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369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湖北省荆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湖北省荆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

一、单选题:

共24题

1.《礼记》记载:

“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可得出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突出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强化神权色彩是商朝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可知,周人重视德的作用,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未体现对边疆地区的开拓,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可知,秦朝在邯郸郡、临淄郡、琅琊郡、河东郡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分设郡县,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繁盛,需要加强管理,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题目中分设郡县的地方是中原地区,未体现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故D项错误。

 

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薛元超因为不是通过科考进士当官而抱憾,唐宗室子弟李洞因求进不得而赋诗言志,这都体现了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区域人才选拔的现象,故D项错误。

 

4.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

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贵族也有可能通过抽签选举为议事会成员,所以不会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A项错误;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有关系,故B项错误;抽签选举意味着政治素养不同的人都享有同样的机会,从而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和品德,会造成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C项正确;保障所有公民有直接参政的机会的是公民大会,不是议事会,故D项错误。

 

5.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A.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B.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

C.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D.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极不适应。

而罗马法这一法律遗产可以满足当时西欧各国一般财产和契约关系的发展变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处于中世纪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未兴起,故A项错误;B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是指理性、正义、平等,也不是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6.20世纪以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

材料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

C.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D.行政权力日益膨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材料未体现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B项错误;英国一直是议会内阁制,故C项错误;据题目可知,代表议会的下院在投票表决过程中,议会党团接受内阁要求,议员的害怕也主要是受内阁的约束,这说明行政权力日益膨胀,故D项正确。

 

7.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未体现出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得出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刺激了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民众,而不只是台湾人民,故D项错误。

 

8.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

这一做法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1937年,故B项错误;1941年11月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原则的实行是为了调动一切抗日因素,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的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发挥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B、C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政权主要依靠力量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0.1964年1月,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被外国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外交核爆炸”。

中法建交得以实现的历史背景是

A.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B.应对世界霸权主义挑战

C.法国奉行“一个中国”原则D.法国在亚洲影响力上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法建交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

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二者都是应对世界霸权主义挑战,故B项正确;法国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前提,但不是二者基本的共同点,故C项错误;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法国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挑战,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而不是在亚洲影响力上升,故D项错误。

 

11.1917年3月2日,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写道:

“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

……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

”很快,尼古拉二世发布退位诏书,俄国的政治进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是指

A.沙皇王朝专制统治的结束B.布尔什维克党登上政治舞台

C.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D.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在十月革命后,故C项错误;二月革命后,是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时期,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

“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

材料的主旨是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根据题干“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可得出A项错误;根据题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可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有利于减缓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

根据题干“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可得出开发范围不断扩大,这是因为北宋时期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耕作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未表明种植的农作物,故D项错误。

 

14.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

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是棉花在全国范围内种植并贩卖,这说明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矛盾,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棉花外销,故C项错误。

 

15.“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

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

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

”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B.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C.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D.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材料未反映出荷兰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靠商业起家的荷兰因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即没有及时发展工业而由盛转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荷兰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故C项错误;材料亦未体现出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是其衰落的原因,故D项错误。

 

16.如图名为《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骑自行车的妇女》,图中的现象可以说明

A.工业革命增强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B.宪章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产生

C.女王执政提高英国上层妇女社会地位D.议会改革有利于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图片反映了妇女由家庭主妇到走出家门,结合图片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增强了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故A项正确;宪章运动是争取普选权的运动,反映了工人阶级参加国家管理的要求,与男女平等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此时的女王已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无法提高上层妇女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此时的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而不是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故D项错误。

 

17.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年为14.6%,1901—1903年为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

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根据棉纱进口的比重由增加到下降并且开始出口,可得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棉纱进出口现象,不是国内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错误。

 

18.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

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与海关进口税呈现上升趋势无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进出口贸易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改定新约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故C项正确;海关进口税呈现上升趋势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故D项错误。

 

19.下表为1912年初中国主要省区和同期美国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的比较。

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口发展表现为低速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

A.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B.民间海外移民的结果

C.中国近代恶劣的生存环境D.清政府人口政策失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会造成人口高速增长,故A项错误;海外移民与人口增长幅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时,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处于革命时期,生存环境恶劣,故C项正确;1912年初为民国初年,与清政府的人口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0.“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实现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在1953年以后,故B项错误;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故C项错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依附于地主,农村实行宗族式社会管理,土地改革后,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21.1973年初,中国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已经批准的12.5亿美元进口设备),史称“四三方案”。

该方案的实施

A.促进中美关系开始改善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D.有利于国民经济复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故C项错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引进外资和设备有利于国民经济复苏,故D项正确。

 

22.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

表中苏联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二战爆发阻碍了世界贸易发展B.斯大林模式更加重视国内市场

C.西方大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D.苏联传统的农业国制约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二战爆发于1939年,而1940年外贸总额增加,故A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外贸总额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说明斯大林模式更加重视国内市场,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西方大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故C项错误;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在此之前,苏联外贸总额有升有降,无法看出苏联传统的农业国制约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23.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西方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能源出现危机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

C.凯恩斯主义的缺陷D.全球“冷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世界能源出现危机是经济滞胀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导致开支增大,赤字增加,不得不用滥发钞票的通货膨胀办法来弥补,政府开支增加必然提高税率,打击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生产停滞,故C项正确;全球“冷战”开始于1947年,不会到80年代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24.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

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A.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B.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C.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D.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得出史学的意义在于用历史教训指导现实,故A项错误;三者都强调历史对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历史)与主体(人)之间的互动,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应该实事求是,尽量避免个人倾向,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二、综合题:

共3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

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

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

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

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

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

(1)表现:

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原因: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不同特点:

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共同影响:

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1)问,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材料进行归纳。

据材料“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可得出城市功能多样化;据材料“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可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据材料“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可得出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据材料“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可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第二小问“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直接从政府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比较。

据材料“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可得出西欧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据材料“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可得出西欧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据材料“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可得出西欧城市中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据材料“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可得出西欧城市兴办了大学等。

第二小问应从二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经济联系、商品经济发展、适应市民阶层壮大产生世俗文化等角度分析共同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