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235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docx

课题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解析版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选择题

1.(2020•吉林模拟)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

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B.循环使用教科书

C.用洗脸水冲厕所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D。

【解析】A、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理;

B、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书所消耗的能源,故做法合理;

C、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故做法不合理;

2.(2019•秀洲区期末)下列事例中,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A.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

CO2使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C.

CO2可作为大棚气体肥料

D.

充满CO2的瓶内,加入水振荡后,瓶子会变扁

【答案】B。

【解析】

A、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能吸收大量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故不正确;

B、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正确;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故不正确;

D、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导致瓶内气压变小,故不正确。

3.(2019•桂林)导致人“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

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4.(2019•宽城区模拟)巴黎世界气候大会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  )

A.温室效应B.酸雨C.水污染D.臭氧层空洞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过多形成的,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水污染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形成的,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氟利昂等排放形成的,故选项错误。

5.(2019•南关区模拟)空气的成分中,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是(  )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内,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6.(2019•惠州一模)下列CO2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上下移动干燥管,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B、小试管只能起到液封作用,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C、铜丝上下抽动,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D、止水夹和多孔隔板,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7.(2019•余杭区期末)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答案】D。

【解析】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等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故错误;

B.大气中的碳元素也可以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故错误;

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故错误;

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植物的光合作用明显减弱,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故正确。

8.(2019•余杭区二模)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设计能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如图所示是小明、小红、张强三位同学设计的装置,其中你认为符合要求的是(  )

A.①②③B.②C.①D.①③

【答案】A。

【解析】①大理石在多孔塑料片上,要产生气体时,打开止水夹,长颈漏斗内的稀盐酸就会下降浸没大理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止水夹,压强增大部分盐酸又被压到长颈漏斗内,使二者分离,控制了反应的进行,符合要求;

②通过打开和关闭止水夹,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符合要求;

③通过粗铜丝的上下移动,也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符合要求。

9.(2019•成华区模拟)下列关于CO2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CO2用作灭火

B.CO2参加植物的光合作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O2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10.(2019•江都区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答案】B。

【解析】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11.(2020•杭州模拟)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B.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C.甲和乙两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D.甲处发生的是化合反应,乙处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A、该实验中,丙装置作用是停止加热后,防止丁装置中的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而非收集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已经对尾气进行了处理,故B错误。

C、在甲处,高温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乙处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

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C正确;

D、甲处,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乙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12.(2018•武定期末)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O2和CO的化学性质相同

B.CO2和CO都能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D。

【解析】A、CO2和CO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故C说法错误;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D说法正确。

13.(2020•杭州模拟)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③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增加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乙中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①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变成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质量减小,说明CO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正确;

③玻璃管内的氧化铜在反应后变成了铜,失去了氧气,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尾气点燃后,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故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乙中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14.(2019•和平区一模)以下有关描述中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体积比1:

1)

④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⑤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

⑦二氧化碳沸点﹣78.5℃

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

A.①②③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D.②③⑦⑧

【答案】C。

【解析】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物理性质;

②密度比空气大是物理性质;

③可溶于水是物理性质;

④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化学性质;

⑤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

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是用途;

⑦二氧化碳沸点﹣78.5℃是物理性质;

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是物理性质;

15.(2019•伊金霍洛旗一模)某兴趣小组用图1中实验装置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探究。

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约90s后,同时振荡烧瓶,冷却至室温。

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象(如图2)下列结论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B.对比曲线a和b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三个实验的起始阶段压强都快速增大是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

D.对比曲线b和c可知,40%NaOH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根据曲线a可知,加入水前后,二氧化碳的压强基本没有变体,这说明减少的气体体积大约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即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B不正确;

C.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C正确;

D.比较曲线b和c,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二.填空题

16.(2019•北京模拟)科学实验证明香烟所产生的烟雾中至少有300多种化合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为了检验香烟烟雾中是否含有CO2和CO,在对烟雾进行适当处理后(以排除其它成分的干扰)。

依次通过足量的以下试剂:

①澄清石灰水;②浓硫酸;③灼热的黑色氧化铜粉末;④澄清石灰水。

发现①④变浑浊。

(1)①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2)烟雾中是否存在CO?

  ,你做出判断依据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3)③中灼热的黑色氧化铜粉末出现现象  。

【答案】

(1)①说明了香烟烟雾中含有CO2;

(2)存在CO,判断依据的实验现象是④中变浑浊;(3)黑色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

【解析】

(1)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烟雾中含有二氧化碳;

(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能说明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③中灼热的黑色氧化铜粉末出现现象黑色氧化铜粉末变成红色。

17.(2019•江都区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O2气体性质的实验:

(1)甲同学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图A),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

①  ,②  。

(2)乙同学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里(图B),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描述产生的现象:

  ,  ;

②写出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

(3)丙同学轻轻捏C中胶头,看到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用文字或符号表达式表示)

【答案】

(1)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2)①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②C+O2

CO2;

(3)气球逐渐膨胀;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瓶内压强减小或CO2+Ca(OH)2→CaCO3+H2O。

【解析】

(1)甲同学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会观察到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①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里,并轻轻振荡试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会造成试管内压强减小,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试管内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②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碳+氧气

二氧化碳或C+O2

CO2。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瓶内压强减小,看到的现象是气球逐渐膨胀,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O2+Ca(OH)2→CaCO3+H2O。

三.实验探究题

18.(2019•泰兴市月考)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认识物质,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请你一起参与下列实验探究。

【探究Ⅰ】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个小组均可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

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

粉末。

A组:

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试剂

MnO2

红砖粉末

CuO

t/s

10

60

20

由此可出结论:

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  。

结果:

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

红砖粉末有催化作用,三者中MnO2催化效率最高。

B组: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甲同学:

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

取10mL2.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t1  t2(填“>”或“<”)。

结论: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

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  ,记录时间t3,且t1<t3<t2。

更正结论为:

当催化剂种类及质量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  。

C组:

探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10mL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

当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时,  。

综上所述:

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

【探究Ⅱ】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铁丝(含碳量0.69%)在氧气中燃烧,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经研究表明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同时生成了某种气体,推测该气体是  (填名称)。

查阅资料:

①CO2和SO2溶于水后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硫是淡黄色固体

实验一:

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说明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

SO2  (填“>”或“<”)CO2,试管内溶液变成  色。

实验二:

已知镁条可以在CO2中剧烈燃烧,反应为:

Mg+CO2

MgO+C,试推测镁条在SO2中燃烧的现象为: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  。

【答案】取5mL10%H2O2溶液,不放催化剂进行实验;

<;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二氧化碳;

>;红;

产生白色和黄色固体。

【解析】

【探究Ⅰ】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A组:

证明红砖粉末有无催化作用,必须与没加催化剂时进行比较,所以需要补做实验:

取5mL10%H2O2溶液,记录数据,通过实验可知红砖粉有催化作用;催化效率最高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由表中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故填:

取5mL10%H2O2溶液,不放催化剂进行实验;

B组:

根据结论: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收集相同体积气体需要的时间越短,所以t1<t2;

从丙同学的结论进行反推,催化剂不同时,进行对照,需要补充实验:

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3.因为t1<t3<t2得出结论:

催化剂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故填:

<;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反应速率越快;

C组:

C组实验中温度不同,所以影响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相同;根据实验过程可知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他量必须相同;

故填:

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探究Ⅱ】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日常生活中的钢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碳杂质,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燃烧生成的CO2气体;故填:

二氧化碳;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二氧化硫的这支试管内液面上升的明显,故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强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填:

>;红;

根据二氧化碳与镁的反应可以推知镁在二氧化硫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硫,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镁是白色的,硫是黄色的,故会观察到产生白色和黄色固体,故填:

产生白色和黄色固体。

四.计算题

19.(2019•成都模拟)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1)碳的单质有多种,具有如图1所示结构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2)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  (填“还原性”或“稳定性”)。

(3)“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图2是花蕊上的“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多孔结构,弹性好。

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

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是一种新型的碳单质B.不能重复使用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4)由活性炭制成的冰箱除臭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据报道,某地民工在工棚中烧木炭煮火锅,发生了中毒事故,他们中毒的原因是 。

(5)如果通入的CO2气体中含有少量CO,要除去其中的CO,使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应盛放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6)某含碳物质R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R+3O2

2CO2+3H2O,R的化学式为  。

(7)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可以生成一氧化碳。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3g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1)C;

(2)稳定性;

(3)B;

(4)吸附;木炭不完全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

(5)CuO;CuO+CO

Cu+CO2;

(6)C2H6O;

(7)7g。

【解析】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选C;

(2)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3)由给予的信息可知,碳海绵由碳元素组成,是一种新型的单质,碳海绵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说明对石油具有吸附性,可以处理海上石油泄漏,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可重复使用,故选B;

(4)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由活性炭制成的冰箱除臭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生成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使人中毒;

(5)一氧化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所以CO2气体中含有少量CO,要除去其中的CO,可通入灼热的CuO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uO+CO

Cu+CO2;

(6)在反应R+3O2

2CO2+3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后共2个C、6个H、7个O,反应前有6个O,则R中共有2个C、6个H、1个O,即化学式为C2H6O;

(7)设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2C+O2

2CO

2456

3gx

x=7g

答:

3g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是7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