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5706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docx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合集

发心教心社心(共101个知识点)

分值:

发心教心社心共占30分。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

答: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

2.心理的种系发展

答:

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3.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答:

①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心理发展的内因外因问题。

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③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纵向研究、横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

答:

纵向研究是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者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即进行“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08年名8)

聚合交叉研究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其发展观

答: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他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部分。

个体必须通过“自我”和现实世界进行交流。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6.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09年选12)

答:

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是以“性”为划分依据的。

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2-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青春期(13、14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当时性心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7.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

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01年选5)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03年选15)

第三阶段,学前期,从4岁到7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7岁到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02年选10)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艾里克森的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8.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答:

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

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

华生认为行为上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

华生承认人的生理结构来自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

(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认为个体在幼儿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或环境决定论。

华生提出了学习理论。

(三)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华生应用了条件反射法研究了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

9.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答:

斯金纳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的实验程序。

斯金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二)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斯金纳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

 

10.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答: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06年选6)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败或他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就会增强或削弱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03年名6,04年选14)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二)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班杜拉非常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去行动。

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11.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的思想(08年论2)

答: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

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地带,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

(02年选9,04年名1,09年名7)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12.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

答:

(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

(二).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其智力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三).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四).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皮亚杰提出了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以及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13.结构(图式)

答:

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在皮亚杰理论中结构是指认识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作出反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点。

 

14.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09年论2)

答: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05年选12)

2前运算阶段(2到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感知有局限性。

(06年选12)

3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是思维活动缺乏抽象性,智力发展上的最大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

(03年选14)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到15、16岁),儿童能够提出和验证假设,思维具有抽象性。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就基本达到了成熟。

15.守恒(02年名6)

答:

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守恒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

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才出现,它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

16.延迟模仿

答:

所谓延迟模仿,是指儿童观看了他人的某一动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仍能将此动作再现出来的能力。

17.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性(05年论2)

答:

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和外界很好的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这种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

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证明了幼儿的思维自我中心性。

18.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02年简3)

答: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同化是指主体将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03年名5,07年名6)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19.元认知。

答: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认知主体以认知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基本成分。

20.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答:

储存空间指的是,用于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间指的是,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的空间。

 

21.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答: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的发展。

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组织系统。

要有机地结合不同的研究手段。

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要结合进行认知因素或非认知因素的研究。

(三)强调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22.婴儿的年龄阶段

答:

从0-3岁为婴儿期。

婴儿期包括了两个重要的子阶段: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1个月)和乳儿期(从1个月到1周岁)。

23.乳儿期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

答:

从1个月到1周岁这段时期为乳儿期。

在乳儿期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均已出现。

24.婴儿动作的发展的特点

答:

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上述两方面动作的发展均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

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第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第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25.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04年选3,06年名6)

答:

格赛尔提出了“成熟势力说”。

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格赛尔由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6.视崖实验(05年选13,10年选14)

答: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说明了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27.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

答:

目前有四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

(一)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⑴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⑵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⑶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03年选5)

(三)模仿说。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

班杜拉认为,婴儿言语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获得的。

(四)认知说。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28.婴儿的依恋(06年论2):

答:

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01年名1)

婴儿依恋的表现:

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拥抱等都指向母亲;

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的安慰;

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

平时当饥饿、寒冷时,首先寻找母亲。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婴儿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安全性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07年选12,08年选11)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29.幼儿期的年龄阶段特征

答:

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也叫学前期。

幼儿期的年龄阶段特征有

(一)游戏是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二)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三)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0.游戏理论

答:

(一)传统的游戏理论

(1)复演说。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

(2)精力过剩说。

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3)机能快乐说。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到身心的愉快。

(4)生活准备说。

儿童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5)成熟说。

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二)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认知动力理论。

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

(3)学习理论。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1.游戏的特点

答:

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第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

第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

32.元记忆(02年名5)

答:

元记忆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在元记忆知识方面又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33.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04年简2,10年论2)

答: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信息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

二.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

三.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4.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

答:

“三座山”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思维自我中心性。

“液体守恒”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没有达到守恒。

(04年选4,05年论2)

35.性别的认同:

(05年名6)

答: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

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

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

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

36.道德认知

答: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37.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09年选13)

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3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03年简6,04年选5,08年选12)

答: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

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阶段2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对于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阶段4维持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守法律;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39.亲社会行为

答: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等等,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有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

40.攻击性行为(07年论2):

答: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有: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

41.攻击性行为的理论(07年论2)

答:

(1)精神分析理论。

人的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的根源。

(2)生态学理论。

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本能,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3)社会学习理论。

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4)认知理论。

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

第六章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42.学习障碍

答:

进入学校后,有一部分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方面的学习中会存在较严重的困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具有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等特征。

43.学习障碍的表现

答:

一.在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

二.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三.其他方面的相关表现。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较迟缓等。

44.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5.思维品质

答: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46.社会认知

答:

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关于个人的认知;二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三是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47.观点采择:

(04年名8,10年名6)

答:

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

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应用阶段。

赛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区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社会信息角色采择;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相互式角色采择;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48.麦克斯白的三阶段论。

答:

麦克斯白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

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

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

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七章少年期心理的发展

49.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答:

(一)反抗性与依赖性。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

(三)勇敢与怯懦。

(四)高傲与自卑。

(五)否定童年而又眷恋童年。

50.少年期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答:

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和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51.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

少年期在思维发展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个特点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52.少年期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答:

(一)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二)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三)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53.少年期思维的自我中心:

(05年论2,07年选13)

答:

少年们思维中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

(1)假想的观众

(2)独特的自我。

54.少年期个性特点

答:

(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55.少年期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答:

(一)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

少年们最好的朋友一般是1-2人。

(二)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

少年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

(三)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少年开始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

(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与父母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少年不盲目接受任何一名教师。

第八章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56.青年的自治需求

答:

青年的自治需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

自治需求的表现:

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和学业;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影响青年初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

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成熟水平。

第九章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57.心理的延缓偿付期(06年选13)

答:

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个体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成年初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58.成年初期的思维特点

答:

(一)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人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二)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第十章成年中期心理的发展

59.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答:

社会历史因素;职业因素;身体健康水平

第十一章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

60.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答:

(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四)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

 

教育心理学(只考选择和名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