱心来消融、缩短距离;最后解决得出结论,再次强调论点有了爱、亲情、爱情、友情、才冲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3.合作成就事业,共赢创造辉煌

《资治通鉴》曰:

“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

”千古箴言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

合作共赢,和谐共生。

几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早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弦再动听也不会自行发出声音,指头技艺再高超也不能自己产生音律,只有两者的合作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自然界许多动物都以和其他动物合作作为自己生存的前提,以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并创造“共赢”的局面。

比如,海葵和螃蟹:

海葵附在螃蟹躯体上以增加猎食的机会,而螃蟹也因此有了称职的门卫。

事实上,“合作共赢,和谐共生”是生物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简单生物进化为复杂生物的基本规律。

反观那些总是凭借着自己强悍的力量去消灭对方来获得生存的动物,往往容易陷入生存窘境。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从古至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合作带给我们的硕果和成就!

回眸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社会,合作的智慧渗透在我们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从古人合作打猎到战场上的并肩作战,无不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

慨叹当初,如不是国内政党停止内战,达成合作局面,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那谁知我们中华民族何时才能翻身?

定睛现代,中国正在一步步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国家对外都是亲善友好的,合作、共赢的局面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中国现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其他国家合作谋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一起进行积极探索,分享治理经验;在经济方面,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培训人才,分享中国经验,主动让他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与国际社会实现合作共赢。

放眼未来,合作与共赢仍为一条通向繁荣与富强的道路。

无论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整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都要讲求合作,谋得共赢!

让我们求合作、谋共赢,让合作之风吹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诗歌材料类作文,材料的核心部分是诗歌材料,审题主要是审读诗歌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读懂这首诗,弄懂这首诗的核心内涵,才能精准立意。

诗词的翻译是: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

如果说琴声来自弹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诗意解读:

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需两者相互配合。

琴弦再动听也不会自行发出声音,指头技艺再高超也不能自己产生音律,只有两者的合作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另外,还要考虑人的思想感情等对弹奏乐曲的影响。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首诗的立意点有很多,核心点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联系”。

入题的最好方法是化大为小。

结合诗歌内容,主要还是写:

生活中合作很重要,或者双赢的智慧。

参考立意:

(1)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

(2)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3)世间万物皆有联系。

(4)合作成就事业,共赢创造辉煌(5)谈合作与共赢。

(6)智者,借力而行(7)双赢之美

可用素材:

1、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2、这也许就像拍电影,导演成就了演员,演员也成就了导演。

例如张艺谋和巩俐,《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捧红了当年的小巩,让相貌算不上很出众的她一跃成为国际影后。

反过来,小巩的成名也让更多的人对张导刮目相看。

有人说: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依我看来,这句话不妨改成“一个成功者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人。

”因为,不论是成功的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背后始终少不了一个可以为他们成功奠基的人。

他们借助彼此的优势,确立成功的地位。

3、高山,没有流水的潺潺淙淙,却凭借流水,和出一曲意境深远的名曲——《高山流水》;流水,没有高山的雄壮巍峨,却凭借高山,上演一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精彩画卷。

大树,没有小草的翠绿柔美,却凭借小草,烘托出广袤中的劲拔和雄健;小草,没有大树的高大葱郁,却凭借大树,渲染出了无边际的寥廓和苍茫。

蝴蝶,没有鲜花的芬芳四溢,却凭借鲜花,舞动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鲜花,没有蝴蝶的灵动自由,却凭借蝴蝶,铺陈一段醉人的国色天香。

山恋水,树恋草,蝶恋花。

4、生物书上讲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就是互利共生的。

你可别看见了“菌”便觉得有所谓污泥濯淖在招手,它反倒是个好东西,根瘤菌钻入豆科的根,为它们造出许多的氮,最终被植株利用。

诸位都知道,植物若无氮,便纵有物华天宝、龙光斗牛,也成不了气候。

根瘤菌被誉为“固氮工厂”,足以见其在植物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

那豆科植物也是个有情有意的厮,自己生产的营养也部分供给了根瘤菌。

如此双赢,岂不是造物主的精明?

5、事业,智者借力而行。

茫茫人海中,有才干却不被发掘,最终淹没的人数不胜数。

须知,千里马借伯乐之眼得以施展抱负,伯乐借千里马之能成就美名。

钢琴大师李斯特年青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肖邦在发现他的惊人天赋后,让他在自己的演奏会上独奏一曲,李斯特不负所托,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乐坛,终成一代大师。

肖邦也借栽培李斯特成就了自己慧眼识珠之名。

华罗庚早年不过是个商店售货员,却被清华发现其数学天才,破格录取,从此,华罗庚借清华步入数学神坛,成为一代巨擘;清华借华罗庚名震学界,闻名世界。

6、学习,智者借力而行。

作为学生的我们,自然应懂得借力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借助老师的力量,借助辅导书的力量,以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借力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为未来铺垫。

老师也在教导我们的过程中收获了事业,收获了欣慰,收获了桃李满天下。

辅导书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打造了品牌,创造了效益。

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7、科学,智者借力而行。

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者互相学习探讨,促进了科学的迅猛发展。

君不见,如今的诺贝尔奖,好多都是多国科学家的合作。

几百年前,开普勒借助老师第谷肉眼观察行星运动四十年记载的资料,研究出了举世闻名的“开普勒三定律”,第谷借助开普勒的伟大发现,也在科学界青史留名。

爱迪生借助贝尔的模型发明了电话,福特借助本茨的内燃机发明了汽车,爱因斯坦借助麦克斯韦的理论提出了光的电子说……牛顿曾说:

“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无不提醒着我们:

智者,要借力而行。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常见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本文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

比如以《智者,借力而行》为题来写,开篇可以首先引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智者需要借力而行,当然,借力绝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应该是双方面的互相成就。

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三个中心论点来列举事例分别论述论点:

学习,智者借力而行。

事业,智者借力而行。

科学,智者借力而行。

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