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446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docx

江苏省泰州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学情检测小模拟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学情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自诩(xu)炽热(chi)白白皑皑(ai)载歌载舞(zai)

B.给予(jl)殷红(yin)汗涔涔(cen)养尊处优(chu)

C.缱绻(quSn)粗犷(guang)一刹那(sha)缄口不语(jian)

D.攻讦(jie)擎骨(h*i)发横财(hang)玲珑剔透(ti)

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的人们。

(2)在人类的技术发明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发明能像信息化技术那样,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便________了各行各业。

(3)“木”与“树”在古代诗歌中是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意象。

例如: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传达出深厚的不平之意;“秋月照层岭,寒风扫”,则让人感觉单纯而空阔。

A.樊篱颠倒高木高树B.藩篱颠倒高树高木

C.樊篱颠覆高树高木D.藩篱颠覆高木高树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等非洲国家流行。

该病毒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有人对此,认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例出现。

②云南省鲁甸地篾发生在山髙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

人民解放军战士,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诚实守信、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不以为然不负众望一言九鼎B.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一诺千金

C.不以为然不孚众望一言九鼎D.不以为意不负众望一诺千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旨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1月5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将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B.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周边二百米范围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予以取缔,对违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娱乐场所依法进行处理。

C.中方希望日本能信守承诺,釆取审慎的军事安全政策,以实际行动构建中日政治互信,推动两国关系逐步步入良性发展。

D.少些埋怨,多些担当;少些猜测,多些实干。

如果人人都不装糊涂甚至少装糊涂,个个都独立思考而不自以为是,我们的穹顶之下,也许清新的不仅仅是我们共同呼吸的空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南京市交管部门负责人曾明确表示,如果出台限牌或者单双号限行这样的政策,一定会听取广泛的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也要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

▲,▲。

▲,▲。

▲,▲。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①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②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

③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④当然是值得尊重的

⑤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⑥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

A.②④⑥③B.②③⑥⑤

C.①⑤②④③⑥D.①②⑤④⑥⑧

7.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

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

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

A.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

C.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①宅第②寺庙③桥梁④园林

8.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好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国庆节本市同学聚会,欢迎光临,你的到来定会使寒舍蓬荜生辉。

D.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9.下列各句,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然年老溧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也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代官僚贵族荒淫享乐以致误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以史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和朋友在暑期里,乘船沿江而下,祖国壮美的山川深深地打动了我。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即便身处简陋的环境,我们也要拥有高洁的情操和髙远的志向。

10.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靑花瓷》)

B.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赞》)

C.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大中国》)

D.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夕阳红》)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

宋元嘉末,魏军遇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

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

或讥之,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彦回下帘不视也。

又有门生盗其衣,彦回遇见,谓曰:

“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此门生慚而去,不敢复还,后责乃罪,待之如初。

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

湛之卒,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

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

”彦回曰:

“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

尝聚袁乘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

“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

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帝不从,珍奇寻又叛。

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帝怒曰:

“卿痴不足与议事。

”彦回惧而奉旨。

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

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彦回不能禁也。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頗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十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

B.时人以芩何平叔方:

比作、相比

C.王或、谢庄并在粲坐,年节而叹抚:

抚摩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今美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迁秘书丞累迁:

多次升迁

B.俯仰进退,咸有风则俯仰:

应付、周旋

C.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顾命:

天子遗诏

D.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用事:

行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求请见,出金示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彦回惧而奉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①帝与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④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輪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很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亊,褚彦回倡导检约,因此百姓雛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宜黄县县学记(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

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

噫!

何其至也。

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

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

呜呼!

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

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

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

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

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

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

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

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

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

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

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

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

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

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

县之士来请曰:

“愿有记。

”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虽更衰世而不乱更:

经历

B.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临:

掌管

C.作为亭室教肄之所宫:

宫殿

D.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勉:

勉励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刑罚措措:

弃置、搁置

B.圣人之特作尽坏制作:

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羡:

(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渐:

熏陶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輮以为轮

B.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赵王岂以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且速也穷且益坚

D.唯其令之一唱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4分)

译文:

20.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请概括说明。

(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顿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

还乡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句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

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

庄稼和音萆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

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

高加林在路上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

“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子们都哈哈大笑,吼叹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

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

唉!

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

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

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

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

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

“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

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

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

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

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軍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

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

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

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

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他嘴里喃喃地说:

“亲爱的人!

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刪改)

2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

(4分)

23.在还乡的过程中,髙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4分)

24.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髙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

(6分)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

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2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

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C.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

“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D.—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

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2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B.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触,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9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