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3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1.拔罐法……………………………………………………2

2.耳穴压豆………………………………………………5

3.穴位敷贴……………………………………………………7

4.中药灌肠……………………………………………9

5.中药外敷……………………………………………12

6.艾灸………………………………………………………14

7.雾化吸入…………………………………………………17

8.针灸疗法…………………………………………………19

9.熏洗………………………………………………………23

10.推拿………………………………………………………25

11.刮痧……………………………………………………28

12.换药……………………………………………………30

 

1.拔罐法

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

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与过敏史

2.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5.年龄、体质与心理状况

(二)目的

1.缓解急慢性疼痛

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

(三)适应症

1.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

2.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

(四)禁忌症

1.高热抽搐与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与大血管处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五)告知

1.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2.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六)物品准备

1.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

玻璃管、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

2.治疗单、手消毒剂

(七)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

4.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与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5.常规留罐10-15min后起罐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

7.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

8.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4.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

5.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

6.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

7.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

 

2.耳穴压豆

概述:

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与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的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三)适应症

1.胆石症、胆囊炎、胃痛、腹痛

2.冠心病、高血压病、失眠、眩晕、水肿、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

(四)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与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

(五)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菜籽、王不留行籽、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菜籽、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5.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在埋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穴位敷贴

概述:

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

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与既往史

2.患者体质

3.实施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目的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

(三)适应症

1.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2.咳嗽、哮喘、痹症

(四)禁忌症

1.孕妇腹部

2.对药物过敏者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与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

(五)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

(六)物品准备

碘酒、酒精、敷贴用药、纱布袋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贴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敷贴部位

4.敷贴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

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

4.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

5.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贴敷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4.中药灌肠

概述:

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评估

1.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2.病人大便的性状与肛周皮肤情况

3.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二)目的

解除或缓解各种肠道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肠道内毒素血症

(三)适应症

急慢性肠炎、便秘、肝性脑病、肝硬化腹水等

(四)禁忌症

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的病人;腹痛、胃肠道出血与严重心脏疾患不宜灌肠。

(五)告知

1.灌肠后有便意,应尽量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避免立即排出

2.可使原有腹痛等症状加重,应嘱患者尽量忍耐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水温计、注洗器、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钳、止血夹、一次性中单、卫生纸、垫枕、便盆、中药液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

3.摆好体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5-20cm,松开止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再注入温开水5ml-10ml,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中

5.擦净肛门并在肛门处轻轻按揉

6.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中药外敷

概述:

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与既往史

2.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心理状况

(二)目的

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的功能

(三)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症

(四)禁忌症

1.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

2.皮肤溃疡、水肿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

(五)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治疗处皮肤瘙痒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漏敷药部位

3.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4.药末经清水、或醋、蜂蜜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5.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4.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6.艾灸

概述:

是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趋势散寒的目的。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

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与既往史

2.患者体质

3.实施艾灸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目的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

(三)适应症

1.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2.咳嗽、哮喘、痹症

(四)禁忌症

1.孕妇腹部

2.对药物过敏者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与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

(五)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

(六)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镊子、凡士林、小口瓶、以与根据医嘱患者所需要的中药药丸、必要时备屏风和浴巾。

(七)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施灸部位

4.施灸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与注意事项

1.凡用药丸施灸,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在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公分处施灸,与时除掉艾灰,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避免灼伤。

3.施灸当天避免贪凉

4.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

5.施灸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施灸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7.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吸入法主要是通过超声波能将药液变成微小的药物颗粒,悬浮于空气当中,随患者的呼吸达到呼吸道,达到治疗的目的。

【评估】

1、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2、患者的意识状态、对治疗计划的了解,心理状态与合作程度

3、呼吸道是否感染、通畅,有无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黏膜水肿、痰液等;患者面部与口腔黏膜有无感染、溃疡等。

【准备】

护士:

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物品:

冷蒸馏水、安尔碘、棉签、一次性敷贴、污物缸、锐器盒,注射器、治疗车上层:

治疗盘:

(内盛治疗巾、螺纹管和一次口含嘴)、超声雾化、吸入器、快速手消、治疗车下层0.05%的含氯消毒液、污物桶。

环境:

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体位: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

【方法】

接到医嘱,处置医嘱→携用物(护理记录单、手消、治疗盘、手电筒)对病人进行评估→核对床位号-评估解释→手消

治疗室

洗手、戴口罩→检查雾化吸入器各部件是否完好(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取下储药罐水槽内加入冷的蒸馏水至水位线→倒蒸馏水于雾化罐内(检查透声膜是否完好)→核对药液、检查药液外包装→检查液体名称、浓度、有效期、有无沉浊、变色、瓶颈有无松动→开瓶塞→消毒瓶口→检查注射器→抽吸药液于雾化罐内→再次消毒瓶口→取封口贴贴于瓶口→写上开瓶时间、签名→安装雾化罐→再次核对安瓿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置雾化吸入器于床旁→连接电源,打开开关→安置合适体位→铺治疗巾与患者颌下→连接螺纹管道与一次性口含嘴→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调节时间(15~20分钟),调节雾量→将口含嘴放入患者口中(也可用面罩),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交代注意事项整理床单元→手消→记录

结束雾化

取下口含嘴→擦干患者面部→分离螺纹管与一次性口含嘴,口含嘴丢于污物桶内→关闭电源→将螺纹管浸泡于0.05%含氯消毒液中→取下治疗巾→整理床单元→解释

手消→记录携用物回治疗室

 

    8.针灸

儿科常见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亦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兹综述如下:

    1遗尿付氏[1]等头针组取穴顶中线(百会→前顶),体针组取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三阴交穴,都使用G6805治疗仪,以2次/s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强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宜,每次治疗15min,结果显示2组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头针组优于体针组。

梅氏[2]取头针结合艾炷灸治疗25例,总有效率96%,认为针刺顶中线,能促进大脑排尿中枢对膀胱排尿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李氏[3],用“O”或“OO”羊肠线在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中极处埋线,亦取得满意疗效。

张氏[4]用王不留行子贴压耳穴压痛点与脾、肾、膀胱、生殖器、内分泌穴位,每天揉按2次,治疗56例患儿,全部治愈。

    2中枢性瘫痪田氏[5]采用芒针透刺督脉穴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100例,用芒针从腰俞穴处沿棘突后缘向大椎穴处透刺,以捻转补泻法后立即出针;用毫针刺四神聪,继则风府透哑门,取强刺激不留针,用加兰他敏注射液1mg分别注入风池穴各0.5mg,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650mg分别注入患肢曲池、合谷、足三里、悬钟等穴位,2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

施氏[6]采用脑活素(0.5~2mL),轮流穴位注射哑门、风池、大椎,结合随证取穴,取得良好效果,随访14例患儿,检查血清过氧化脂质,结果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有显著意义。

王氏[7]采用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40例,总有效率92.5%。

    3腹泻李氏[8]针刺患儿双手食指到小指掌侧所有指关节屈曲处指纹中点,唯食指第2关节横纹处刺3点,呈三角形,用0.5寸30号毫针轻轻点刺,速度要快,以不出血为度,流出透明黄白色液体,针刺足三里穴,快速强刺激,不留针,脾虚者辅以捏脊。

王氏[9]用刺长强穴治疗76例全愈,温和灸长强穴,疗效也好。

徐氏[10]以脾俞、中脘、足三里为主穴,随证配穴,佐以捏脊,取得满意疗效。

    4咳喘刘氏[11]治疗79例耳穴贴压咽喉、气管、肺、大肠、脾、肾、内分泌后,止咳平喘,总有效率为96.2%。

吴氏[12]用核酪穴位注射肺俞、定喘、孔最、足三里、肾俞,在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发现PHA皮试反应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提示本疗法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孟氏[13]针刺鱼际,得气后行高频率颤针手法30s,治疗132例,总有效率为96.2%。

亦有针刺四缝穴,缓解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的咳喘症状,取得较好疗效。

钱氏[14]应用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有良好效果。

    5疳积杜氏[15]认为,针刺四缝穴粘液的出现与否,与小儿体重的关系不明显,而与患病后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黄氏[16]用挑脂法取穴疳积点(在手第2、3、4指第一指节腹面的正中部位),用针挑破表皮至皮下,将挑破后冒出的脂肪小团刮去,然后包扎固定,防止感染,治疗52例,全愈。

    6抽动-秽语综合征田氏[17]体针取穴膻中、章门、中脘、肝俞、大陵、阳陵泉,耳穴贴压肝、脾、心、肾上腺、丘脑与相应部位治疗,疗效优于神经阻滞剂氟派啶醇,且远期疗效稳定。

韦氏[19]以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风池为主穴,以朱琏的抑制法Ⅱ型手法进行治疗,腰腹部和上背部穴位配合温和灸和拔罐法,共治150例,有效率93.4%。

    7惊厥石氏[19]治53例,取穴百会、水沟、内关、合谷,进针快,刺激强,得气惊止起针,结果针刺即刻抽搐停止者3例,5~10min抽搐停止者19例,10min以上停止者31例。

钱氏[20]观察小儿惊厥129例,随机分成单纯针刺组、针刺加西药组,单纯西药组3组,结果显示:

止惊有效后,在3min中内复发率以单纯针刺组为高,认为针刺止惊后结合对症处理疗效好。

    8厌食刘氏[21]针灸足三里、推拿夹脊、口服硫酸锌片,疗效优于启脾丸组。

温和灸身柱、中脘穴或捏脊后,针刺四缝穴亦有较好疗效。

    9智力低下田氏[22]针刺与耳穴贴压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100例取得较好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

有人以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胎盘组织液作穴位注射也获一定疗效。

    10其他尚有治疗糖尿病、斜颈、新生儿窒息、神经性尿频、鼻窦炎、夜喘等病例。

 

9.熏洗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与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与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

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

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

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0.推拿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与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

4.1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与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与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与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

本法适用于头面与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按法:

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与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与四肢。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与四肢等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弹法:

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