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212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附答案

《春》附答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春》的作者是,字。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蓑衣(  )酝(  )酿(  )应和( )黄yùn(  )抖sǒu(  )

3.体会下列句中词语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

4.辨字组词:

眨(   ) 悄(   ) 晕(   ) 伴(   )

贬(   ) 俏(   ) 荤(   ) 拌(   )

5、结合课文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⑴欣欣然张开了眼。

()

⑵(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⑶一年之计在于春。

()

⑷山朗润起来了。

()

7、“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写出了。

8、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⑴写春草质地的:

⑵写春草色泽的:

⑶写春草长势的:

9、仿照课文后三段,以“秋天”为对象写两个句子。

 

第二部分: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

11、“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

12、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1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黄晕:

烘托:

静默:

1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C、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15、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试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

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16、写出语段中写色彩的三个词。

17、语段中与“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

18、从远、近角度看,这段文字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远及近,有动有静B、由近及远,有动有静C、由近及远,有静有动

19、“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分别形容雨丝     、     、     。

A、闪光  B、紧密  C、细长

(二)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

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

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

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

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

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

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

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

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

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

“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

”学生大笑,欢呼起来。

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

“老师,她也开花了!

”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

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20.本文是以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

地点是地处的小学校。

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

21.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渲染气氛B.定下感情基调

C.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D.交代背景

22.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

A.萌动   B.涌动   C.蔓延   D.洋溢

23.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24.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B.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

C.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

D.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

25.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赞颂了师生之间,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26.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A.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B.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D.巧设悬念,首尾照应

E.以小见大,意境深远

《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

1.老舍原名,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着落(  )  狭窄(  )  贮蓄(  )  

chéng清(  )济南(  )  xiāng边(  )

3.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4.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

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5、第一自然段作者连用了“奇迹”“怪事”等词,把济南的冬天与别处的作了对比,总写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实际是在说,北京的冬天,济南的冬天却;伦敦的冬天,而济南的冬天却。

6、“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作者把济南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不仅仅是因为形似,更包含着某种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7、“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句中的“就是”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8、下面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点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9、“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句中“空灵”的意思是。

10、填入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通过学习来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学习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B.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得怎样

C.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D.一个人要能成才,要看以后的态度。

第二部分:

(一)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1.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12.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1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1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1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1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8.“小摇篮”比喻,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一词。

1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20.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二)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

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

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

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

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

羡慕死诗人呀!

2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的水,乙文写的是的水。

2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2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乙文中的“”。

2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2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

”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

”有什么不好?

 

(三)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这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讨那叶子,要捣乱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

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但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6、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怅然(  ) 玉簪花(  ) 熹微(  ) 擎起(  )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0、“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是一种境界,对此你有何感想?

31、本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秋天》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清澈(  )犬吠(  ) 肥shuò(  ) 清liè(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秋天》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秋天》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6、在《秋天》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一是。

7、《秋天》一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得体的话。

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共汽车。

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

“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一个座位。

”售票员回答说:

“可以,不过。

9、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

“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

”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

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第二部分:

生命的本质

①夜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妁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②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

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

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③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

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④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人所有的词汇变得苍白、不贴切。

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

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

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表达。

燃体发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⑤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

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

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

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

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半。

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半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

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⑥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

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

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⑦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

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

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0.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①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应当是。

②如果用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回答,应当是。

③如果用你自己的话回答,可以概括为(不超过30字):

11.阅读第④段,回答:

①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

②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12.仿例造句(字数不要求与例句相等)

例句:

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造句:

    像,。

13.第⑥段中说“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

①联系全文,说说两种形式的生命的舞蹈各自具体的内容。

②“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果真是“上苍…‘有意安排’”的吗?

说说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4.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

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6.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7.《西江月》描绘了一幅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部分:

阅读分析

(一)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

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15.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三)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7.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9.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春》

1、朱自清;佩弦 2、略 3、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拟人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