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452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docx

《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docx

环境

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的生态学术语:

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即:

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3.优先污染物:

人们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迁移:

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和死亡的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5.转化: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污染物的分布:

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7.污染物的形态:

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8.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氧垂曲线(OxygenSagCurve):

在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的DO发生变化。

从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一条DO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10.BOD:

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12.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指:

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在铂催化下,在燃烧炉900℃高温燃烧成稳定的最终产物所消耗的氧的量。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14.合成作用:

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15.矿化作用:

指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

16.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8.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9.协同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0.相加作用:

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21.独立作用:

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22.拮抗作用: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23.在一定的剂量或浓度作用下,污染物能引起动物死亡,这样的剂量或浓度被称为致死浓度剂量或致死浓度.

24.半致死量:

为在规定时间内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化学物浓度。

25.半致死时间:

为在规定浓度下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时间。

26.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C):

引起一群动物中仅有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或者浓度。

27.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LC0):

使一群动物中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者浓度。

28.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umNo-effectLevel):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29.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Level):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

二、填空:

1.卡尔.林奈二界系统,以是否运动为标准:

动物界和植物界。

2.赫克尔三界系统:

原生生物界(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黏菌等)、植物界、动物界。

3.魏泰克五界系统,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

原核生物界(蓝藻、细菌)、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4.我国陈世骧先生,六界系统:

非细胞生物界(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生物界(蓝藻、细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5.四个重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

6.动物吸收的主要途径有:

呼吸系统、消化管和皮肤。

7.植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2)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是植物对大气污染物吸收的主要方式;(3)有机化合物的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部分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8.污染物的生物转化过程:

相Ⅰ,相Ⅱ。

9.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组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

10.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体也会在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上发生变异,产生适应性和抵抗力,这就是生物耐性或抗性(tolerance)。

11.生物测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和长期生物测试。

12.慢性毒性试验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

为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定人接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

13.埃尔曼比色法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色后在—412—nm处有发光峰值。

14.异羟扝酸铁比色法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色后在—540—nm处有发光峰值。

15.

16.

17.

18.光化学氧化剂危害症状:

通常在老龄叶片上发现危害症状。

首先栅栏组织细胞受害,然后叶肉受害。

烟斑呈银灰色或褐色,并随叶龄增长逐渐脱色,连成一片,变成大片的块斑,使叶子退绿脱落。

氨气危害症状:

大多为脉间点块状伤斑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

另外,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得快。

19.受到有机污染的河流存在自净过程,可以自上而下划分成四个连续的河段:

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20.多管发酵法检测大肠杆菌总群落数的实验步骤:

初发酵、平板分离、复发酵。

21.正常状态下,活性污泥的颜色为黄褐色,味道为土腥味。

22.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常遇到的异常现象为污泥膨胀、污泥上浮和泡沫问题。

23.固定化酶的方法:

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逆胶束酶法、复合法。

24.遏蓝菜属(Thlaspi)——目前世界上研究最多的超富集植物,十字花科。

具有富集重金属Zn和Cd的能力。

25.山堇菜/宝山堇菜一种Cd的超富集植物,

26.蜈蚣草(PterisvittataLinn.)——第一种在我国发现的As超富集植物

27.东南景天(SedumalfrediiH)——Zn超富集植物。

三、判断:

1.第一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流行病和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

2.第二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

3.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包括:

价态:

As3+>As6+,Cr6+>Cr3+化合态:

有机汞>>无机汞结构态:

γ型六六六毒性最强络合态:

络和态﹤离子态

4.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

铅——90%沉积在骨骼;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和六六六——脂肪组织

5.生物转化的结果有两方面:

解毒作用(失活):

使外源性化合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或使其转变为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

增毒作用(活化):

使其毒性增加。

6.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7.酶的抑制作用:

(1)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不可逆性结合引起的.

(2)非竞争性抑制是一种可逆性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的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转.

(3)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当底物浓度增加时,抑制作用减弱.抑制作用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

8.急性毒作用带(Acute-toxicEffectZone):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大于1)。

急性毒作用带值小,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9.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toxicEffectZone):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的比值(大于1)。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

10.生物半减期(T1/2)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剂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越长,蓄积作用可能性越大。

11.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最大无作用剂量与100%致畸剂量之间距离较小,一般相差1倍,曲线斜率也较大,亦即致畸带较为狭小。

12.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13.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的,由国家管理机关颁布,一般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14.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d,d值越大,水质越好。

15.氧垂曲线从耗氧这个侧面反映了河流的自净过程。

当有机污染程度超过河流的自净能力时,河流将出现无氧的河段,此段的有机物转入无氧分解,出现黑臭现象,此时,氧垂曲线出现中断。

故氧垂曲线可作为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四、选择:

1.环境生物效应:

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鱼、虾、蟹回游。

急性(传染病)&慢性(汞-水俣病;镉-骨痛病)。

2.环境化学效应:

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

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3.环境物理效应:

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4.超氧化歧化酶(SOD)

许多化学污染物能诱导SOD活性:

大气污染物,直接作用氧化物,氧化还原循环化合物.

(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

(3)过氧化氢酶(Ct)

5.下列酶不属于抗氧化防御系统酶的是:

谷胱甘肽转移酶

6.人工合成雌激素,如雌二醇结构类似物二甲基乙烯酚、己烷雌酚等。

7.植物雌激素,如如大豆及其制品是异黄酮的主要膳食来源,大豆芽中则含香豆素类化合物拟雌内酯。

8.具有雌激素功能的化学污染物质,如DDT等

下列污染物哪种具有雌激素功能的化学合成污染物?

A、DDT;B香豆素;C金属汞;D;六六六)

9..亚慢性毒性试验最敏感的指标是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

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大于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可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大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试验,可进行评价。

10.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CoefficientMethod):

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该种毒效应的比值。

蓄积系数K=

K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分级:

<1高度;1~明显;3~中等;5~轻度蓄积。

11.致畸指数=雌鼠LD50/最小致畸剂量

致畸指数10以下为不致畸,10~100为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12为表示有害物对人体危害的大小,可计算致畸危害指数,致畸危害系数=最大不能致畸剂量/最大可能摄入量。

如指数大于300说明受试物对人危害小,100~300为中等,小于100为危害大。

13.贝克生物指数评价标准,评价(计算数值与水质的关系):

BI>10,清洁水域;BI为1~6时,为中等污染水域;BI=0时,为严重污染水域。

14.贝克-津田生物指数的评价标准(计算数值与水质的关系):

BI≥30,为清洁水区;BI=15~29,为较清洁水区;BI=6~14,为不清洁水区;BI=0~5,为极不清洁水。

15.硅藻生物指数评级水污染标准:

硅藻指数在0~50为多污带,50~150为中污带,150~200为轻污带。

16污水生物处理类型按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可分为:

好氧处理:

活性污泥法;厌氧处理:

污泥消化;兼性处理:

生物膜法;藻类:

好氧塘。

17.下列植物和所对应的吸收污染物错误的是,

A木槿叶:

吸收含氯有机物,对SO2吸收

B榆树:

尘埃过滤,滞尘量12.27g/m2

C泡桐:

对SO2、Cl2、HCI、HF等吸收

D夹竹桃:

在高浓度的SO2环境能正常生长,对粉尘、烟尘有吸收。

18.下列是超富集植物满足的特点之一的是

超富集植物起码需满足两个条件:

1)Zn、Mn>10000ppm;Pb、Cu、Ni等>1000ppm;Cd>100ppm.

2)地上部高于地下部

五、简答:

1.许多生物外源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很低,通常在ppb级,为什么这么低的浓度还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1)这正是由于生物放大作用造成的,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2)这样的生物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难以生物降解;②具有亲脂性。

2.污染物对细胞膜的影响

首先,污染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其次,污染物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可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第三,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正常受体的功能

3.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的选择原则:

(1)对试验毒物或因子要有敏感性

(2)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的某一实际区域范围内可获得。

(3)受试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易于培养和繁殖

(5)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较清楚的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殖代谢等。

(6)对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7)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重要关系。

4.酶联免疫法监测DNA-加合物的基本步骤:

(1)将特异性抗体(制备某种DNA-加合物的特异抗体)

(2)加受检标本(3)加检测抗体

(4)加酶标抗体(5)加底物,显色

5.发光细菌法监测水污染的原理

发光细菌是一类非致病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微生物,具有发光能力,正常条件下,经培养后能发出肉眼可见绿色光,波长490nm。

凡是干扰或损害细菌呼吸或生理过程的任何因素都能使细菌的发光强度立即发生改变,并随毒物浓度增加,发光强度减弱。

6.简述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适合污水处理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2)具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食物链:

食物链越长,作为能量消耗的比例就越大,在系统中存在的生物量就比较少,所剩余的污泥量就相应较少,可减轻生物处理后污泥处理的负担。

(4)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处理水易与污泥分离,最终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7.简述基因工程中的重要的两种材料及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

 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它是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载体: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可以插入核酸片段、能携带外源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独立和稳定的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

在基因操作过程中使用载体有两个目的:

一是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称为克隆)。

8.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

(1)目的基因的获得:

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2利用PCR技术直接扩增目的基因3目的基因的化学合成4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或CDNA文库分离目的基因5反向转录法分离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的繁殖而复制,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

(3)重组体的筛选:

由体外重组产生的DNA分子,通过转化、转染、转导等适当途径引入宿主会得到大量的重组体细胞或噬菌体。

面对这些大量的克隆群体,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筛选出可能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体克隆。

同时也需要用某种方法检测从这些克隆中提取的质粒或噬菌体DNA,看其是否确实具有一个插人的外源DNA片段。

目前已经发展和应用了一系列构思巧妙、可靠性较高的重组体克隆检测法,包括使用特异性探针的核酸杂交法、免疫化学法、遗传检测法和物理检测法等。

9.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因工程:

核酸的分离、提取、体外剪切、拼接重组以及扩增与表达等技术。

细胞工程:

细胞的离体培养、繁殖、再生、融合,细胞核、质、器的移植改建。

酶工程:

利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生物反应器等新技术生产特定产品的技术

发酵工程:

为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发酵条件,生产特定产品的技术

10.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及选择原则。

(1)生物标志物:

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2)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原则:

a.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b.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即所选标志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一反应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这种关系。

c.所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的重复性及个体差异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d.所选择的生物标物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便于样品的运送、保存、分析。

e.取样时最好对人体无损生,能为受试者所接受。

11.什么是靶器官?

靶器官和效应器官、蓄积器官的区别。

(1)污染物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2)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

毒物作用于靶器官后,其毒作用直接由靶器官表现出来,则此靶器官是效应器官。

但这种毒作用也可以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个效应器官表现出来。

例如,有机磷酸酯农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会抑制胆碱酯酶活,造成胆碱能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蓄积,结果表现为瞳孔缩小、流涎、肌束颤动等。

因此,有机磷酸酯农药的靶器官是神经系,而效应器官则是瞳孔、唾液腺和横纹肌等。

(3)靶器官也不同于蓄积器官。

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如DDT等氯化烃类农药的靶器官虽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但这类农药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之中。

12.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1).容易产生大分子-加合物、如DNA-加合物和蛋白质-加合物。

(2).重要功能酶的活性受影响

(3).解毒酶系统类被诱导表达

(4).抗氧化防御系统酶酶诱导表达

六、综合题:

1.钼蓝法测ATPase活性

(1)实验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无机磷可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酸铵,并被氯化亚锡还原成蓝色的磷钼蓝,由蓝色的深浅即可测定磷的含量。

ATP—ATPase—〉ADP+H3PO4

H3PO4+12(NH4)MoO4+21HCl——〉(NH4)3PO4·12MoO3(磷钼酸铵)+21NH4Cl+12H2O

(NH4)3PO4·12MoO3+SnCl2.H2O——〉(MoO2·4MoO3)2·H3PO4·4H2O(磷钼蓝)+SnCl4

磷钼蓝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60nm.

测ATPase活性时氯化亚锡可以用三氯乙酸+Vc替代。

2.图解体内基因突变实验方法-CIB法

检测的方法是让受检的雄果蝇与ClB雌果蝇杂交,所生子代应为2♀:

1♂。

在雌蝇中有半数带ClB,可以从棒眼上加以辩认,在这些棒眼雌蝇中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是ClB,另一条是受检雄蝇来的X染色。

将这一棒眼雌性与正常雄性单对交配,观察子二代的性状。

3.图解体内基因突变实验方法-Muller-5法

用经诱变处理的雄蝇,与Muller-5品系雄蝇杂交,得到子一代后再做单对交配,看F2代的分离情况。

如有致死突变,子二代中没有野生型雄蝇,如有隐性的形态突变,则除Muller-5雄蝇外,还可出现具有突变性状的雄蝇。

4.简述通过测相对耗氧速度曲线来评价污水的可生物降解性原理及标准。

相对耗氧速度:

耗氧速度与内呼吸耗氧速度的比值。

相对耗氧速度曲线:

测定时生物量不变,改变底物浓度,计算不同浓度下相对耗氧速度。

以底物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对耗氧速度为纵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

 

5.简述通过测呼吸线来评价污水而生物降解性的原理及标准

原理:

当生物处于内源呼吸时,利用的底物是微生物的自身细胞物质,其呼吸速度是恒定的,耗氧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呈直线关系,称为内呼吸线。

当供给活性污泥微生物外源底物时,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是一条特征曲线,称为生化呼吸线。

方法:

测底物的耗氧曲线,并把活性污泥对底物的生化呼吸线与其内源呼吸先相比较,作为底物可生物降解的评价标准。

6.简述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机制。

(1)伴孢晶体毒素(δ-内毒素):

所有苏芸金杆菌的菌株在正常条件下,都能形成伴孢晶体,伴孢晶体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是一种原毒素。

伴孢晶体所以对某些昆虫有害,就在于这些昆虫的消化道内pH值是碱性反应(pH8.9以上),并且它的消化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类和糜蛋白酶类,十分适合晶体水解,且水解后产生具有毒性末端的多肽。

-毒素与刷状缘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插入膜内,形成孔洞或离子通道,导致膜完整性的破坏,引起离子渗漏,水随之进入细胞,细胞因膨胀而解体、死亡。

伴孢晶体对脊椎动物是无毒的,除了脊椎动物肠道pH值呈酸性反应外,还由于脊椎动物消化液中含的主要是胃蛋白酶类。

苏芸金杆菌对鳞翅目昆虫所引起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行动迟缓、呕吐、腹泻、停止进食,导致最后死亡。

(2)热稳定性外毒素(β-外毒素):

热稳定性外毒素于1959年发现,由于它对家蝇有毒,也叫蝇毒素。

它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水溶性耐热稳定性毒素,120℃,15min的热处理,仍保持活性。

这种毒素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在芽孢和晶体形成前即已产生,24h达到最大量。

不是所有的苏芸金杆菌的各菌株都能产生热稳定性毒素,只有几种血清型中的一些变种可产生。

另外,β-外毒素的产生与培养方法、培养时间、培养基成分和环境的pH值等因素有关。

热稳定性毒素不是蛋白质类物质,而是腺嘌呤核苷酸的衍生物。

它的杀虫谱系比伴孢晶体广,遍及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等多种昆虫。

昆虫感病后表现为抑制发育、蜕皮后死亡,阻止化蛹及畸形变态等。

热稳定性毒素对高等动物无大的毒害作用。

β-外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或多种未鉴定的酶类,能使卵黄琼脂变清。

由于未证明其毒性,是否为真正的毒素尚待研究。

不稳定性外毒素这种毒素对空气、日光、氧气都很敏感,加热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