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3606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总复习.docx

《文言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总复习.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总复习.docx

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一、   解释加点的字词。

(31分)

世隶耕()见往事耳()赏赐百千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固众人()弛担持刀()会宾客大宴()传一乡秀才观之()

问其故()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蒙辞以军中多务()

方欲行()缀行甚远()曳屋许许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屠暴起()但当涉猎()孔子不能决()及日中则如盘盂()

意暇甚()狼亦黠矣()宾客意少舒()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东游()策勋十二卷()及鲁肃过寻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通假字。

(7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对镜贴花黄通出门看火伴通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满坐寂然通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通

三、古今异义词(16分)

双兔傍地走古:

今稍稍宾客其父古:

今:

见往事耳古:

今虽人有百手古:

今:

日始出去人近古:

今:

日中如探汤古:

今:

两股战战古:

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

四、词类活用。

(10分)

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愿为市鞍马()不能名其一处也()

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五、一词多义。

(18分)

愿为市鞍马()昨夜见军帖()出郭相扶将()

愿驰千里足()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

木兰当户织()妇扶儿乳()手有百指()

但当涉猎()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也()

以为妙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投以骨()

众响毕绝()蒙辞以军中多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六、重点句子翻译。

(18分)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一、   解释加点的字词。

(31分)

世隶耕()见往事耳()赏赐百千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固众人()弛担持刀()会宾客大宴()传一乡秀才观之()

问其故()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蒙辞以军中多务()

方欲行()缀行甚远()曳屋许许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屠暴起()但当涉猎()孔子不能决()及日中则如盘盂()

意暇甚()狼亦黠矣()宾客意少舒()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东游()策勋十二卷()及鲁肃过寻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通假字。

(7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对镜贴花黄通出门看火伴通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满坐寂然通孰为汝多知乎?

止有剩骨通

三、古今异义词(16分)

双兔傍地走古:

今稍稍宾客其父古:

今:

见往事耳古:

今虽人有百手古:

今:

日始出去人近古:

今:

日中如探汤古:

今:

两股战战古:

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

四、词类活用。

(10分)

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愿为市鞍马()不能名其一处也()

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五、一词多义。

(18分)

愿为市鞍马()昨夜见军帖()出郭相扶将()

愿驰千里足()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

木兰当户织()妇扶儿乳()手有百指()

但当涉猎()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也()

以为妙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投以骨()

众响毕绝()蒙辞以军中多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六、重点句子翻译。

(18分)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31分)

隶:

属于见:

了解强:

有余文理:

文采和道理固:

本来弛:

放下

会:

适逢,正赶上一:

全故:

原因盖:

连词,表原因顾:

回头看

辞:

推辞方:

正缀:

紧跟曳:

拉是:

这就:

完成

暴:

突然但:

只是决;判断及:

等到意:

神情黠:

狡猾

少:

稍微孰:

谁,哪一个东:

向东策:

记过:

治经:

研究经典(经书)并:

一起故:

原来

二、通假字。

(7分)

扳通攀帖通贴火通伙邪通耶坐通座知通智止通只

三、古今异义词(16分)

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稍稍古义:

渐渐今义:

稍微往事古:

历史今:

过去的事情虽古:

即使今:

虽然去古:

距离今:

到……去

汤古:

热水今:

食物煮后的汁水股古:

大腿今:

屁股中间古:

里面夹杂今:

里面

四、词类活用。

(10分)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那样)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钻洞)

五、一词多义。

(18分)

愿为市鞍马(愿意)昨夜见军贴(文书)出郭相扶将(扶持)

愿驰千里足(希望)对镜贴花黄(粘帖)将军百战死(将领)

木兰当户织(对着)妇扶儿乳(喂奶)手有百指(手指)

但当涉猎(只是)儿含乳啼(奶头)不能指其一端也(指明)

以为妙绝(极)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投以骨(把)

众响毕绝(消失)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

六、重点句子翻译。

(18分)

1、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嗦嗦发抖,几乎想要先逃跑了。

2、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

3、谁说你多智慧呢?

4、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5、我难道是想要你当研究经书的学官吗?

6、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拿钱财和礼物来求他题诗。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第二单元《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

)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

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第三单元《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字词

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孰若孤()

及鲁肃过寻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第四单元《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2)众妙毕备()

(3)宾客意少舒()

(4)不能名其一处也()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采用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作用?

5、文中交代几种简单的道具有什么作用?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

12.翻译。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这部书相传是周朝所作.

2.解释加粗的字词

孰为汝多知乎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第六单元《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

3.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4.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5.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我能用“∕”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2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4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4分)

我认为: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

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①对……感到诧异②写,题上③以宾客之礼对待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略)4.C5、B6、正面:

ABCDF侧面:

E7.D8.第一阶段: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单元: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依次是:

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 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

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

1.《资治通鉴》政治史学司马光编年体2.B3.

(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

“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⑵(鲁肃)很吃惊地说:

“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对话睿智、关心下属;直率7.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学有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