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143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docx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证券法和物权法经济学

20XX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部分讲义第一章

第一部分   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发展过程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会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方面,它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发展过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理解要点: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

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

  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

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

需要的两个特点:

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

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

资源通常包括:

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

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

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

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

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

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

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

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为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

  

(1)自给自足经济基本上没有资源配置,因为每个个体占有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资源配置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的。

首先,中央政府要搜集和掌握有关资源的拥有量、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政府的特定目标来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按照行政层次逐层分解下达,最后到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

就是说,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地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

在这里,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就如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从而支配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4)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

  3、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

  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4方面:

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也就是由政府直接来配置资源,统一调拨,统一分配是这种体制的特点。

在这种计划方式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国家说了算,结果产销不对路,供求失衡现象相当明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我国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布料、豆制品、肉类制品。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个人消费晶完全凭票证定量计划供应。

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有钱没票是无法买到这些紧缺商品的。

这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特征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行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相应地从计划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

市场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稀缺资源从产品过剩部门流向产品缺短部门,由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避免了资源和劳动的浪费,那么市场配置方式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因此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3)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

  为了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片面性,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并不排斥计划,国家的计划方式还是必需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

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五十条决定。

  《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③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一个经济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它包括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归属或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归属、占有、支配和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中,归属关系或所有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因此,不同的生产方式总是有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联系。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2)财产所有权

  经济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生以后,必然在法律关系上表现出来。

财产所有权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基本表现。

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所有关系体系一样,财产所有权也不单纯是一个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即是说,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

财产所有权所包含的四项权能既可以集中于同一经济主体,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分离。

正是由于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统一与分解,才有可能使同一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或经济形式出现不同的存在形态。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从财产所有者的组成关系划分,所有制可以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

  

(1)私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私人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个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进行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产品和收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个体所有制是在几个社会中都存在,但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在我国,私营经济属于这种所有制形式。

由于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所有制形式。

  

(2)公有制

  是劳动者在不同范围内组成共同体,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

  --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与此相联系,全民所有制经济也就表现为国有经济。

  --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我国,集体所有制存在多种形式。

典型的集体所有制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财产所有权所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基本上都集中在集体单位内部;

(2)集体经济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劳动者收入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3)集体经济单位的领导人由本单位的劳动者经过民主选举产生。

典型的集体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城市和乡镇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中。

集体所有制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混合所有制

  是一种由多种所有制形式重新组合所引起的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形式。

这种组合发生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之间,如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各种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等等。

混合所有制打破了单。

私有制、公有制、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三种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也就是说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股份制等企业中的国家和集体所有部分,当然属于公有经济的性质;由劳动者出资、出劳力为主所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属于集体经济;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随着国有、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

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不同,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复杂程度不同,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从而这些公有制企业实现形式也应该有所差别。

第二,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全体劳动者对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劳动者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企业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即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公有的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超越一定范围的共同占有只能通过一定委托代理关系实现。

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会由于其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也会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会在相互竞争和共同发展中相互融合,这也会导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一切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都应该利用,并且还要如十五大指出的那样,“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外资经济的进入,可以为探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和机会。

  第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二)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1.产权和产权的类型

  产权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范畴。

目前,人们对产权的内涵尚无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

它既包含了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内容,又涉及到了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因此,与所有权相比,产权具有更广的外延。

  从产权的内容上看,产权不是指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

它包括经济行为主体对资源或财产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

  产权所包含的上述权利可以界定给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

如果将其界定给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并且排除了共同体以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产权即表现为公共产权;如果把产权所包含的各种权利界定给国家,然后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产权则表现为国有产权;如果产权归属的主体是私人,并且对所有产权权利的行使完全由私人决策,产权即表现为私人产权。

  2.产权制度及其功能

  产权制度是指由一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相结合而形成的,并且能够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保护、调节和组合的制度安排。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

包括:

①市场交易主体对交易对象应当拥有明晰的、惟一的产权,并且产权在数量上应当是可以度量的,即能够在市场价格上反映出来;②产权规则应允许产权所有者在不违反法律和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不受限制地行使其所拥有的产权,并由产权所有者自行承担其行使产权的后果;③为使资源能够实现最优配置,产权应具有可交换性,这是市场平等交易和资源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

  

(2)清晰的企业产权结构。

包括:

①明确界定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经营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并使出资人能够有效地约束代理人或经营者的行为;②确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法人能够对法人财产拥有完整的支配权、转让权和收益权,并能够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3)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确认产权的归属和保护产权不受侵害的最高和最完备的制度是以国家机器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因此,只有具备完善的、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对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使产权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作用集中表现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①确立排他性的产权关系,界定交易界区;②确定产权主体的行为边界,规范交易行为;③界定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产权主体不受侵害;④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行为人具有稳定的预期,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明晰产权。

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成苯的。

建立产权制度的成本包括产权界定成本和产权实施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最优的产权制度应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规定的产物。

因此,法律制度应能保证人们拥有自由地选择合约的权利。

只有这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才有可能在有效的产权制度下自发地形成。

  3.产权的界定与保护(产权要清晰)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产权都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产权模糊一般是指这样两种情况:

一是产权的归属不清晰,即对财产的所有者没有明确的界定,这意味着无人对财产拥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二是在产权归属清晰的情况下,对产权所有者运用财产时的行为边界的界定不清晰,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如何受益、如何受损和如何补偿的规则不清晰。

在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必定是扭曲的或者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为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必须明确地界定产权,使经济行为主体的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的界定通常有两种方式,即法律界定和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私下交易。

究竟运用何种方式来界定产权,一般应取决于被界定的产权的性质和不同界定方式的成本。

例如,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的界定,就只能采取法律界定的方式。

而两个企业之间由于一方的行为致使另一方受损的权利界定,通常总是采用成本较低的界定方式。

  产权不仅包括财产所有权,也包括财产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

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产权主体的利益被其他人有意无意地侵犯和损害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就必须保护产权主体的正当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只能是国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在国家机器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一)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原因

  渐进式改革: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党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而且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稳步改革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渐进式稳步过渡的改革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即在经济改革中把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验相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双轨过渡,即不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而广泛采用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并存的双规制;并通过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三是从局部到整体,强调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最后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

  四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