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786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

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二、(新课标卷II)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含山店梦觉作》注释

①含山:

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

含山,又名横山。

《清一统志》说:

“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

”《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

”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

②袂:

衣袖。

③觉:

睡醒。

[1]

《含山店梦觉作》鉴赏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

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

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

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

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

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

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1]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风格清新明朗。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与其并称“温韦”。

有《浣花集》。

《宿渔家》,是宋代诗人郭震在借宿渔家时写下的一首描绘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的诗。

在诗中作者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注释译文

注释

生涯:

生活。

海涯:

海边。

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宿渔家》鉴赏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

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

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

“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

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

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

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简介

郭震(656年~713年),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

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

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

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

时玄宗于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不久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途中。

著有兵书《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

《全唐诗》录其诗23首,编为一卷;《全唐文》收录期奏疏五篇。

三、(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注】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21.答案:

猿声解析:

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

?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23.答案:

择友解析:

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24答案:

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

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注释:

⑴柳中庸:

名淡,作者诗友,柳宗元的族人。

⑵萧萧:

形容雨声。

繁:

形容细而密。

⑶那堪:

怎能忍受。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赏析:

本诗写的是诗人“逢雨”经历,场景具体。

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

“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

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他自己,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在这里诗人没有着意写如何思念柳中庸,而是将视觉意象“日落”“昏山”和听觉意象“萧萧暮雨”“凄凄猿声”并置,就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把羁旅逢雨怀友的主题抒发得既情真意切又哀婉凄伤。

徐照《三峡吟》赏析: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用到《楚辞•招魂》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

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忧愁因而觉知此声凄愁。

徐照的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义。

四、(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4分)

【答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注释】:

张潮(1650—1707后)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约1490—1565)的香奁曲风,如〔南中吕驻云飞〕“效沈青门唾窗绒十首”、〔南仙吕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类,是其小令的主体风格,但在套数中竟出现隐括《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战场文》四套悲愤慷慨的曲风,想必是受到时局剧变的激发。

在张潮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较为可观,其“赠莺”云:

“爱煞小幽禽,着黄衣,恰似金。

……喜愔愔,天生不妒,到处结同心。

”似在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赠蝶”云:

“双飞惹得我痴心艳。

美修髯,便教梦化,栩栩又何嫌。

”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

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

花口:

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商调·黄莺儿》翻译】:

花落,花意难堪,落向泥中,可我的本意确是衔于花枝啊,修补着房梁上斑驳的花朵。

卷珠帘半开半掩,乌衣半掺,最难以释怀的是王谢家族的没落啊,轻语呢喃,百般诉说,却只有老僧懂的。

【《商调·黄莺儿》赏析】: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五、(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阮郎归 西湖春暮》译文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

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

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阮郎归 西湖春暮》注释

①不多时:

过了不多久。

②番腾,即“翻腾”。

此处指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③苏堤:

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

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

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④花褪雨:

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⑤絮沾泥:

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

⑥凌波句:

凌波指水仙。

这里指女子步履。

⑦寸:

寸步。

《阮郎归 西湖春暮》赏析: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

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

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

词作抒写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蕙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天与娉婷,何有于“翻腾妆束”,适成其为“闹”而已。

“闹”字值得玩味,“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身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六、(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

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4.①答案:

C

解析:

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

BE

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

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奉陪郑驸马韦曲》解析】

按照课上所讲述的分析过程,首先要重视分析诗歌手法,然后来得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此诗前四句诗人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无赖”“恼杀人”等都是反话,以此来描述春景之盛。

后四句诗人运用典故表达的欲归隐之意,以此来表达诗人献赋不遇,有感而发。

注释

韦曲花无赖①,家家恼杀人。

绿樽须尽日②,白发好禁春③。

石角钩衣破④,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⑤,头戴小乌巾⑥。

(首章,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上四,惜花之情反言以志胜。

下四,寻幽之意托言以寄慨。

时盖献赋不遇,有感而发欤?

【赵汸注】起用俗语,豪纵跌宕。

《杜臆》:

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

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杀人,正见其爱杀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

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①《汉·高帝纪》:

“始大人常以臣亡赖。

”注:

“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②沈约诗:

“忧来命绿樽。

”扬雄《河东赋》:

“尽日盛酒。

③赵注谓白发禁春,老不流荡也。

然禁春须用樽酒,意中实不能禁矣。

朱注云:

禁,是禁当之禁。

④《仇池记》:

石角外向。

⑤占,据也。

齐顾则心诗:

“萧萧丛竹映”。

⑥《南史》: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陆时雍日:

起处数语,意经几折,花本可爱,而反若恼人者,以少年之意气犹存,而老去之筹怀莫展,不觉对酒伤情耳。

按此诗所云,若以二语括之,即“剑南春色浑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再以一语该之,即是“胜绝警身老”。

大旨只在“白发禁春”四字。

《奉陪郑驸马韦曲》翻译:

韦曲这里的花开的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

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

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七、(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双调·蟾宫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