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497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台安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校级联考】辽宁省台安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荒僻(bì)守寡(guǎ)山涧(jiàn)微不足道(dào)

B.醒悟(wù)取缔(dì)亘古(héng)心不在焉(yān)

C.烦燥(zào)书斋(zhāi)污秽(huì)深恶痛绝(jué)

D.头颅(lú)土匪(fěi)祈祷(qí)目不窥园(kuī)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百年清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材。

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A.铸造只要就B.造就只有才

C.铸造只有才D.造就只要就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锲而不舍正作风。

B.在这颗星附近,有三个极小的光点,三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遥远的星星,周围是深不可测的无边宇宙。

C.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生命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D.《让世界听见》节目汇报演出之后,蔡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声乐技巧上的培训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孩子们虽然音准有问题,但情有可原。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鲲号”全部焊接长度为1.4765万米,通过2653张X光探测,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这大大超出了常规。

修改:

结尾添加“标准”

B.垃圾分类处置得当,资源化再利用,不仅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修改:

“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位置互换.

C.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以其特立独行而又淡泊优雅的生命境界,赢得众多读者的瞻仰。

修改:

“瞻仰”改为“景仰”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修改:

去掉“的问题”

5.选出下列关于《骆驼样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作品。

B.小说中的样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安稳的家。

C.小说中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D.老舍把样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二、字词书写

6.请将下面的汉字用楷体工整、正确的抄写在田字格内。

三、语言表达

7.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

例句: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我与名著手牵手”读书活动,如果你来主持节目,请你设计几句文采飞扬的开场白。

五、句子默写

9.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3)《木兰诗》中,最能体现战况激烈、伤亡惨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日: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①据②两浙③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④,钱帅⑤登之,患⑥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⑦。

”乃以瓦布⑧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⑨,便实钉乏,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①钱氏:

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关越王及其子孙。

吴越因为钱谬所建。

②据:

统治。

③两浙:

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④级,层。

⑤钱帅:

即钱做(929-988),钱谬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⑥患:

嫌,担忧,忧虑。

⑦故如此:

所以像这样。

(此:

代指塔晃动)⑧瓦布:

盖瓦。

布:

铺设。

⑨讫(qì):

完毕,终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

(3)方两三级(______)

(4)匠师如其言(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康肃忿然日:

“尔安敢轻吾射!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2.(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13.(乙)文在刻画“喻皓”这个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忙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觅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恒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乡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11)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12)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3)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14)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15)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16)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7)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18)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9)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20)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4.请你说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17.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18.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请你概括这三件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最美的谎言

文/冯志普

她3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她与父亲相依为命。

直到她15岁那年,善良的继母进门,她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母爱。

继母待她如亲生,尽管15岁的她已是大姑娘,但继母还是喜欢亲自给她扎辫子,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和她最喜欢吃的零食。

自从有了继母,她的世界便变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然而,在她17岁那年,灾难再一次降临。

连续几天身体出现不适的她以为自己是气候引起的小伤寒,没想到检查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

当一纸“白血病”的诊断书赫然映入眼帘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那段时日,她,心如死灰,甚至多次拒绝治疗,是继母一遍遍的开导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让她慢慢地走出心情低谷,并积极配合治疗。

但白血病的治疗费用却也不是他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不到半年时间,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且还负债累累。

而每当她因为承受不了病痛想放弃时,继母都会一次又一次给她继续坚持的勇气。

也许是天性使然;病中的她开始想念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生母。

继母见她心事重重,便问她有什么心事,于是她把自己的心愿很忐忑地说给继母听,她真怕继母听了会不高兴。

没想到继母非但没生气,反而无限疼爱地抚摸着她的头说:

“放心吧,明天我就帮你找妈妈,让她来见你。

”然而几天后,继母告诉她,她的妈妈找到了,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来看你,但会定期给她汇钱,用于她的治疗。

妈妈不能来虽然让她很是失望,但妈妈愿意汇钱给自己治病,说明妈妈还爱着自己。

这样想着,她求生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

没过几天,妈妈的汇款单如约而至,饯虽不多,但让她瞬间感受到了来自亲生母亲对自己的牵挂与疼爱。

妈妈还在汇款单的附言里鼓励她早日战胜病魔,看着那些温暖的文字,想象着妈妈的样子,她的心里充满幸福与甜蜜。

不久,医院里告诉她找到了与她匹配的骨髓,并手术成功。

出院的那天,她满心欢喜地向继母索要妈妈的地址,她说她要去找妈妈,她要当面谢谢妈妈对她的爱和鼓励。

而此时,继母却显得心不在焉、欲言又止。

看着继母犹豫不决的样子,她有些生气,在心里怨继母太自私。

这样想着,她便再也不肯说话,任继母怎么小心翼翼地哄,就是一声不吭。

这时,父亲把她拉到一旁,告诉了她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那些如期而至的汇款单并非是她的妈妈寄来的,而是继母所为。

当初她急切相见妈妈的心情急坏了继母,继母怕她因此而加重病情,便不顾爸爸的坚决反对,执意要帮她找妈妈。

然而当继母根据获知的几个线索一步步找过去,却得知她的妈妈五年前就出了国,并从此杳无音讯。

继母怕他知道了实情影响病情,才想出了冒充她妈妈给她汇款的办法……听完整件事情的缘由,再看看不远处一脸忐忑的继母,她泣不成声。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

“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妈妈,从此,我只有一个妈妈!

”有一种谎言,因为承载着爱,所以才变得美丽动人。

有一种亲人,尽管没有血缘,却因为缘分,而变得血脉相连!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7年第7期)

19.文章以“最美的谎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0.体会文中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赫然”的表达效果。

2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她飞奔过去扑进继母的怀抱,紧紧搂住这个与她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至爱亲人。

2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八、作文

23.按要求作文。

(一)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请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如选择题目

(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出真情实感;(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A项应为荒僻(pì);B项应为亘古(gèn);C项应为“烦躁”。

故选D。

2.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铸造”指把金属加热熔化倒入模子里,使其凝固成为器物。

“造就”指培育练就。

此处应该用“造就”,排除AB两项。

“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用在这里比较恰当。

故选D。

3.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C项有误,“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可改为“不以为意”。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D项的修改不正确,应该把“广泛”和“引起了社会的”互换位置。

5.B

【解析】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B项有误,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

6.符合要求,正确、工整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此题要注意“沥”“鞠”的结构要安排合理。

7.示例:

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此题应该给“美”选择合适的喻体,注意每句中两个意象的从属关系。

8.示例: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我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去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

开场白的特点:

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

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

作答时可以先点明阅读名著的意义,然后宣布活动开始。

9.

(1)故园东望路漫漫

(2)百般红紫斗芳菲(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望”“漫”“菲”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10.

(1)自夸

(2)打发(3)才(4)遵照(按照)

11.

(1)康肃气愤的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2.熟能生巧

13.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与技艺高超。

【解析】甲: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

欧阳修年代:

北宋

乙:

选自《梦溪笔谈》作者:

沈括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如”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按照”的意思。

1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忿然”“轻”“但”“讫”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卖油翁》通过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入葫芦的故事,告诉我们:

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的境界。

1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描写方法的辨析。

文中的“笑”是对喻皓的神态描写,突出他的自信;“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乏,则不动矣”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它的意思是“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突出喻皓的技艺高超。

1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15.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6.作为学者有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等品格。

(答出两点即可)

17.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意思接近即可)

18.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开头作用的能力。

本题开头的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来理解即可。

结构上:

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内容上:

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15.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6.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可以看出闻一多的勤奋和专心;从“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可知其硕果累累。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7.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钻研学问的深入,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18.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从“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19.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进一步突出了继母承载着爱的谎言是善良的,是最美的,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20.“赫然”是“鲜明”的意思,生动地写出“白血病”的诊断书对她的打击之大,为下文她心如死灰,拒绝治疗,并在继母的开导和照顾之下,战胜“白血病”做铺垫。

21.动作描写,用“飞奔”“扑进”和“搂住”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地写出她得知继母善意谎言之后而流露出的激动心情和感激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22.结构上,照应文题;内容上,点明主题,深化中心,即谎言因承载着爱而变得美丽动人,没有血缘的亲人因缘分而变得血脉相连。

【解析】

19.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