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441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一般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般护理常规.docx

《一般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护理常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般护理常规.docx

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度、湿度。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体位,急性期患者卧床体息。

4.针灸治疗患者注意保暖。

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大小便等变化。

2.观察局部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功能受限情况。

三、饮食原则

1.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禁烟酒,忌食辛辣、腥发、刺激性食物。

四、中医护理技术

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如拔罐法、穴位按摩法、中药湿敷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贴压法、穴位贴敷法、中药药浴法、中药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五、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

中西药间隔30min,注意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中成药应用注意事项按(《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使用理血剂注意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4.使用外用药时,用药前、后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观察用药部位是否有过敏或感染。

5.新癀片中含有吲哚美辛(消炎痛),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

6.服用中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六、手术护理

(一)手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结合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4.做好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

5.术前晚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药物,保证患者休息。

(二)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2.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3.遵医嘱给于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4.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5.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三)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选择合适体位。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4.禁食期间遵医嘱及时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体液平衡。

5.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6.评估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可采用穴位注射足三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7.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分析疼痛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药物止痛。

8.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9.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疾病名称

股肿主因血脉损伤、久卧伤气、气虚血瘀所致。

以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

脉显露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湿热下注证:

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皮肤按之凹陷;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白或黄腻脉弦滑数。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患肢肿胀

1.注意观察患肢肤色及皮肤温度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的周径。

2.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制动,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20-30cm。

3.定时变换体位,避免膝下垫枕、过度曲髖,禁止热敷和按摩。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湿敷法

(二)疼痛

1.避免碰撞患肢。

2.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坐骨神经点等,配穴胆、三焦、膝等。

(三)行走不利

1.卧床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幅度过大,严禁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2.协助患者床上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等。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弹力袜。

(四)发热

1.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金银花水漱口。

2.多饮温开水或选用莲心、鲜芦荟汁等清热解毒之饮料。

3.遵医嘱予温水擦浴

四、用药护理

1.使用抗凝、溶栓药物应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及粪便、尿的颜色,注意有无出血征象。

2.大黄蛰虫丸: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本品破血攻伐之力较强,易耗伤正气,体弱年迈者慎用,体质壮实者中病及止,不宜久服。

五、并发症护理

肺栓塞的护理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

2.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因活动使静脉血栓脱落,发生再次肺栓塞。

3.胸痛较轻能够耐受,可不予处理;但对胸痛较重、影响呼吸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处理,以免剧烈胸痛影响呼吸运动。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及心电图并观察用药反应。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休息,起居有常。

避免长久站立及重体力劳动。

2.情志护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解释消除患者忧虑和恐惧,保持乐观情绪。

3.饮食调护:

宜食清淡、低脂、清热利湿之品,如赤小豆、意苡仁、丝瓜、黄瓜等。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戒烟,保持大便通畅。

4.康复指导:

恢复期穿医用弹力袜,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练太极拳等,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遵嘱服药及复诊。

臁疮(下肢溃疡)

一、疾病名称

臁疮主因下肢络脉失畅,局部气血郁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以致下肢局部出现溃疡,以疮周痒痛、脓水淋滴、新肌难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湿热毒蕴证:

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

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

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疮周痒痛

1.保持床单位整洁。

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禁用热水烫洗。

2.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质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

3.局部痒者,遵医瞩子清热利湿收敛药物或止痒洗剂外涂,如紫草油、三黄洗剂、三石散、青黛散或青黛膏、黄连膏等,以收涩止痒,减少皮肤浸渍。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湿敷法、穴位按摩等法。

穴位按摩法取穴中院、足三里、内关、合谷、曲池等。

(二)脓水淋满

1.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2.间断进行伸膝蹬腿运动、小腿踝关节伸展运动,减轻浅静脉内的压力。

3.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中药涂药法、中药湿敷法等。

(三)新肌不生

1.加强营养,宜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之品。

2.使用缠缚疗法或弹力性保护套时压力适中,随时观察趾端血运是否正常。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灸法、中药涂药法、中药湿敷法等。

(四)发热

1.宜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病室温度宜在20℃-22℃之间,保持空气流通。

2.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3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为1500-2000ml,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四、用药护理

补中益气丸:

宜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不宜与感冒药同时服用。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起居有常,卧床时抬高患肢15°-30°,避兔长久站立或行走

2.情志护理:

主动与患者谈心,详细介绍病情,说明治疗方法,分散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调护:

宜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之品,如瘦肉、猪肝、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加速疮面的愈合。

忌食辛辣、油炸烧烤、高脂肪、海腥鲜发物,忌烟酒。

4.康复指导

(1)患者溃疡愈合后,宜常用弹力绷带或减压袜保护,防止复发。

对采用缠缚疗法或用弹性护套固定患肢的患者,应注意松紧程度,检查趾端血运是否正常。

弹力绷带使用方法:

晨起时抬高患肢10min,排空浅静脉内血液。

从足心开始,将弹力带一圈一圈由踝部向上缠绕到膝下,然后黏扣固定。

缠绕时松紧适度,睡前或休息。

(2)进行腿部按摩,两手分别放在小腿两侧由踝部向膝关节揉搓小肌肉。

站立位时将其解下

站脚运动及小腿的踢腿运动

(3)指导患者进行坐式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

乳痈(急性乳腺炎)

一、疾病名称

乳痈主因乳汁淤积、肝郁胃热、热毒入侵乳房所致。

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出稠后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气滞热壅证:

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苔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

壮热,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3.正虚毒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

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肿胀疼痛

1.观察乳房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触痛,全身有无寒热。

2.患乳暂停哺乳,自我按摩(手指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或吸乳器定时吸出乳汁。

3.每日用淡盐温开水清洁乳头。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湿敷法、耳穴贴压法等。

耳穴贴压法取穴乳腺、神门、内分泌等。

(二)乳房溃破

1.观察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及创口有无乳汁排出。

2.停止哺乳,用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涂药法等。

(三)发热

1.病室整洁、通风,温度、湿度适宜。

2.定时监测体温变化。

3.注意口腔卫生,鼓励多饮水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注意乳头清洁,纠正乳头内陷。

定时哺乳,乳汁要排尽。

哺乳后用胸罩将乳房托起,切勿让婴儿含乳而睡。

2.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介绍病情,用心理疏导法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3.饮食调护

(1)气滞热壅证:

宜食清热通乳之品,如白萝卜、白菜、黄瓜、荸荠、罗汉果、番茄等。

(2)热毒炽盛证:

宜食清热解毒之品,如绿豆、丝瓜、荠菜、萝卜等

(3)正虚毒恋证:

宜食益气和营之品,如鸭蛋、瘦猪肉、牛奶等。

4.康复指导:

注意婴儿的口腔清洁。

防止乳头皲裂,可用自身乳汁涂抹,乳头擦伤皲裂时,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

早期应排出郁积乳汁,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散。

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未成脓者减少活动牵拉。

精浊病(慢性前列腺炎)

一、疾病名称

精浊病主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精室瘀阻所致。

以尿后滴白、排尿不畅、少腹或茎中坠胀隐痛,但尿液不浑浊为主要表现的泌尿疾病。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湿热下注证:

小便灼热涩痛,尿频尿急,伴尿黄短赤、尿后滴沥,小便白浊,阴囊潮湿,心烦口干,口臭脘痞;舌苔黄膩脉滑实或弦数。

2.气滞血瘀证:

会阴部,或外生殖器区,或下腹部,或耻骨上区,或腰骶及肛周疼痛,以上部位坠胀,伴尿后滴沥,尿刺痛,小便淋漓不畅;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3肝气郁结证:

会阴部,或外生殖器区,或下腹部或耻骨上区,或腰及肛周坠胀不适,以上部位似痛非痛,精神抑郁,伴小便淋漓不畅,胸闷善太息,性情急躁焦虑,疑病恐病:

舌淡红,脉弦。

4.肾阳亏虚证:

畏寒怕冷腰膝疲软或痠痛,伴尿后滴沥,精神萎靡,阳指或性欲低下,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无力。

5.湿热瘀阻证:

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会阴或肛门坠胀不适或疼痛。

伴尿不尽、尿有余沥、尿黄、尿道有灼热感,口苦口干,阴囊潮湿;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6.肝肾阴虚证:

腰膝痠软或痠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伴小便白浊或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尿频尿急

1.注意排尿异常情况,观察尿液的色、质、量及胀痛部位及程度。

2.忌穿透气性差的内裤,勤换洗避免坐卧潮湿、阴凉之地。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保灌肠法。

(二)阴囊潮湿

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坐溶)、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四、用药护理

1.湿热下注证中药汤剂宜温服、偏凉服。

2.气滞血瘀证中汤剂宜温服。

3.肾阳亏虚证中药汤剂宜热服,丸药用热水或红糖水送服。

4.肝肾阴虚证中药汤剂直凉服。

五、健康指导

(1)居室宣整洁、安静、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尽长距离骑车及久坐,不穿紧身衣裤。

(3)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防止尿路感染诱发本病。

2.情志护理:

部分患者担心炎症消失后对性功能有影响,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病程较长,积极配合、坚持治疗、消除顾虑。

3.饮食调

(1)气滞血瘀证宜食金橘、橘皮、车前草、绿豆等,少食豆类糯米、怕糖等。

忌辛辣,禁烟酒。

(2)湿热瘀阻证宜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禁酒。

(3)肾阳亏虚证宜食壮阳之品,如韭菜、羊肉等。

忌食冷饮。

(4)肝肾阴虚证可用枸杞代茶,西洋参泡服等,忌辛辣、油腻之品。

禁烟酒。

4.康复指导:

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

积极治疗慢性感染,如慢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期禁房事,慢性期节制房事,戒除手淫。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

一、疾病名称

肝胆管结石主因湿热之邪阻滞肝胆,导致肝胆气机紊乱,疏泄失常。

以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胆蕴热证:

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身目微黄,大便干结;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上腹胀痛

1.取下肢弯曲的仰卧或右侧卧位。

2.腹胀呕吐较剧者适当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若腹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急诊手术前准备。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等,配穴肝、胆等

(二)恶寒发热

1.卧床体息,注意保暖,病室温度宜在20℃-22℃之间,保持空气流通。

2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取穴百会、涌泉、迎香等。

(三)恶心、呕吐

1.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口含姜片、陈皮。

2.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穴位按摩法等。

耳穴贴压法取穴神门、交感等,配穴牌、胃、大肠、小肠等;穴位按摩法取穴内关、外关等。

四、并发症护理

(一)胆囊穿孔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腹痛、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腹痛加剧、腹膜炎等症状和体征,立即报告医生。

2.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二)化脓性胆管炎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腹痛、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神志改变、上腹绞痛寒战、高热、休克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做好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如打太极拳等。

2.情志护理:

通过语言疏导四步法,即指出所患疾病的危害,以温暖的语言、和善的态度帮助树立信心。

根据患者的特点,在认识及行为上加以引导,解除患者心中苦闷。

3.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可适量进食瘦内、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戒烟酒,忌浓茶

咖啡,肝胆湿热者宜食清热祛湿之品,如藕汁、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汤等。

4.康复指导:

遵医嘱定期复查,若出现腹痛剧烈,及时就医。

蟹足肿病(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一、疾病名称

蟹足肿病是创伤成自发而起在皮肤上出现肥大而坚实的斑块,形状如蟹足的一种皮肤病。

以局部增生,高出皮面,按之碍手,形如蟹足,色泽偏红或呈紫色,伴刺痛、奇痒,伴有倦息、烦躁、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湿热内蕴证:

局部瘢痕奇痒,倦怠、胸闷、大便或溏或结;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2.气滞血瘀证:

局部瘢痕质地坚硬、针刺样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弦或

3.肝郁火旺证:

局部瘢痕红肿疼痛,口干口苦、情志易怒、目赤、失眠、便秘;舌苔薄

脉弦涩。

三、临证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局部增生

1.观察瘢痕形态、疼痛性质及并发症。

2.五倍子适量水煎,外敷药物前熏洗局部瘢痕。

3.压力疗法:

选择具有弹性良好的织物材料,如弹力手套弹力服、弹力绷带等,在局部瘢痕未隆起之前即开始加压,压力在3.3kPa左右可产生治疗作用。

注意观察末梢血运情况。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涂药法等。

(二)瘙痒

1.保持病室安静,创造良好休息环境。

2.采用放松方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等。

四、并发症护理

1.瘢痕表面浸渍:

多发生于弹力带固定或未成熟的瘢痕,由于摩擦所致。

可缩短弹力带配戴时间及在创面愈合后6-8周开始治疗。

2.汗疹:

多由于局部不洁所致。

可有奇痒症状,清洁局部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保持病灶部位清洁、干燥。

2.情志护理:

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耐心开导和鼓励,正确认识自己病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3.饮食调护:

宜食清淡、低脂之品,多食新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芳香性食物,禁烟酒。

4.康复指导:

配合治疗,定期复诊。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

一、疾病名称

脾心痛主因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或气滞血瘀、虫积积聚等而导致。

以急性起病的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伴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可伴有轻度发热、黄疸、便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肝郁化火:

突发的中上腹疼痛,走窜两胁、腰背,伴低热、咽干、口苦、暧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2.肝胆湿热证:

持续的腹部及两胁疼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3.腑实热结证:

上腹疼痛,拒按,痛如刀割,腹胀难忍,时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或红暗,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洪数。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腹痛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等。

2.取半卧位,病情较重者平卧位。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穴位注射法等。

耳穴贴压法取穴胆胰区、交感、神

门、内分泌等;穴位注射法取穴双侧足三里等。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

2.呕吐时宜取侧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吐后用温水漱口。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胆胰区、交感、神门、内分泌等。

(三)发热

1.宜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病室温度宜在20℃~22℃,保持空气流通。

2.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取穴百会涌泉、迎香等。

(四)大便秘结

1.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做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2.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神门、皮质下、大肠等。

四、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或胃管注入,服药后注意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

2.呕吐较重者,中药汤剂可少量频服。

五、并发症护理

水、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1.观察患者有无口渴、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差、眼眶下陷等脱水征。

2.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

3.积极补充体液及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4.持续胃肠减压,定时抽取胃液并详细记录,以减少胰腺分泌和减轻呕吐。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生活起居有常,注意气候寒暖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2.情志护理: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舒畅。

3.饮食调护

(1)定时进食,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之品,少食多餐,勿过冷过热,少食油腻、生冷及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胆利湿之品,如李子肉、茯苓、莲子、紫菜、海带等。

4.康复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出现腹痛剧烈时,应立即就医。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重症I型

一、疾病名称

脾心痛多由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或气滞血瘀、虫积、积聚等而导致。

院腹胀满疼痛、心烦喜呕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结胸里实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漠漠不欲饮,心烦喜呕等与痞满燥实坚。

2热毒炽盛证:

脘腹胀满腹胀拒按,高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舌缘苔黄,脉数。

3.气阴两虚证: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额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三、临症施护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上腹胀痛

1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等。

2.取半卧位,病情较重者平卧位。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或慎用麻醉、镇痛药。

4.若出现休克、腹膜炎体征、左腰肋部肿胀、上腹部肿块、黄疸或脐周及两侧腰部蓝色瘀斑等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并做好术前准备

5.出现腹胀、腹痛明显,伴恶心呕吐时,给予胃肠减压、抑酸、营养支持治疗;出现胸闷憋气给予吸氧。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色、质、量等。

2.呕吐时宜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吐后用温水漱口。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胆胰区、交感、神门、内分泌等。

(三)发热

1.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

2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取穴百会、涌泉、迎香等。

四、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服药后注意观察腹痛、黄疸、发热是否减轻或加重。

2.行胃肠减压者可将药物从胃管缓慢注入(每次不超过50m),注入后闭管1-2h

后再行减压

3.呕吐较重者,中药汤剂可少量频服。

五、并发症护理

(一)败血症

1.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汗出、神志等变化。

2.抗生素应用原则,高效、速效、足量、早期、联合用药。

抗生素遵医嘱按时、定量,现用现配。

3.控制高热,纠正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

4.处理原发感染灶,出现胰腺坏死及时手术治疗。

(二)感染性休克

1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氧气吸入,注意保暖。

2.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肢端温度及尿量的变化。

中医护理常规及技术择作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速度、量应根据中心静脉压与治疗效果进行调整,确保输液通畅。

4.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详细记录尿量。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起居有节,注意气候寒暖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2.情志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与患者多交流进行必要解释,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树立信心。

3.饮食调护:

急性发作期暂禁食。

一般患者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藕粉、菜汤。

戒烟,忌油腻、甘甜、酸辣、生冷之品。

4.康复指导:

出现腹痛时及时就医。

乳癖(乳腺增生病)

(一)疾病名称

乳癖主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

以乳房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肝郁气滞证:

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痛,烦躁易怒;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

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若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3.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