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365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docx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

 

引言

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城市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大系统,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城市竞争力也I可样如此。

从研究范围来看,本文将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入手,研究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研究城市竞争力必然牵涉到城市之间的竞争。

从表面上看,城市之问的竞争主体是企业和政府,但这两个主体的直接比较显然会使我们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陷于更加模糊的境况。

城市间可以比较的方面是城市必须具有的,而各个城市又有所不同的子系统,这些町以比较的子系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也决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强弱。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从系统比较的角度将城市这个庞大的系统解剖开来,可以分为场所及自然环境、产业活动,生活消费、制度及社会环境等几个概要层次。

任何一个层次都有大量的冈素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在城市竞争中,一般是在这样几个方面展开的,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路径,而只能选择我国现阶段城市竞争中最为活跃、影响相对比较显著的层次及其因素进行分析。

我国各个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吸引生产要素流入,究其原因也在于这是影响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最主要还是来自于资本、劳动、知识技术的投入和积累,而以产业集群的方式组织本地产业活动,不仅能有效的吸引更多和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聚集在本地,也能更为有效的利用吸引来的要素,这种地理组织方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高度统一了产业活动这一层次系统的影响力,所以,本文的研究将集中在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上。

城市竞争力提升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产业集群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1、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现状

1.1、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研究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机整体。

其竞争力是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为集群整体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因此,各区域经济竞争力演变为各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城市竞争与产业空间组织方式,这是研究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关系的基础

城市竞争有不同的特征表现。

不同层级的城市竞争的焦点差别很大,层级较低的城市关注资本的流入,层级较高的城市则将精力集中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和再生产能力的培育上。

而城市竞争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竞争的方式不同,内容不同,例如传统经济时代对抗性竞争方式较多,而新经济时代合作性竞争方式较明显;另外由于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城市竞争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是关注资本、劳动力还是注重吸引高端的技术人才,由于上述特征,城市竞争战略也会有不同。

其次,城市竟争会对产业要素的空间组织效率产生影响,因而城市竞争力提升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产业集群作为当地的经济实力的一部分,其发展肯定会影响到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从两者发展过程的理论解释和竞争力评价体系上看,表现出机制上的高度一致性和包容性。

最后,城市竞争对产业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

本文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从产业工厂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的,这是城市竞争关系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因素。

通过英、法,美、印度以及我国的产业分布现状的对比研究来看,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工厂在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分散。

而成本敏感或者处于成本敏感发展阶段的产业倾向于空间集中,这说明,在我国城市未来高端产业要素的争夺竞争中,对抗性会减弱而协同性会增强。

1.2、城市竞争力的定义与研究

竞争力本身是一个争议性较强的概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时事政策,都频繁的使用这一概念。

由于竞争力所描述的内容广泛而庞杂,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达成一致性的认识。

在这一领域,有关比较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是很早就开始研究的问题,所以较为全面和详实。

这些概念主要用来解释区域系统或企业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或发展速度。

从企业竞争力出发,很多竞争性系统或者组织都可以用竞争力这一概念来解释、描述其运行状况,国家竞争力就是在比较优势研究基础上建立的用来解释国家这一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创造能力及财富获得能力的概念体系。

在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城市成为重要的竞争主体,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些研究开始大量借鉴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等概念的很多研究思路和框架,所以在界定城市竞争力概念之前,有必要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概念进行梳理。

提升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策略。

城市竞争力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多样化,每个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或者依据的发展阶段不同,对城市竞争力就有不同的判断。

很多评价指标都是基于城市综合实力,当然,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综合实力上升是城市竞争力较强的结果,而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也可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但从两者的评价方式来看,城市综合实力着重对发展现状的评价,而城市竞争力则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

郝寿义(1999)认为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有重要区别:

首先城市综合实力是从规模、总量上衡景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总体综合力量,而城市竞争力是从质量、效率上衡最城市的竞争能力;其次,城市综合实力主要着眼于城市自身,而城市竞争力则强调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出竞争力的高低;最后,城市综合实力着眼于城市现实状态,而城市竞争力不仅着眼于现实,更强调城市的发展潜力及其增长的后劲。

因此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是“产出”,而不是决定产出的“投入”要素(William,1999)。

虽然国内目前的研究多注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排名也主要是各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序。

但在具体研究中已经开始将各种概念分开,例如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2)将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十大要素:

城市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金融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政府与管理竞争力、城市文化竞争力,城市环境与治安,市民素质等。

本文研究的城市竞争力主要着眼于城市产业竞争力,并不追求全面阐述城市竞争力的形

成及提升的路径,而仅仅从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待城市竞争力,提升竞争力。

1.3、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本文的研究核心是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利用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机理,通过产业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分析,进一步研究作为产业集群存在基础的城市是如何与产业集群相互作用的?

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范围非常广阔,本文从要素聚集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供应侧竞争力和需求侧竞争力后对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首先分析了城市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上的一致性,主要从城市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的一致性,以及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一致性来分析。

其次着重对产业空间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区域分工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接着分析了城市供应侧竞争力对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在公共产品约束条件下分析了供应侧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低成本竞争”机制。

以及城市需求侧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其影响机制主要是平台机制和网络机制。

最后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利用集群本身的聚集效应,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静态效应机制和动态效应机制。

本文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城市竞争与产业空间分布状态。

城市竞争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从城市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有相当的一致性。

但在城市竞争条件下产业集群的分布状态是什么样的?

2、城市低成本竞争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样的?

城市供应侧竞争力主要是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降低本地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利润,所以供应侧竞争力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机制被称为“低成本竞争”机制。

但税收优惠、土地折价等低成本竞争手段同时也降低了城市政府的公共收入,从而降低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公共产品会影响本地所有厂商的经营利润。

所以,必须在公共产品约束条件下分析“低成本竞争”机制的效用。

3、城市需求侧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城市需求侧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通过环境改善、制度规范以及研发补贴等手段吸引高端人才和技术进入本地,或者促进本地再生产更多的高端要素,问题是这种竞争力对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4、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是什么?

由于厂商的邻近,产业集群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这些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过程是什么样的?

除本章外,本文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是有关产业集群研究和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综述。

首先对城市竞争力相关的概念,如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等,以及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如产业区、产业综合体等,进行了辨析,确定本文婴研究的概念及其内容。

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回顾,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细分方向。

2.徐州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徐州市已经崛起多个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集群经济优势日益显现,有力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集群经济在县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徐州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域产业集群有16个,集群企业数1000多家,涉及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塑编、轻工等行业;2007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3、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互动机制的理论解释

3.1、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

城市竞争力并非只能来源于产业,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城市有相应的组织,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采取相应的行为改善城市本身的比较优势,甚至改变原始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所能带来的优势。

城市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城市竞争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据此我们将城市竞争力分为供应侧竞争力和需求侧竞争力。

供应侧竞争力来源包括降低税率、土地折价、以及当地较低的劳动工资水平。

供应侧竞争力意味着较低的经营成本,从而吸引资本进入本地。

需求侧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整体文化、教育环境等的改善,从而有效提升本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循环再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吸引大量的高端要素进入本地。

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

低成本竞争机制,这是当前我国城市采取的主要作用机制,但其作用存在限制条件,因供应侧竞争力的正负作用均衡点才能使得该机制的影响达到最大。

平台机制,平台是集群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整个空间基础,但又必须受到市场系统的作用。

这一空间基础集中了集群发展必须的要素和向外延伸网络的必要的物质性和认知性的条件。

网络机制,城市空间系统与全球市场系统发生关系的网络,是一种抽象关系。

而城市网络既借助于集群网络拓展影响范围,又承载了箨种集群行为要求的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城市竞争力并非只能来源于产业,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城市有相应的组织,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采取相应的行为改善城市本身的比较优势,甚至改变原始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所能带来的优势。

城市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城市竞争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据此我们将城市竞争力分为供应侧竞争力和需求侧竞争力。

供应侧竞争力来源包括降低税率、土地折价、以及当地较低的劳动工资水平。

供应侧竞争力意味着较低的经营成本,从而吸引资本进入本地。

需求侧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整体文化、教育环境等的改善,从而有效提升本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循环再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吸引大量的高端要素进入本地。

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

低成本竞争机制,这是当前我国城市采取的主要作用机制,但其作用存在限制条件,因徐州市供应侧竞争力的正负作用均衡点才能使得该机制的影响达到最大。

平台机制,平台是集群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整个空间基础,但又必须受到市场系统的作用。

这一空间基础集中了集群发展必须的要素和向外延伸网络的必要的物质性和认知性的条件。

网络机制,城市空间系统与全球市场系统发生关系的网络,是一种抽象关系。

而城市网络既借助于集群网络拓展影响范围,又承载了箨种集群行为要求的竞争力。

实际上,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使得人类的活动只能在有限的、合适的区域进行,并非随处而安;其次。

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技术的非凸性使得经济活动只能集中在空间上的几点进行(康德拉·斯塔尔,2003),一定范嗣内边际投入递减所造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以及聚集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使得空间因素成为单一厂商及社会总体生产函数的重要影响因素(Krugman,1991a),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七地这一要素的价格或者地表形态上.还通过复杂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说,即便地理空间特征是均匀的,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特征也会形成产业集群,并最终导致城市的形成。

所以。

集群和城市的生成、发展是现代生产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两者在发展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城市形成不仅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条件匹配程度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经济活动中“集群”这一自我强化的循环机制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的具体研究中,有很多理论探讨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和机制,虽然每一个都没有提供全面的解释,但都有助于理解当地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基本原理。

在韦伯、马歇尔等早期研究者看来,产业区(或者集群)以及城镇的形成、发展并不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严格分开,这些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不问侧面而已。

所以很多理论既可以解释城市的发展,也可以解释集群的发展:

4、基于产业集群策略对徐州城市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

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静态外部效应机制和动态外部效应机制。

产业集群的静态效应机制是政府政策无法影响的,因为即便没有更多的政策刺激,厂商也倾向于邻近供应商以便利用更低的成本优势。

因而,产业集群自组织的发展优势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城市竞争力提升。

当然,即便是城市政府无法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外部静态效应,静态效应也会闪为集群的存在而存在,所在城市也因此形成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优势。

4.1、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静态外部效应机制

4.1.1集群静态外部效应机制的模型分析

按照经典的城市分布模型,徐州市6个主要县区按照六边形分布,按照A—F顺序记号。

假设有6类产品,分别记为1—6;假设最初每个城市生产6类产品,但每个城市生产的产品部有差异,也就是说,每类产品中还会有6个亚类。

产品2要以产品1为投入品,并且必须选择产品l中的三个亚类才能正常生产。

依此类推,产品6要以产品5为投入品,并且必须选择产品5中的三个亚类。

图4.1无集群时城市产业分布

每个厂商生产前,都要在6个县区中搜寻并筛选出合适的二种投入品,一个城市的成本为

但搜寻本城的成本为0:

简单起见,假设城市问运输成本相同为T。

如果6个县区中产品1的生产成本都是相同的为

,对于任何一个生产产品2的企业,由于本城产品1的搜寻成本和运输成本都为0,所以必然会采购。

这样,每个城市生产产品2的成本为:

图4.2专业化集群时城市产业分布

此时,下游企业只需搜寻一个城市,且可以同时运输,这样节省了部分运输费用,所以

产品2的总成本为:

比较不存在产业集群时的产品6的成本,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状态下节省了一半的运输成本和一半的搜寻费用。

所以,产业集群仅仅因为企业邻近,就是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会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进入集群所在城市,从而增强企业对该类要素的聚集能力,因而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是静态效应机制的作用过程。

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机制是影响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路径,但不同的类型的产业集群动态外部效应机制的表现是不同的。

在我国,有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产业其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机制还是存在的,但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产业的专业化集群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类产业要注意利用集群内的上下游产业溢出。

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是最明显的。

4.1.2

产业集群是以企业空间邻近为特征的,由于企业之间距离缩短,企业采购中间投入品的时候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而集群产品的客户在搜寻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客户采购量足够大,那么这种空间邻近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客户的运输成本。

前面一部分分析了产业集群静态效应在降低运输成本和产品搜寻成本种的作用,实际上,产业集群静态外部效应做能降低的成本还有具体而言,集群厂商的邻近会形成以下优势:

首先是降低了运输成本。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品相关厂商的集合,当大量紧密联系的厂商聚集在一起时,下游企业运输成本就明显降低,而原材料厂商即便不在本地,也愿意在本地设立办事机构或者仓储地点,这也节省了集群内企业的运输成本。

另外,对于集群终端产品的客户而言,如果采购产品的品种较多、规模足够大,那运输费用的节省就更明显了。

其次是降低了客户搜寻产品的信息成本,从而降低了客户采购成本。

集群外部客户在采购时,对货品进行比较是必要的步骤。

如果供货商在一个区域内,采购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会大幅度降低。

当然,现在的信息通讯手段可以大大节省产品比较、搜寻的信息费用,但对于很多商品而言,面对面的交流说明和当场的比较选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饰品,服装等。

此时产业集群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三是降低了集群内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成本。

雇佣到合适的员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在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非常多,具有相关产业经验的员工数量也比较多,这给企业雇佣员工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搜寻员工的成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讲,集群内企业雇佣员工的工资成本比较高。

第四是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服务成本。

集群企业享受的服务包括机器维修、设计、物流等专业生产者服务。

由于集群内存在大量相同的企业。

提供生产者服务的企业往往可以利用这一市场规模降低服务价格,这是集群外部企业无法享受的。

第五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企业为基础设施建设付出的成本。

当大量企业享受相同的基础设施时,例如当地的专用运输设施、污染治理等设施,就可以分担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投入的成本。

从而降低单个企业的税收或者费用负担,因而可以在一定范围降低每个企业的生产成本。

产业集群静态外部效应机制

4.2、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动态外部效应机制

从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看,聚集溢出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机制,在所有集群的研究中,聚集溢出是集群最为重要的运行规律,没有聚集溢出,就没有内生增长因素的积累。

此时决定企业生产效率的多为行业因素,例如产业集中度,因而,空间的因素将不重要。

如果没有聚集溢出,产业的空间集中将失去意义,产业集群也无法持续发展并促进当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聚集溢出的表现形式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到Krugman的外部规模报酬递增,都可以认为是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因而相对于产业集群的静态外部性机制来说,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性机制要重要得多。

4.2.1集群动态外部效应机制的模型分析

产业集群的外部动态效应机制主要是影响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高效率意味着资本同报率较高,也意味着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较高。

所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的时候,将着重分析集群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或者劳动工资水平。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集群劳动力熟练程度(认知和要素增强机制的作用)和技术水平(学习增强和创新机制的作用),因此设定为:

企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熟练程度;

技术水平。

企业技术水平或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开发经费、技术开发队伍、技术开发装备条件资源、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技术创新产出(专利、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实现(由于技术原阂而增加的企业收入和利润)三个方面。

将企业劳动力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高技能人员(或熟练技术人员),如研发人员;其二是,一般劳动人员,如车间操作人员。

一般劳动人员的劳动率水平可以折算为高技能人员的劳动率的一定比例,用系数

来表示。

因此企业的劳动力熟练程度

可以表示为:

则每个企业的生产率为:

假设企业处于集群状态,那么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大企业(分布在价值链上的各企业相互协作和配合而形成网络式的整体,一种中间组织体),但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集群内还存在企业相互协作(制度结构机制的作用)、规模经济(分工与互补机制的作用)和政府政策(政府行为机制的作用)。

因此,在公式(6-2)上的基础上,产业集群的生产率可以表示为:

公式中,

表示集群的生产率;

是集群熟练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在这里是指集群一般劳动人员的劳动率水平折算为熟练劳动力的劳动率的平均比例;

表示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

表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程度,

表示企业问的合作有利于集群生产率的增加;

表示政府政策对集群的支持作用。

表示集群内由于制度结构机制、合作机制等的作用形成规模经济情况,

,表示规模不经济;

,表示规模经济;外部竞争机制和外部合作机制则间接转化为其他机制的作用。

其中

是企业的劳动力(从业人员)。

作为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其衡量比较困难——它不但与集群内所有企业的技术

水平有关,而且与集群内相关的科研单位、大学等拥有的技术能力或技术开发潜力有关。

为了建模方便,本文以所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平均值作为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即有:

这样,综合以上三式)就得到产业集群的生产率表达式

(6-5)

企业的生产率和集群的生产率都是无量标,为了能清楚地表达出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

应,本文引入简单的劳动生产率公式,即在一定时期内:

劳动生产率-产出总值,从业人员在给定企业从业人员和集群从业人员总数的情况下,可以分别计算出每个企业的产出总值与整个产业集群的产出总值。

设每个企业的产出总值为

,产业集群的产出总值为

,因此产业榘群的动态外部效应可以通过

比较与

来衡量。

由上可得,

分别为在非集群或集群外环境与在集群环境下的转换函数,L为集群内从业人员总数。

如果在一定时期内,

呈现出一定的稳定关系,如

,或存在其他函数关系,可以认为是确定了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

4.2.2集群动态外部效应机制的刻画

产业集群的外部效应所对应的机制非常广泛,但归结起来,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集群的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能力受地理集中度的影响,马歇尔将集群知识溢出成为“弥漫在空气中的秘诀”,知识溢出从形式上可分为水平式知识溢出和垂直式知识溢出,从类型上可分为传播过程的知识溢出和使用过程的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存在信息流的地理边界,特别是隐性知识,知识的隐含性越高,完全溢出时间就越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溢出和知识积累的作用,认为知识溢出可用来解释增长速率在空间经济增长布局的不同。

区域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R&D溢出效应及技术外在性对空间集聚的作用使得厂商在溢出知识地区集中得越多,知识溢出活动的成本越低,越容易产生溢出的外部动态效应,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演变的动力源泉,是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或是外部规模报酬递增。

Krugman(1991a)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部规模报酬递增为前提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和产业转移的过程。

内生增长理论是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也强调随着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整个产业会在回报率递增的条件下发展。

外部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本区域,而这种良性循环会形成集群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会促进区域发展。

最后是产业集群的创新。

自主创新是区域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而集群内非等级化的网络结构非常有利于创新。

当今的创新活动如果没有各个参与者的协同作用,很难获得相应的影响力和回报。

在世界各地产业集群中,厂商很少孤立地创新,大多数的创新活动涉及众多的参与者,不同参与者的互补性、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的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