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9430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docx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

国产选秀类综艺的“男子气概”符号学分析

  摘要以《创造营2019》《偶像练习生》等国产选秀类综艺节目塑造的男子形象为切入点,从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学角度对其媒介形象进行解读,参考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深化,探究当下媒介对男性形象塑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关键词选秀类综艺;男子气概;符号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9)12-0125-03

  在“第四媒介”即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下,人们与媒介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便捷,产生了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

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塑造了新的信息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感知。

网络选秀综艺节目的发展促发了新的文化环境。

媒介塑造与呈现出的“男子气概”也在不断的变化,逐渐对我们观念中的“男子气概”发起了挑战。

从传统社会观念来看,男性的社会角色通常体现为阳刚、粗犷、健壮等形象,女性则是被赋予柔弱、可爱等形象。

不难发现,在社会文化审美多元性的发展以及消费主义的推动下,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受到的日韩港台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网络选秀综艺节目呈现的“男子气概”也出现了多元的趋势。

  1媒介性別形象

  性别形象的呈现往往会受到社会经验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国家、种族以及文化中的民众,对性别气质的判定也有不同。

如拿破仑画像中,着白色丝袜和高跟鞋,我国近代男子服饰的长袍,都与现代服饰性别审美观有了较大的冲突。

法国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曾经说过:

“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这同样也适用于男性的判定上。

社会性别不同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是有社会意识塑造出来的,并且有适用于每个个体的特定评价标准、行为准则。

无论是男是女,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对社会形象的判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状态,而是认同出来的一种转化过程,性别特质有着多元的表现方式。

  隋红升在《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中的两个易混淆概念辨析》中,提出“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男性气质是男性气概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变体,是生产主义价值观向消费主义价值观蜕变的产物。

男性气概与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体验联系起来,更多地关注男性的“精神品格”和“灵魂的深度”。

  美国学者基默尔(Gilmore.DavidD.)在《美国男子气概的文化史》(ManhoodinAmerica:

ACulturalHistory)中,强调男子气概是男性气质的内在导向性,是“能够拥抱传统男性美德,比如力量、使命感、做事讲求道德而不在代价、积极进取而又有所节制、可靠、可信赖、责任感,这些品质不是时髦的点缀,而是来自内心深处”。

美国社会学家R.W.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中其提出了“男性气质”的概念,他把社会主流的男性气概分为四种,包括支配性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从属性男性气质和边缘性男性气质。

张敬婕在《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中指出,传媒对男性形象的构建有智慧男、妆效男、痞子男、型男、智男等。

从广告对男性性格表征的建构中,也可以看出多元性别特点的呈现。

《新闻界》2012年1期刊登丁琳的《略论我国电视广告男性形象的柔化现象》,作者总结了广告中男性形象柔化的三种表现:

外形阴柔、性格温柔和社会角色女性化,较多方面总结了各类形象热点。

  如今的选秀类综艺节目给我们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男性形象,比如“温暖治愈”“妖孽般的男人”“家庭妇男”等不同于传统的男性气概的形象,他们更注重皮肤的光洁细腻、五官妆发的精致、衣着的时尚,拥有着“年纪小,单纯无害,好调教,喜撒娇”的特征,还有一系列如犬系、猫系、奶系、盐系、草系等称谓,在媒介塑造的情景渲染下,人物的真实性格被淡化和装饰。

  2符号构建的三层表达形式

  恩格斯·卡西尔(ErnstCassirer)有一个代表性的观点:

“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符号化的思维与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活动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

符号学者皮尔斯的“三分法”——将符号分为肖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

艺人本人,其相貌、体形等身体的自然特征成为一种肖像符号不断被生产和消费。

人以符号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文化。

一切文化皆从各个侧面体现了人的创造本性,展示了人的符号活动的功能。

  2.1肖像符号的表层呈现

  符号的构建方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大众长期对同类型事物做出的抽象化和经验性的处理,说服人们接受的过程。

当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进入受众的视野时,外貌形象出色的男性逐渐成为流量主体,于是这样的形象逐渐成为观众意图模仿的范本。

外貌形象由此成为一种传播的符号,涌现出越来越多相似的符号特征,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外观,是感受的真实符号,为了具有表现性,边沿必须移动和生长。

在符号化地创造与易复制的趋势下,人物形象便成为特定群体的符号标志。

如《偶像练习生》是一档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真人秀节目,在2018年1月19日期每周五在爱奇艺全网播出,拥有“小绵羊”称谓的张艺兴担任全民制作人代表,练习生们以“软糯”“高颜值”“小奶狗”为卖点,积累起大量的粉丝流量。

这种在粉丝效应带来的巨大利益驱使下,流水线式的偶像制造模式越来越成熟。

比如个体成员蔡徐坤、范丞丞、朱正廷等偶像成员的粉丝力量在社交网站上不可估量。

成员们在外形和风格上的大致相似,可以说是一种可复制、可持续的“批量生产”的符号。

这样诞生出来的“男子形象”可以说是精致的、有魅力的,但是想比较起来,大部分人可能会分不清具体的面貌形象区别。

  2.2指示符号的延伸表达  学者苏珊·朗格认为不同的符号表征形式和模式会对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不同的作用,并对人们的符号行为进行了分类,她将表征性符号分为人造表征性符号系统和行为表征性符号系统。

将人造表征性符号系统细分为以绘画、雕塑等人造创造性艺术,行为表征性符号细分为以舞蹈、音乐为代表的行为式创造艺术。

在选秀综艺节目中,服装、妆发、舞美道具等组合形成一套人造表征性符号系统,传递出或清新浪漫、或严肃正义、或阴霾暗黑等情感形式。

  以腾讯自制综艺《创造营2019》为例,节目选取了99位年龄在18~33岁的男生作为节目选手。

为了避免给观众带来这些男生们是娇生惯养、行动力差的“媚化”节目效果,节目采取配备锻炼健身器材,以上下铺的住宿形式,每个选手都需要住在同一个空间,携带的行李需要在5分钟之内整理好放入统一大小的行囊,并在10分钟整理好寝室内务。

节目有意呈现了军事化的训练环境和管理,宣告将锻炼男团成员们阳刚的“男子气概”,消解人们对近几年来男子团体偶像组合行为柔化的刻板印象。

有的成员行李中携带了衣架、辣酱、电饭锅,等这种日常物品,这种低门槛的大众叙事方法,展示了他们真实的“后台生活”。

要求上缴手机时可获得与家人10分钟的通话时间,选手们在通话的这个过程中来看,则展示出了幼龄感,激发观众的共情感。

在选手拍摄的视频中,阳光撒在他们被风吹起来的刘海,露出光洁的额头,加上充满希望的灿烂笑容,性别特点呈现边缘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成员们担任的社会功能角色作为指示符号,作为引导受众情感的载体,个体成员的特点由此延伸成能够模仿的指示性符号。

符号消费属于精神消费,精神层面带来的变动由此影响我们社会环境的方方

  面面。

  2.3象征符号的情感传递

  任何被创造或使用的可以感知到的用来表达理念的人造物和行为都可以成为象征性符号,因此,几乎任何人可以想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作象征性符号。

“媒介形象”作为一种媒介化的心理印象,不僅涉及媒介受众的认知层面,更包含媒介受众的情感价值评价。

  若一名艺人和“烟熏妆”“长刘海”“瓜子脸”这种传统上被认作是女性的行为的刻板印象联系起来,则被人视为“娘炮”“伪娘”,与主流观点刚性的男子气概则呈现出矛盾冲突的关系。

如,在如今流行的“全民减肥”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提倡瘦长、线条美的身体形态,不可以让自己变成肥胖的“中年男孩”或“中年女孩”。

而近年来流行的“秃”以及“中年危机”“油腻”更多的和中年男性联系起来,这样的形象与“男子气概”是不相符合的。

  腾讯视频制作的《创造营2019》中某款面膜作为节目的赞助商,由其中的某些选手,如秦天、何洛洛、任豪担任形象代言人,放大代言人的面部轮廓,展现出洁白无暇的肌肤,传递出一种亲近的、个人性质的亲密关系。

面膜与外貌形象相关,而关注外貌与注重年轻美丽是女生的事,另外消费向来都被归属为一项女性活动,甚至一个喜爱消费的男性,是违背主流男性气概规范的,所以当我们说一个男生“真会打扮”的时候,通常可能会有这个男生有点脂粉味的,质疑其性倾向的弦外之音。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综艺偶像节目中男性尽管有着精致的妆容,但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偶像男子,往往是带有个人形象的反差,比如发达的肌肉、颀长的体形等身体符号,粉丝群体依旧没有消除对男性偶像艺人的男子气概需求。

  3媒介符号构建的偏差影响

  媒介对性别形象的呈现往往无形地影响并建构大众的态度和行为,一些难以接受的观众就不断抨击男艺人的个人形象。

偏差往往会引起矛盾,媒介形象的构建若出现偏差,受新媒体能更加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的影响下,能容易形成新的粉丝文化特征。

如爱奇艺自制综艺《偶像练习生》中蔡徐坤的媒介形象给观众产生了较大的偏差,蔡徐坤的外形和气质塑造了他偏向阴柔的男子形象,但他担任了NBA的形象大使,引发网上热爱篮球的男性观众的嘲讽。

因为篮球作为带有强烈的“男子气概”的运动,而蔡徐坤的运球视频被指出具有很大的错误,担任形象大使使得网友们感到男子气概受到了挑战,大家构建了共同的认同门槛抵制这种行为。

在喜爱蔡徐坤的粉丝眼中,他的行为是积极的、努力的。

但因媒介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差异构建,使得他招致了大量的“黑粉”。

当大众把日常生活的理想形象投射到媒介精心制造的符号形象中去,获得了虚拟的满足,也即“所谓符合之物无非是梦幻者自己的

  梦幻”。

  美国研究学者大卫·阿什德(DavidL.Altheide)认为:

媒介通过其传播活动介入现实环境作用后所形成的已发生改变的环境,即“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说明不可以忽视外界环境的关联互动,除了在媒介中由男子艺人个人呈现出来的形象之外,粉丝互动也是一种生态文化圈。

如“混饭圈”,指的是强烈维护某位艺人的形象,比如“妈妈粉”,把自己的爱豆建立在弱小和无能的状态下,其他人不可在社交媒体上评价公众人物的现象。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文化主义太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人的被限定性。

”媒介构造男子符号现象在经过反复强化之后达到“培养”效果,从而在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上产生转变,这种偏向精致的外貌形象的日益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媒介导向的影响。

  4结束语

  新媒体对男子气概的多元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大众群体对新兴的男性社会形象的传统认知,塑造的“男子气概”媒介符号由原先的一板一眼模式,产生了丰富的表征性流变。

这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社会男子气概的表征性和个性内涵,为大众接受男性形象提供了可参考的对照物,体现了媒介环境学理论的核心观念——媒介作为环境影响和改变着生活在里面的人。

  关注媒介性别符号的建构与影响,应该以宽容的姿态接受个体角色,用媒介符号观点去阐释更多话题,为文化自信释放媒介文化的力量,媒介符号形象才会更加真实、客观和公正,社会整体文化认知才会健康和正确。

  参考文献

  [1]庄宇.广告中的新男性形象[D].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隋红升.男性气概与男性气质:

男性研究中的两个易混概念辨析[J].文艺理论研究,2016,36

(2):

61-69.

  [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王志德.整体与碎片:

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5]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M].高艳萍,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0):

66-173.

  [6]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9.

  [7]江根源.媒介建构现实:

理论溯源、建构模式及相关机制[D].杭州:

浙江大学,2013:

78.

  [8]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

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4.

  [9]GilmoreDavidD.ManhoodintheMaking.ConceptsofMasculinity[M].YaleUniversityPress,1990.

  [10]R.W.康奈尔:

男性气质[M].姚映然,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张敬婕.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2]丁琳.略论我国电视广告男性形象的柔化现象[J].新闻界,2012

(1):

65-68.

  [1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49.

  [14]甄红菊.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

论文来源:

《新媒体研究》2019年12期

转载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