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954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木兰诗》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8.《木兰诗》同步练习

学校: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A.可汗(kè)机杼(zhù)燕山(yān)

B.金柝(tuò)胡骑(jì)塑气(shuò)

C.戎机(rǒng)辔头(pèi)溅溅(jiān)

D.鸣啾啾(jiū)红妆(zhuāng)傍地走(bán)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B.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愿池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何所忆(回忆)愿为市鞍马(市场)

B.朔气传金柝(北方)鸣啾啾(马叫的声音)

C.出郭相扶将(外城)关山度若飞(越过)

D.双兔傍地走(贴近地面跑)策勋十二转(记功)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对《木兰诗》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用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写出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B.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诗中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他们操办急切而又井然有序。

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却写得比较简略。

6.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旦辞爷娘去()

A.一旦

B.告别

C.早晨

(2)策勋十二转()

A.勋级

B.卷

C.转动

(3)双兔傍地走()

A.贴近

B.依靠

C.晚上

(4)著我旧时裳()

A.著名

B.脱掉

C.穿

(5)赏赐百千强()

A.有余

B.强大

C.强壮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最能形象地表现战地艰苦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直接反映出木兰战功赫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5)《木兰诗》中形象地表现木兰爱美、精心打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木兰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②可汗问所欲________

③愿驰千里足________④著我旧时裳________

(2)划分朗读节奏。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阿爷无大儿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②双兔傍地走

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________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________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________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_______

(5)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阅读下文,完成

(1)~(5)题。

        木 兰 歌

        【唐】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

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欲闻所戚戚戚戚:

________②有子复尚少少:

________

③朔风裂人肤朔:

________④易却纨绮裳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②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3)诗中画线句已演变成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相对应的一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

(5)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本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对《十五从军行》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顺序记叙。

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归家后见到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沽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痛控诉之泪。

(2)试比较本诗与《木兰诗》的异同。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

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

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

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

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

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

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

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

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

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

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

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

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

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

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

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

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

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我大声叫喊起来:

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

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

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

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

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

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

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

[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

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兰草,在第③段中却写了树和名花,这对写兰草有何作用?

(2)“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中的“顽强拼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第④段有两个层次,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层次大意。

(4)在第④段画线部分写一句话,使C句与A,B两句构成排比句。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

(5)如何理解“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的深刻含义?

试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6)从文中摘选一些语句进行旁批。

 

12.学习完《木兰诗》后,很多同学都被木兰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染,为此,七年级

(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以“爱国”为主题,对出上联。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

 

13.综合性学习。

(1)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颂,木兰也因此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除木兰之外,你还知道那些巾帼英雄?

(写出三位即可)

(2)用一句话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2011年5月4日燕赵都市网由市妇联举办的第二届“感动邯郸的母亲”评选日前揭晓,“巾帼英雄母亲”潘爱的、“热心助人母亲”张改华、“艰苦创业母亲”贾秀锦、“乐观向上母亲”李香兰、“无私奉献母亲”申玉梅、“自立自强母亲”梁维英、“科学育人母亲”吴琦玲等10位母亲被市妇联授予“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称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答】

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A正确B塑气sùC戎机róngD.傍地走bàng故答案为:

A

2.【答案】D

【解答】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

认真分析句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D池一弛A、B、C正确。

故答案为:

D

3.【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何所忆”的“忆”应解释为“思念”,“愿为市鞍马”的“市”应解释为“买”。

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4.【答案】D

【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D正确停顿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A、B、C正确。

故答案为:

D

5.【答案】B

【解答】B项,《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6.【答案】

(1)C

(2)A(3)A(4)C(5)A

7.【答案】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答】

(1)由“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可推知答案,注意“归”的正确书写。

(2)由“用夸张手法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正确书写。

(3)由“最能形象地表现战地艰苦生活”可推知答案,注意“柝”的正确书写。

(4)由“直接反映出木兰战功赫赫”可推知答案,注意“勋”的正确书写。

(5)由“形象地表现木兰爱美、精心打扮”可推知答案,注意“鬓”的正确书写。

8.【答案】

(1)①记功,②想,③希望,④穿

(2)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3)①父亲爷爷②跑行走。

(4)①对偶、夸张;②对偶;③排比、互文;④互文、对偶。

(5)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6)A

9.【答案】

(1)①悲伤的样子,②年少,年纪小,③北方,④更换

(2)①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②今天看到栏,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3)厉兵秣马,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4)“喜”是因为木兰在沙场征战十年后,终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见到木兰,十分高兴;“悲”是喜极的悲,久别重逢,父母的喜将过去的思念、担忧之悲,全融化了。

(5)《木兰诗》的结尾以兔作喻,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讴歌和赞美;《木兰歌》结尾直抒胸臆,以议论语句直接表达对木兰的评价和赞美。

【解答】

(1)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淀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吟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2)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结合栏十年征战荣归故里时父母的心情来理解。

(5)本题考查对结尾抒情方式的理解能力。

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附[译文]栏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

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

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

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

老父本来就有病,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勉强照顾自己呢?

栏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穿上戎装踏上行程。

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

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

)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阗的酋长。

将士们得胜荣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栏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

栏为了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黄。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栏的父母,(花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样。

门前都曾是木栏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

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

今天看到栏,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花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而已。

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栏这样的节情操,忠孝两全,栏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10.【答案】

(1)B

(2)相同点:

都写了军人战后归家的情景。

不同点:

《木兰诗》中的木兰归家时,见到的是家人迎接的欢乐场面,诗歌最后描写的是与家人欢聚、与伙伴调侃的喜庆气氛。

而本诗中的老兵归家时见到的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描写了归家后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解答】

(1)B项,不当,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2)《十五从军征》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木兰诗》则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两者共同点是都写了军人战后归家的情景。

不同点则是前者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后者则是团聚欢乐的场面。

11.

【答案】

(1)反衬(或衬托)

(2)具体指兰草“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

(3)第一层次:

描写(或描绘)兰草。

第二层次:

赞美(或赞颂)兰草。

(4)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奋斗生机

(5)含义理解要点:

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

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作用:

提示(表现、突出)主旨(中心、主题)。

(6)所选语句:

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

旁批:

“竟”字用得很好,表示情况发生的意外,没有料到在那洪水肆虐时,兰草能顽强地活下来。

通过一个“竟”字表现了“我”的惊喜;“我”不顾一切,也表明“我”对兰草的敬佩。

【解答】

(1)这类题目答案多为反衬(或衬托),即用其他事物来表现主要事物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本文主要表现的对象是草。

(2)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应结合上下文。

这句是承接上文说的,“顽强拼搏”这个词其实是对上文说到的兰草精神的概括。

(3)根据这-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表露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4)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答案。

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

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5)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6)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词语的品读欣赏能力。

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和作者的描写意图来思考。

12.【答案】

(1)树雄心,誓把青春献祖国

(2)示例: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解答】

(1)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近或相反。

以“爱国”为主题,“立大志”可对出“树雄心”,“敢教日月换新天”可对出“誓把青春献祖国”,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阅读材料,理解其主要内容,将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表现“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13.【答案】

(1)梁红玉、穆桂英、樊梨花、秋瑾、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

(2)第二届“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评选揭晓。

【解答】

(1)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颂,栏地因此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除花木兰之外,巾帼英雄还有:

梁红玉、穆桂英、樊梨花、秋瑾、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

(2)用-句话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

第二届“感动邯郸十佳优秀母亲”评选揭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