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937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docx

论文初稿及其修改意见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所需芯片软件2

㈠STC89C522

㈡MAX2323

㈢放大器ULN20033

㈣传感器AM23014

㈤继电器4

㈥LCD16025

二.所需硬件7

㈠警报器7

㈡抽湿机7

㈢升温设备8

㈣降温设备8

三.设计要求9

四.图解原理9

㈠核心应用原理图与系统原理9

㈡算法流程图10

五.系统组成10

㈠中心系统10

㈡控制系统11

六.系统程序11

㈠主程序11

㈡无线数码管显示程序14

七.结论总结18

参考文献18

车间温湿度控制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信091班,**

 

摘要:

该系统采用放大器ULN2003驱动继电器和电磁继电器的低电平可控制高电平的原理驱动外围设备,并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单片机最小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

考虑到车间所需检测的温湿度点数较多,为提高数据传送可靠性,采用的是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AM2301来实现温湿度的测量,另外采用到的监控软件为LCD1602。

关键词:

放大器ULN2003;继电器;传感器;单片机最小系统;监控软件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车间人员比较密集,机器长时间工作,车间的温湿度很高,大大减少了机器使用寿命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但是手动控制车间温湿度要耗费过多人力物力,不经济。

所以设计一套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非常必要。

一.所需芯片软件

㈠STC89C52

它具有高速,低功率,在系统/应用可编程(ISP,IAP)不占用户资源等特点,另外有多个复位功能(上电复位、软件复位)

㈡MAX232

1.此芯片的特点是1.只需要单一+5V电源供电

2.片载电荷泵具有升压、电压极性反转能力,能够产生+10V和-10V电压V+、V-

3.功耗低,典型供电电流5mA

4.内部集成2个RS-232C驱动器

5.内部集成两个RS-232C接收器

6、高集成度,片外最低只需4个电容即可工作。

㈢放大器ULN2003

ULN2003是高耐压、大电流复合晶体管阵列,由七个硅NPN复合晶体管组成。

是大电流驱动阵列,多用于单片机、智能仪表、PLC、数字量输出卡等控制电路中。

可直接驱动继电器等负载。

㈣传感器AM2301

AM230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

它应用专用的数字模块采集技术和温湿度传感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

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与一个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

因此该产品具有品质卓越、超快响应、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极高等优点。

㈤继电器

1.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一般由电磁铁,衔铁,弹簧片,触点等组成的,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构成。

电磁继电器还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控制。

2.固态继电器

固态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无触点电子开关。

输入端用微小的控制信号,达到直接驱动大电流负载。

㈥LCD1602

1602采用标准的16脚接口,其中:

第1脚:

VSS为地电源

第2脚:

VDD接5V正电源

第3脚:

V0为液晶显示器对比度调整端,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弱,接地电源时对比度最高,对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鬼影”,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个10K的电位器调整对比度

第4脚:

RS为寄存器选择,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时选择指令寄存器。

第5脚:

RW为读写信号线,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

当RS和RW共同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指令或者显示地址,当RS为低电平RW为高电平时可以读忙信号,当RS为高电平RW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数据。

第6脚:

E端为使能端,当E端由高电平跳变成低电平时,液晶模块执行命令。

第7~14脚:

D0~D7为8位双向数据线。

第15~16脚:

空脚

 

二.所需硬件

㈠警报器

㈡抽湿机

㈢升温设备

㈣降温设备

三.设计要求

1.将车间内温度控制在27~29度(可根据不同时节计入适度温度值),湿度不超过60%RH,保证正常工作环境。

2.系统能自动控制车间的温湿度,无需工作人员在场

3.系统能保持24小时工作状态

四.图解原理

㈠核心应用原理图与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

1:

传感器模块接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把所得的数据传送给中心系统中的单片机。

2:

单片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电机驱动与固态继电器,对温度执行模块和湿度执行模块进行控制操作,达到控制车间温度和湿度的目的。

并且在显示模块上显示出来,于是我们便可读取温湿度数据。

 

㈡算法流程图

五.系统组成

㈠中心系统

中心系统主要由芯片STC89C52、复位电路、晶振电路、串口通信电路等组成。

具有2位LED数码管显示功能;八路发光二极管显示各种流水灯;可以完成各种奏乐,报警等发声音类试验;具有复位功能。

㈡控制系统

本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放大器ULN2003、电磁继电器、二极管等器件组成,具有驱动控制外部220V高压电路的作用

六.系统程序

㈠主程序

voidmain()

{

U8i,j;

TMOD=0x20;//定时器T1使用工作方式2

TH1=253;//设置初值

TL1=253;

TR1=1;//开始计时

SCON=0x50;//工作方式1,波特率9600bps,允许接收

ES=1;

EA=1;//打开所以中断

TI=0;

RI=0;

SendData(str);//发送到串口

Delay

(1);//延时100US(12M晶振)

while

(1)

{

str[0]=U8RH_data_H;

str[1]=U8RH_data_L;

str[2]=U8T_data_H;

str[3]=U8T_data_L;

str[4]=U8checkdata;

SendData(str);//发送到串口

//读取模块数据周期不易小于2S

Delay(20000);

}//elihw

}//main*/

/**************************************

ucharh_b1(uchartemp,ucharn)

{

uchardate;

if(n==1)

{

temp=temp&0x0f;

}

else

{

temp=(temp>>4)&0x0f;

}

switch(temp)

{

case0x00:

date=0;break;

case0x01:

date=1;break;

case0x02:

date=2;break;

case0x03:

date=3;break;

case0x04:

date=4;break;

case0x05:

date=5;break;

case0x06:

date=6;break;

case0x07:

date=7;break;

case0x08:

date=8;break;

case0x09:

date=9;break;

case0x0a:

date=10;break;

case0x0b:

date=11;break;

case0x0c:

date=12;break;

case0x0d:

date=13;break;

case0x0e:

date=14;break;

case0x0f:

date=15;break;

}

returndate;

}

******************************************/

voidh_b2(ucharhex)

{

uchardat;

dat=h_b1(hex,1)+h_b1(hex,0)*16;

}

*************************************/

h_b3(ucharh_hex,ucharl_hex)

{

uintshu;

shu=h_hex*256+l_hex;

returnshu;

}

㈡无线数码管显示程序

shuma_display(uintdis_data)

{

ucharbai,shi,ge,i,j;

bai=dis_data/100;

shi=dis_data%100/10;

ge=dis_data%100%10;

 

date1[0][2]=tab[bai];//数据

date1[0][3]=tab[bai]+0;//效验

date1[1][2]=tab[shi]+0x80;

date1[1][3]=tab[shi]+0x80+1;

date1[2][2]=tab[ge];

date1[2][3]=tab[ge]+2;

if(dis_flag==0)

{

date1[3][2]=0x50;

date1[3][3]=0x50+3;

date1[4][2]=0x74;

date1[4][3]=0x74+4;

}

 

else

{

date1[3][2]=0x39;

date1[3][3]=0x39+3;

date1[4][2]=0x00;

date1[4][3]=0x00+4;

}

 

for(i=0;i<5;i++)

{

for(j=0;j<4;j++)

{

uart_send(date1[i][j]);

}

}

 

}

 

voiddelay10ms(void)

{

unsignedchari,j;

for(i=20;i>0;i--)

for(j=248;j>0;j--);

}

SendData(U8*a)

{

outdata[0]=a[0];

outdata[1]=a[1];

outdata[2]=a[2];

outdata[3]=a[3];

outdata[4]=a[4];

count=1;

SBUF=outdata[0];

}

***********************************/

voidDelay1(U16j)

{U8i;

for(;j>0;j--)

{

for(i=0;i<27;i++);

}

}

voidDelay_10us(void)

{

U8i;

i--;

i--;

i--;

i--;

i--;

i--;

}

voidCOM(void)

{

U8i;

for(i=0;i<8;i++)

{

U8FLAG=2;

while((!

DQ)&&U8FLAG++);

Delay_10us();

Delay_10us();

Delay_10us();

U8temp=0;

if(DQ)U8temp=1;

U8FLAG=2;

while((DQ)&&U8FLAG++);

if(U8FLAG==1)break;

U8comdata<<=1;

U8comdata|=U8temp;//0

}//rof

}

七.结论总结

1.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系统工作比较稳定,误差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正常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们服务.

2.出现微小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周围环境温湿度不稳定.有偶然的热风,冷风,潮湿空气的流动造成测量微小偏差.

(2).系统本身的精确度不是很高.比如传感器的不灵敏.

(3).人为的误差.我们在操作时出现读数,操作不科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数字电子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王选:

Protel99SE职业技能培训【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10

【3】宋雪臣: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4】方少卿:

C语言程序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

1.文章内容文字偏少,图比较大,需要修改,适当的增加点文字内容,图形缩小,重新排版。

2.目录有问题,有些章节的名称需要修改,目录要重新生成。

3.文章中的图要有图注,比如第一章出现的第一个图要在图下面注明图1.1,还要给图起个名字,其他的同理。

4.程序可以放到最后面附录里,不用单独占一章。

5.第三章内容太少,建议二三合并为一章。

6.内容字体不对,格式不对,行间距等,还有参考文献类型的标注,用[M]表示书籍。

7.本论文的章节可以如下编排:

仅供参考!

第一章概述(阐明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设计车间温湿度控制系统?

意义何在等?

第二章系统硬件设计(介绍总体设计思路,框图,原理图,各种芯片等)

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介绍程序设计的流程图,思想,方法,或者关键的程序段)

第四章实验数据处理(研制的系统,做实验获得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等)

第五张结论(本章对你研制的系统做出总结,客观评价,包括改进与提高措施等,如果这章的内容很少,也可以和第四章节合并)

致谢

参考文献(如果有附录的话,就再加一个附录,没有的话,可以吧程序放到软件设计那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