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550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

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

“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①危之。

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蒙荐甘宁升城督。

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

既而张辽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窃:

私下里,私自。

②拔:

攻下;攻取。

③缘:

攀援。

④张辽:

曹军将领。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________)

(3)权从之  (________)(4)闻城已拔(_________)

2.下面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结友而别        人不知 而不愠

B.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诸将欲作土山    将以攻宋

D.不能甚固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翻译下面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

(2)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对……说了解听从听说

2.B

3.你说你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敌人城防已经修好,援兵必定到来,我们将不能夺取(皖城)。

4.甲文:

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文:

①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才;②“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面衬托出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

③孙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侧面表现出吕蒙的才略过人。

【解析】

1.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见”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46.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B项中“但”皆是“只”的意思。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务”“孰”“若”“备”“外”“图”,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

注意题中的答点提示“侧面描写”,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什么是“侧面描写”,即不直接描写对像,而以写他物来衬托描写对象。

阅读两文,梳理内容,找到“侧面描写”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考点: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

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

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

今作“猬”,刺猬。

③已:

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

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

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

很(非常);易:

换(更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

同“旋”,转身。

②炯戒:

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

②缀公卿之后(_____)

③莫逾自厌(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热水;跟随;满足;到,等到。

2.C

3.

(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4.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

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汤”:

热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迨”等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连词,表转折。

A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

B前者,比得上;后者,像。

D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凭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寓”:

住。

“逆旅”:

客舍;旅店。

“再食”:

两顿饭。

“悉”:

都。

“识”:

记。

“是”:

这。

4.题干要求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宋濂的求学经历及李生的话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还有应当尊重老师,特别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二)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

”王生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

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态度)吗?

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不这样,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您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来告诫(自己)。

4.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战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D

2.B

3.

(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4.B

160.鲁国取胜的原因有:

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A.参与/夹杂;B.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在/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

(2)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

4.B.有误。

“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

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5.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

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

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

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宫:

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

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抚

(2)反(3)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

(1)安抚,抚慰

(2)通“返”,返回(3)生气,发怒

3.

(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

(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4.

(1)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

(2)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

(3)做亊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

(4)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B项,正确的句读是:

孟氏之一子/之秦。

故答案为B。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315.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反”通“返”,“返回”;“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之、以、法、干”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所弃、或”两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进行分析作答。

文章中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国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君主的需要;而孟氏之子却是机械地照搬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因时而变,灵活变通,所以失败。

因此说,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如果自恃本领而没有找准对象,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

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

“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

“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

“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

况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也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

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废弃了;今天所废弃的方法,将来或许还会被采纳。

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对或错。

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

“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6.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61.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