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38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

1.孟子在论述治国策略时曾说: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中的

A.崇德尚贤B.家国情怀C.民本思想D.天人合一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以民为本的观点,C项正确;墨家主张崇德尚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国情怀,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2.有学者研究指出:

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

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第一次热潮根源于儒学的产生

B.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间的交融

C.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宋时期,科举制发展完善并得到普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选拔人才彻底打破了门第限制,平民也有机会进入政坛,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

儒学的产生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第二次热潮主要得益于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对个体意识的认识,排除B项;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故选C项。

3.郑和本名三宝,又称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大量以三宝命名的地名,如三宝垄、三宝山、三宝庙等。

这从侧面说明郑和下西洋

A.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B.改变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C.推动了民间的海外贸易D.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很多,这说明以三宝命名的地名,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改变了明初的海禁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推动了民间的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4.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发刊词介绍了科学的使命:

“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知识。

”但是它更是以忧国、救国作为其价值追求,在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教育、科学与战争等方面进行了很多讨论,其影响力颇为深远。

这说明这些部分知识分子主张

A.利用科学思想宣传救亡图存B.宣传科学理论实现思想的解放

C.以西方文明取代中国传统文化D.开展新文化运动打破思想枷锁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但是它更是以忧国、救国作为其价值追求”等信息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宣传科学思想的目的在于宣传救亡图存思想,A项正确;“实现思想的解放”是“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以西方文明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知识分子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排除D项。

故选A项。

5.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也被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区域的居民接受。

据材料可知,苏美尔文明

A.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榜样B.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

C.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D.具有城邦至上的民族特质

【5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美尔人创造的国家模式和管理体制、崇拜仪式和传统、科技成就以及文学经典都是两河流域地区历代临摹、抄写和保存的经典,”可分析出苏美尔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榜样,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融合了赫梯人的文化遗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受到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苏美尔文明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影响,体现不出城邦至上,排除D项。

故选A项。

6.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主要探讨自然的奥秘。

一个世纪之后,哲学中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主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B.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

C.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D.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

【6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希腊哲学由研究自安然到研究人,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这说明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体现哲学发展受到科学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体现理性思维引领哲学进步,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希腊人文精神逐渐觉醒,没有民主制度保证人人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选C项。

7.阿拉伯帝国时期,“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问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并孜孜不倦地编撰各种典籍”。

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成就巨大、影响深远B.广取博收、兼容并包

C.以我为主、全面创新D.高度繁荣、长期领先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并孜孜不倦地编撰各种典籍”可分析出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高度繁荣、长期领先,排除D项。

故选B项。

8.佛教产生之后,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

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称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这一变化说明

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

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

【8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和得到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多神信仰而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这一变化说明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义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程度,排除D项。

故选A项。

9.汉魏时期,土地兼并成为长期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这说明少数民族的南下

A.推动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C.为农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D.加快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

【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实行了均田制,一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可分析出鲜卑族运用本民族的传统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互相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鲜卑族向封建社会的学习,排除D项。

故选C项。

10.下图是18世纪初某一地区的人种结构图。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欧洲B.拉美C.澳大利亚D.南亚

【10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得,图中所示地区以混血人种为主,此地区是拉丁美洲,B项正确;欧洲以白种人为主,排除A项;澳大利亚主要是白种人,排除C项;南亚大部分是黄种人,排除D项。

故选B项。

11.1965年,美国颁布“优惠制”新移民法,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

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

这些新移民法的颁行

A.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B.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C.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D.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可知,美国的新移民法向投资和技术倾斜,这种做法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获得资本和技术支持,有利于保持优势,D项正确;“使外来移民获取了平等的机会”不符合“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表述错误,排除A项;移民有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新移民法有利于高科技保持优势,并没有强调新移民法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排除C项。

故选D项。

12.下图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的统计图(单位:

百万人)。

由此可知

A.和平与发展减少了难民数量B.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

C.难民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顽固性D.难民增加加剧了国际冲突

【1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统计图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难民输出数量不同程度上都在增加,C项正确;由统计图可以看出1995年之后难民数量还在增加,排除A项;难民全部来自亚非拉地区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难民增加加剧了国际冲突,排除D项。

故选C项。

13.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航海技术的发展B.政治经济形式的变迁

C.军事力量的孱弱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在东南沿海地区,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地位上升,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正确;航海技术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军事力量的孱弱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的变化与朝贡贸易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项。

14.近代英国,咖啡馆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

人们甚至把咖啡馆称为“一便士大学”,因为当时的咖啡馆消费不高,一杯咖啡只要一便士,而知识上的收获却很多。

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英国

A.社会的开放与活力B.饮食习惯的巨大变化

C.高等教育不断发展D.阶层之间的流动增多

【1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咖啡馆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

”“一杯咖啡只要一便士,而知识上的收获却很多。

”说明在咖啡馆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进行交流,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A项正确;咖啡一直都是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体现不出巨大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阶层的交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15.1912年,民国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

不过,当时社会上普遍穿着的依旧是大襟右衽中装长袍和马褂,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

这一现象

A.说明社会陋习仍广泛存在B.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时代精神

C.反映了共和制度徒具其表D.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状况

【1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政府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而且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

这说明中国的服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生活出现近代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服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渐近代化,这不是“社会陋习”的体现,排除A项;依据材料“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政治社交场合”可知,当时存在新旧并存的现象,不能体现“除旧布新”,排除B项;“共和制度徒具其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认为,夏朝以来,国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尤其是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恪守礼制,并依此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实践了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

与大同社会比,小康社会包含以下特征:

“天下为家”的专制制度、“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阶级礼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家庭赡养制度、“礼义以为纪”的社会制度。

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

人们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

——摘编自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材料二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

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

“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

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究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摘编自周秋光、黄召凤《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王夫之的思想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出“小康”概念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思想。

【16~17题答案】

【答案】

(1)内涵:

以人

本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和而不同。

背景: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周礼乐制度的崩坏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

(2)评价:

王夫之系统总结了传统的哲学观点,形成了具有辩证色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王夫之的政治、经济思想符合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改朝换代的特殊环境与传统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王夫之的进步思想并未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涵:

根据“人民生活安逸”“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概括得出以人为本家国情怀;根据“彰明道义,成就信用”“小康社会中,人们

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概括得出崇德尚贤、和而不同。

背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周礼乐制度的崩坏;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等角度总结回答。

【小问2详解】

评价:

根据“他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等信息,分析得出王夫之系统总结了传统的哲学观点,形成了具有辩证色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夫唯通市以无所隐……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概括得出王夫之的政治、经济思想符合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根据所学,还可从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还应该看到王夫之思想的局限性,即由于改朝换代的特殊环境与传统小农经济局限,王夫之的进步思想并未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的世界史记载的地理范围大体包括以希腊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多瑙河流域、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致就是当时的希腊已知世界的历史。

古代罗马的世界史则以罗马为中心,涉及地中海周边。

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

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历史。

材料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道义》,不仅突破了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了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出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从纵向来说,伏尔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他认为史学应当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

从横向来说,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称世界史”,而实际是“在我们西方造作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古代世界史与伏尔泰所著世界史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世界史思想出现的背景。

【17~18题答案】

【答案】

(1)区别:

前者记载范围小,仅为已知的局部世界,后者记载范围大,包括了整个世界前者以自身未中心,不重视其他民族和地区,后者以更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前者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后者更为理性客观。

(2)背景:

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启蒙运动传播了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区别:

依据材料一“大体包括以希腊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多瑙河流域、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致就是当时的希腊已知世界的历史。

古代罗马的世界史则以罗马为中心,涉及地中海周边”可知,前者记载范围小,仅为已知的局部世界;依据材料二“从纵向来说,伏尔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他认为史学应当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

从横向来说,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可知,后者记载范围大,包括了整个世界;依据材料一“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世界历史”可知,前者以自身为中心,不重视其他民族和地区;依据材料二“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称世界史’,而实际是‘在我们西方造作的’”可知,后者以更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历史;依据“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可知,前者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依据“不仅突破了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了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出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可以得出后者更为理性客观。

【小问2详解】

背景:

依据材料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道义》”并结合所学从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启蒙运动传播了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铁路、公路和运河,开采矿山,这些均需要大量劳动力。

与此同时,黑奴贸易被禁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匮乏。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此后的数十年间,多达500万华工出国,其中相当部分定居国外,成为此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力。

这些出国的华工有90%来自广东、福建两省。

除部分移民从事商业活动外,多数华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深受殖民者的剥削。

——摘编自许玮琳《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出现了新的海外移民高潮,移民输出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甚至历来较少移民海外的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移民。

移民的目的地遍及全球,但往往以发达国家为首选。

除务工人员之外,留学生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投资移民也异军突起。

1978~2012年,留学移民有200多万人。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由此也带动了投资移民的增加。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18~19题答案】

【答案】

(1)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黑奴贸易被禁止,加剧劳动力匮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增长以及农民破产导致的劳动力过剩。

(2)趋势:

移民结构从单一到多样移民经济和文化层次提高移民来源地增多移民地从东南亚为主转向以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教育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

(1)原因:

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铁路、公路和运河,开采矿山,这些均需要大量劳动力。

与此同时,黑奴贸易被禁更加剧了劳动力的匮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黑奴贸易被禁止,加剧劳动力匮乏;根据材料“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此后的数十年间,多达500万华工出国,其中相当部分定居国外,成为此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力。

这些出国的华工有90%来自广东、福建两省。

除部分移民从事商业活动外,多数华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深受殖民者的剥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增长以及农民破产导致的劳动力过剩。

(2)趋势:

根据材料“这些出国的华工有90%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移民输出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甚至历来较少移民海外的东北地区也出现了移民”可知,移民来源地增多;根据材料“除务工人员之外,留学生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投资移民也异军突起”可知,移民结构从单一到多样;移民经济和文化层次提高;根据材料“移民的目的地遍及全球,但往往以发达国家为首选”可知,移民地从东南亚为主转向以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

根据材料“移民的目的地遍及全球,但往往以发达国家为首选。

除务工人员之外,留学生移民、技术移民以及投资移民也异军突起。

1978~2012年,留学移民有200多万人。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迅速增长,由此也带动了投资移民的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贸易全球化的历史形式

工业革命前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当代

范围

主要是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和非洲沿海

扩大至亚洲和非洲内陆以及大洋洲

世界上多数国家参与

社会主义阵营外的国家广泛参与

各国普遍参与

强度

整体较低

逐渐增强

急剧减弱

由低到高

速度

较慢

逐渐加速

急剧下降

快速提高

飞速提高

技术条件

帆船

轮船、火车、电报、电话

运输工具的持续进步

海运和空运成本下降

运输成本继续下降,通信技术飞速发展

制度化

贸易公司与商业组织担当重要角色;重商主义下的贸易保护普遍存在

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协定;贸易保护仍然存在,但最惠国原则被普遍接受

贸易保护主义急剧上升,出现区域主义

在美贸总协定下从事贸易;贸易多国协议自由化的开端

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组织而行动,确保共同规则在全世界被采用,并加强了贸易自由化

就材料整体信息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

技术发展是贸易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全球化的程度较低,贸易范围较为有限。

工业革命后,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火车相继发明,交通业出现了革命性的进步,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也使洲际通讯更加便利。

全球化的强度和速度都在提高,范围也扩大至世界多数地区。

二战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

总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断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如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全球化

范围、技术条件可拟定一个论题,技术发展是贸易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可以从技术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作用方面去论述。

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全球化的程度较低,贸易范围较为有限。

工业革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