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918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docx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

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

2、狭义的地球表层

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

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

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

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

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二、自然环境的组成

(l)对流圈。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为8—9公里。

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

(2)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

其中海洋面积最为宽广,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3.8公里。

水圈总体积约13.7亿立方公里(其中陆地水仅占2.8%)。

(3)沉积岩石圈。

亦称成层岩石圈,地壳(及岩石圈)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

(4)生物圈。

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4)人类聚居的场所。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1、分层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特性规定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层性。

2、交织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

3、集中性

海陆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

4、综合性:

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其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

5、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部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6、多级性

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

一、整体性的概念

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

1、概念:

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移动功能的整体。

3、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它是指系统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②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对任一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它的成分、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

③层次性原则

系统论把整个客观世界看作一个结构有序的、多层次等级结构的统一体,认为客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正是通过层次性表现出来的。

④功能结构性原则

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和时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根据,是一个系统区别于另一系统的根本标志。

⑤动态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之中。

3、耗散结构:

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一、大气循环

大气循环是以大气环流的形式进行的,它包括了行星风系(环流)、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

其中行星风系支配着全球性的大气循环,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也就作为地貌形成的外力条件之一。

二、水分循环

水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循环有两种主要的方式:

一是通过水本身的相变,即从液态或固态转换成气态,随着空气的运动输送到远方,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由气态转换成液态或固态返回地表;一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或势能

三、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构成。

第一是风化过程: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各种破环营力的作用下,其内部性质发生机械的和化学的改造和变化。

第二是输运过程:

风化作用的产物,在太阳能和重力能提供动力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输运到远离产生这些物质的地方,实现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

第三是沉积过程:

被输运并聚集在海洋底部和陆地下陷部位的松散沉积物,在改变深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下逐渐密实,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成分,并通过岩化作用形成岩石。

最后为构造过程:

由于地球内能的作用,产生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褶曲、火山、地震等现象,同时也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四、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物循环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意义:

一是生物作为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它成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基本通道;二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互相转化,这是生物循环的最本质的体现。

(1)生物有机体可以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

(2)生物循环引起化学元素的迁移,使得这些元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重新分配。

(3)生物循环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保持大气圈中气体的相对平衡。

(4)生物循环影响并改造水圈中的化学成分。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很大程度上受生物循环的制约。

(5)生物循环还把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风化壳、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在地表积聚,有机体本身则是土壤中有机成分的来源,从而使土层产生肥力,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6)生物循环参与了某些岩石和矿物的形成。

(一)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

(1)地球的发展和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地壳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3)与大地构造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地槽向地台的演化,大陆的面积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地出现,但发展的总方向是海洋面积不断缩小,而大陆面积日益增长。

(4)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也都具有方向性。

(三)水圈发展的方向性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以结晶水的形式贮存于地球内部。

后来地内温度逐渐升高,结晶水转化为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方式逸出地表。

但由于当时逸出地表的水汽不多,而地表温度又很高,所以这些水汽不能以液体形式降至地面,地表没有形成任何水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水汽增多而地表温度降低。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

(一)周期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二)旋回性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三)阶段性节律

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一、概念

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是: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二是海路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而是或呈南东-北西向,或呈南西-北东向,甚至南北向,称为非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性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质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表的构造区域性。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1、纬度地带性规律

(1)含义:

指自然地理各组成成分及其景观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并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2)基本因素:

是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四、自然地带学说

1、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

2、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

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纯经验阶段,以野外考察和探索为特点;半理论阶段;纯理论阶段。

四、陆地赶湿度分带性

(1)含义:

是指景观各组成成分和景观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3水平地带性

(1)含义:

是指陆地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和它们的复合地带性规律。

事实上,水平地带性的这三种表现形式既是纬度地带性的又是干湿度地带性的,只不过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A、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分布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

B、干湿度分布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地带性”分异。

C、当海陆分布线与纬线斜交,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的分布也常与纬线、经线斜交。

(二)省性分异

1、概念:

指在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非地带性分异。

(三)带段性分异

1、概念:

是指非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地带性分异。

第四节垂直地带性分异

垂直带的划分标志:

植被和土壤。

二、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三、垂直带谱的特征

(一)带谱的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度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带谱之分

(二)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偏低的带

(三)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四)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1、带幅窄,递变急剧

2、带间联系密切

3、水热对比特殊

4、节律变化同步

5、微域差异显著

(五)同一山系中的不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破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别。

第五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大陆地域分异的水平结构

1、含义:

是指在全大陆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地域分异的排列组合型式。

①水平地带谱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即在相似的纬度上分布着相似的自然地带。

②横贯大陆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如长寒地带、冻原地带、森林冻原地带、泰加林地带、赤道雨林地带都是横贯整个大陆的。

并且大致呈东西延伸,按南北方向更替,所以这些地带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③在中纬度地区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东西两岸海洋性地带表现比较明显,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向极地逐渐过渡到冻原地带。

④大陆内部分布着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长寒地带。

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⑤在大陆西岸寒暖流分歧之处,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向低纬过渡到亚热带荒漠。

⑥在中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自然地带的干湿度分异比较明显。

3、大陆地域水平分异的主要原因

大陆地域水平分异与辐射干燥指数的关系很密切。

第一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区划的概念

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和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3、自然区划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高级的地里壳到最低级的景观一系列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4、自然区划的根据:

是自然综合体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主要根据是区域的联系性。

5、自然区划单位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即:

具有统一的发生性联系、具有完整毗邻的空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三、区划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区域共扼性原则

4、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四、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4、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5.主导标志法

6、类型制图法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它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纬度地带性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5个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

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

②不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

③空间的分布:

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④更替规律:

地带性单位由赤道到极地的分布与太阳能在地表的分布有直接关系,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

更替规律是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呈对称分布形式;

⑤界线:

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

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按地域分异的非地带性特征来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

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分异)。

非地带性单位有以下5个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

②空间分布:

非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相互对立,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而是“切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③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

非地带性因素的完整性取决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但它在地带性方面不一定具有统一性,

④更替规律:

地带性单位内部由极地到赤道的更替规律:

非地带性单位在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而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

⑤界线:

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由于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不象地带性单位界线那样模糊不清,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序列是这样构成的:

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第四节景观

一、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1)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限相吻合。

(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显著。

(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大的稳定

第一节土地的现代概念

一、土地概念与含义

土地概念可以表述为: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土地概念都包含着下列基本内容:

(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其综合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性质和特点。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的地段。

各具体的地段有大小之别,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

(3)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4)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除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因此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利用和改造。

第二节土地分级

一、土地分级的概念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1、相

(1)相的定义:

相是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在其整个空间内应当具有相同的岩性、一致的地形,并获得相同数量的热和水分

(2)相的本质:

①相是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位,是土地分级的下限;②相是不能再分的自然综合体;③相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

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个地貌面内,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同一种小气候、土壤变种和植物群丛,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三、土地分级单位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第三节基本的土地单位

一、地块

(一)地块的定义与性质

1、定义:

地块位于一个地形单元范围内,表征一致的处境条件、一致的基质、一致的小气候和水文状况,地块由一种生物群落占据,并在其范围内形成一种土壤。

2、性质和特征:

(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个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3)地块是自然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其范围内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也相同。

(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稳定性最小。

(二)地块的鉴别

1、地貌面的最小基本单位

2、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3、水文和气候的最小单位

(三)地块的内部结构和界线性质

1、地块的形态要素:

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

2、地块形态要素结构:

均匀分布、镶嵌分布和斑点状分布

3、地块的界限性质:

明显边界、锯齿状边界、断片边界和补缀边界

二、地段

(一)地段的定义与性质

1、定义:

内部具有不同地块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土地范围就是地段。

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其范围内物质迁移特点具有一致性。

2、性质和特征

(1)是某些地块按地域分异规律组合成自然地域综合体。

(2)尽管地段内部各个部分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其整体综合自然特征仍相对一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3)内部自然特征的一致性表现在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彼此相互联系。

(4)在地段的组成成分中,初级地貌形态是分异的主导因素。

(5)地段的界限比较明显,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主要取决于初级地貌形态的特性及其复杂性。

(二)地段的界线与鉴别

首先,初级地貌形态是地段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划分地段除考虑地貌形态外还要考虑基质及其差异所导致的排水条件、湿润状况、土壤和植被变化等。

其次,当地貌形态在划分地大部明显的情况下以地段分异的其他因素作为标志。

三、地方

1、定义:

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相当于特别复杂的初级地貌形态单元组合,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2、性质与特征

(1)又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与综合体,在土地分级中是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

(2)其内部具有复区特点。

(3)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过程部具有共同的方向。

(4)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并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第四节土地分类

一、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三)地方的分类

地方的分类应根据限区在一定区域内的结合情况,即复区分布或彼此叠加的规律,从中找出其共同性作为分类标准。

第五节土地结构

一、土地结构的概念

所谓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土地结构包括各种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有哪些种类的土地类型及其组合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

二、土地的组合形式

(1)递变型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2)重复型组合:

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

第六节土地评价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平均土地的收成潜力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一)依据

1、土地适宜性

2、土地限制性

3、土地经济效益

4、土地生态效益

(二)、原则

(1)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4)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3、评价方法

(1)定性方法:

以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为依据,同时考虑其社会经济因素,凭借经验和知识做出土地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及限制性因素等方面的评价。

(2)定量方法:

有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等。

三、土地等级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79)在编制我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时制定了一个土地分等的暂行草案,该草案先将我国土地分成11类区(暂行草案中称自然地区),各类区的水热条件和熟制上有质的差别,各类区的排列顺序大体上体现了各类区潜力依次降低的顺序。

每个类区之下又分为八等地。

一等地(Ⅰ):

土地质量好,基本上没有限制,适宜性广,宜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利用。

二等地(Ⅱ):

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广,由于某些不利因素的限制,农业利用受到一些影响,但对林、牧业利用影响不大。

三等地(Ⅲ):

土地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但受到土壤、排水状况或盐渍化等的影响,农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

四等地(Ⅳ):

土地质量较差,适宜性受到较大限制,受地形、土壤侵蚀、土层厚度、盐渍化、水源、灌溉条件等的较大限制,勉强可利用于种植业,一般适宜于林、牧业。

五等地(V):

土地质量差,适宜性较窄,坡度较陡,侵蚀强烈,土层薄或有

强度沼泽化、盐渍化六等地(Ⅵ):

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适种树种少,发展牧业受到较大限制。

七等地(Ⅶ):

基岩暴露较多的山地或为有稀疏牧草的戈壁、沙漠,仅能勉强供牧业利用。

八等地(Ⅷ):

不适宜农、林、牧业利用的戈壁、沙漠、冻原、冰川等。

,改良困难,已不宜种植业,对林业或牧业有一定限制。

第五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二、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1、人类的三大种族

人类的种族,即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人类的起源是统一的,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是人类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然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

第二节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改变地表状态

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表状态,并造成系列的人为景观。

二、改变物质循环

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水的控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其主要的措施,一是用储水排灌的方法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二是采取大型调水工程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大的水文网的水平衡。

三、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