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3885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docx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原卷Word版

专题18选修内容

考点一:

选修一

1.(2019北京卷,21,4分)图8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图8“如此自由”

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6分)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

5.(2019北京卷,37,10分,节选)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分)

6(2019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

两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

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考点二:

选修三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

”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3,2分)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讲话:

“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

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

”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24,2分)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

请观察下面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6分)

5.(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

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

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9分)

6.(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

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

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7分)

考点三:

选修四

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

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

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

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

“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7分)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

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

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

时人赞曰: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6分)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

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分)

4.(2019江苏卷,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

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

“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

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5.(2019年四川省百校高三模拟冲刺)材料张仲景(约150~219年),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桓帝、灵帝到建安年间疫病盛行,他说: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他10岁时立志从医,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指出: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但当时百姓不能随便接近官员。

于是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

他总结临床经验,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试治,质经十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前者专门论治传染病、热病,后者专门论述内科、妇科和外科等杂病的理论和方法。

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无不尊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广泛为民诊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考点四:

选修五

1.(2019江苏卷,24.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

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二十五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

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

“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

”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

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完成下列要求: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

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

考点五:

选修六

1.(2019年4月浙江选考,28,2分)有《清宫词》写道:

“殿(仁寿殿)西船隖(坞)对山椒(山巅),画鹢飞轮似御飙。

万炬通明传电汽,春波潋滟绣漪桥。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词作于乾隆年间

②词中的“山”系指万寿山

③词中所状景物系颐和园昆明湖区

④词中所状景物位于颐和园生活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019江苏卷,24.D,10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

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③▲

⑤▲

重新编演后

②▲

④▲

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33,分,节选)材料二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

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

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

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

“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

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

4.(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长城是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羡(北齐大将)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

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七《斛律金·附子羡传》

材料二万里长城作为历史上国内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产物,对保卫和开发中原,特别是北方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

但是,在和平时期长城并不妨碍民族间的友谊、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

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通婚媾和,这条巨龙浑身始终涨溢着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修筑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的主要结构。

(2)据材料二,概括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长城体量巨大,保护形势严峻。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长城的合理化建议。

5.(2019年浙江高考模拟)故宫和布达拉宫曾是中国历史上各具特色的统治中心,有着重大的历史和政治价值。

材料一故宫中设置大量铜缸的最初意图是用来防火的,但其实际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消防,同时它还是宫内大殿、庭院中不可或缺的陈列品。

……鎏金铜缸等级最高,因此要设列在皇帝上朝议政的太和殿、保和殿两侧以及用于“御门听政”的乾清门外红墙前边。

而在后宫及东西长街,就只能陈设较小的铜缸或铁缸了。

……然而,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紫禁城中进行了大肆掠夺。

掠夺中,许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铜缸上的鎏金,致使太和殿两侧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

——蒋晨明《故宫里的铜缸》

材料二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

布达拉宫自公元十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故宫大缸“实际存在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布达拉宫修建的历史,结合所学概括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