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古诗赏析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091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期中古诗赏析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中古诗赏析2.docx

《期中古诗赏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中古诗赏析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期中古诗赏析2.docx

期中古诗赏析2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全诗主旨:

表达政治失意的愤懑及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背景介绍:

诗人回洛阳,途经扬州,以此诗回赠白居易。

整体把握:

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了对自己被贬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

颔联,运用典故,以向秀、王质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贬谪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人事全非。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反衬春景和竞帆,虽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客观上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后人更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

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感谢友人关怀,与友人共勉,“暂”字的表达效果:

既有乐观面对未来之情,又难掩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情感非常复杂。

但本联从整体来说,是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艺术风格: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哲理深刻,艺术感染力强。

【考场练兵】

1.【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比喻,以“沉舟”“病树”自喻,以“千帆过”“万木春”喻新生力量。

(修辞,手法)/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病树的前方万木争春。

(内容释义)/既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又表明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哲理,暗含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

对亲旧凋零的伤痛

②烂柯人:

对人事全非的怅惘。

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贬谪时间长久,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3、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C)

•A、“酬”即酬答。

首联写白居易于805年被贬,到827年被召回,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20多年,包含无限的酸辛。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隐含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心情。

其中,“闻笛赋”指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遇害的朋友。

“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末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与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赤壁】(杜牧·唐)

整体把握:

此诗为咏史诗,形式上是绝句。

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

【考场练兵】

1.前两句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己拾到一支断戟。

内容上,借一件古物引发对前朝人、事的思考。

结构上,为后两句抒发议论感慨作铺垫。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小见大,咏史抒怀,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抒发了诗人对英雄建功需要机遇的感叹。

反映作者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但对现实抑郁不平的心境。

3.【过零丁洋】(文天祥·明)

背景介绍:

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作此诗以明志。

整体把握: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运用比喻,“风飘絮”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雨打萍”喻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历经艰辛而不悔的情感。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运用对偶和一语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作者的悲愤、痛苦与爱国之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现出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考场练兵】

1【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风飘絮”喻国家无可挽回的沦落命运,“雨打萍”喻文天祥动荡的个人命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险恶危苦。

/抒发自己虽竭力挽救,却无力回天的悲愤与痛苦,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2、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决心。

(1分)

答案:

以死明志(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答“青史留名”不给分。

3、请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好在哪里?

(3分)

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或答“运用对偶,双关”,1分),/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1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分)

 

4.【水调歌头】(苏轼)

全词主旨:

苏轼因政治失意,与弟别离,中秋对月,抑郁惆怅。

但他没有陷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整体把握: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夜,面对一轮孤月,苏轼陡然发问,把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真要飘然仙去,作者又犹豫了,终不忍弃绝人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末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

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弟之情上去。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艺术风格:

全词表达了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基调),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叙,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考场练兵】

1、作者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什么样的内容?

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水到渠成。

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以及美好祝愿。

只愿天下离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4、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全篇主旨:

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整体把握: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是繁荣昌盛的都城,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何等令人“伤心”啊!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感慨: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考场练兵】

1.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

不是,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朝代兴起,大兴土木,百姓遭殃;朝代灭亡,战争频仍,人民也遭殃。

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日子。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D)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

“如怒”,河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对元朝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归结了全诗的主旨,以警句的形式写出剥削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D.以警句形式写出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日子)

4.【名句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怒”运用拟人,诉诸视觉和听觉,化静为动,/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波涛汹涌好像在发怒。

/写出潼关的险要地势,为兵家必争之地。

寓含悲壮之声。

【古文阅读一】

太祖①既得天下,召普②问曰:

“自唐季③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

“镇节④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

汝曹⑤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⑥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节选自《言行龟鉴》)

【注】①太祖:

指宋太祖赵匡胤。

②普:

指赵普,宰相。

③唐季:

唐朝末年。

④镇节:

藩镇节度使。

⑤汝曹:

你们。

⑥赉(lài):

赏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太祖既得天下(▲)

(2)帝王凡易十姓(▲)

(3)皆再拜(▲)(4)上许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诸功臣皆以善终”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丛草为林(《童趣》)

B.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②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宋太祖询问国家长治久安之计,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

B.宋太祖与故人饮酒,念及朋友之情,劝大家及时行乐,不要再为国家操劳了。

C.“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这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D.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太祖赏赐了丰厚的财物。

【古文阅读二】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

“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①,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

“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

“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②,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③已。

异史氏④曰:

“甚矣,攘⑤者之可惧也:

一攘而鸭毛生!

甚矣,骂者之宜戒也:

一骂而盗罪减!

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注]①雅量:

宽宏大量,不计较。

②窘:

尴尬。

③良:

的确。

④异史氏:

指蒲松龄。

⑤攘:

偷,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大惧▲

(2)卒不骂▲

(3)因实告邻翁▲(4)骂者之宜戒也▲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夜梦一人告之曰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B.其病良已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一攘而鸭毛生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D.是以骂行其慈者也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天亮了一看,浑身长出毛茸茸的鸭毛,一碰就痛。

(2)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翻译:

可是邻居老翁平时很文雅大量,一辈子丢了东西,不曾在话语脸色上表现出来。

4.作者以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一个人有了缺点或做了坏事,只有把它揭露出来,并痛加批评,才能真正改掉缺点和错误。

(或“要用适当的形式惩罚偷窃者”“偷窃财物没有好处,对偷窃者我们不能一味仁慈”等)

【古文阅读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③,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④出涕,曰:

“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⑥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⑦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

张弘范,当时的蒙古军元帅。

②扞(hàn):

保卫。

③固:

坚决。

④泫(xuàn)然:

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

同“救”。

 ⑥二:

不忠诚。

⑦供张:

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与俱入厓山(一起,一同)

(2)遂移兵马司(于是,就)

(3)天祥临刑殊从容(特别)

(4)吾事毕矣(完毕,结束)

2.下列加点字与“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C )(2分)

A.扶苏以数谏故B.以光先帝遗德

C.以刀劈狼首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翻译:

(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时写的那首诗给了弘范。

(2)天祥不寝处,坐达旦。

翻译:

文天祥在住处不入睡,一直坐到天亮。

4.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义薄云天,元军统帅张弘范也不得不敬重三分,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证明。

(2分)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