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9919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docx

语文综合测试3含答案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三)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去的邮驿

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

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

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

一般是30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

公元630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

“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

”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

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

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

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

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

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

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古代的驿路早已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1.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B.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C.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D.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负担,清朝佟凤彩曾上书皇帝,谈论到驿夫生活的苦难。

C项,“直接体现”表述错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邮驿传递采用人力或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方式,如唐代诗歌“十里走一马”就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

B.唐代的邮驿一般是三十里一站,主要功用是通信,提供食宿等,而其中役夫的工作主要是传送公文和军情等。

C.敦煌是丝绸之路重要关口,也是邮驿比较繁盛的地方,如唐代,这里的邮驿很多,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D.处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的为迎接神话人物进京而修建的黄花驿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A项,“体现了物力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角上插上羽毛的信件是重要信件,就像今日的加急快件,时间不能耽误,需要驿骑们快马加鞭,迅速送到目的地。

B.敦煌的悬泉置是古代著名的驿站,1987年被发现。

那里存有大量简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传递过程中的公文、书信。

C.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敦煌遗书中的书信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些书信可以作为研究敦煌历史的史料。

D.描写邮驿的文字中有对古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这些描写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B项,“最重要的部分”错误,原文是“大部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

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

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

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

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

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

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

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

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

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

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

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

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

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

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

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寄托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D项,“没有什么文采”有误,本文描写细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添了文采。

5.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人生的内里有时是朴素的,但会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

②人生(生活)不轻言放弃,需要用心用情对待人生(生活)的困境。

③人生不完美(有残缺)、生活有残缺,需要守住内心,需要缝缝补补的精神。

④人生中有难关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需要强大的内心,不懈的奋斗,以从容走好人生每一步。

⑤生活的苦难、繁琐、裂痕,需要乐观来对待,活出精彩。

6.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虚实结合。

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①围绕“小小的针线笸箩”来实写,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感染力。

②在实写的基础上虚写,阐释人生哲理,引人深思,给人教益,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③虚实的巧妙结合,既能表现“小小的针线笸箩”是作者生活的陪伴,作者对它的珍惜之情,又能表现出“小小的针线笸箩”蕴含的生活真谛,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使主旨内蕴更深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

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在1965年。

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

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貂、骆驼、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

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

那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呢?

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

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3种蛋白。

刺突糖蛋白,也就是上文提及的“皇冠”的突起,是冠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

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

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细胞便对病毒毫无戒心。

(摘自张晗胡载《冠状病毒“这一家子”》)

材料二:

我们可能永远也弄不清病毒从何而来,但是病毒却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的演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病毒与生物的军备竞赛也一直是演化的最强推手,病毒还打破了生殖隔离的壁障,让基因得以在不同的生物中流动。

病毒的理想状态是既不引起太严重的症状——不然搞死了宿主自己也完蛋,但也不能大温和——毕竟要生存,抢资源的时候该下的狠手还是得下。

所以在漫长的演化中,病毒最终会与宿主达成某种默契,比如说人类与能引发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就属于此。

但是病毒会变并,有些变异会导致病毒的宿主改变。

病毒与新的宿主没有长期磨合的默契,就会出现“下手没轻没重”的问题,其中有些下手特别重的就会给宿主带来致命疾病。

在长期的演化中,人类和那些从远古祖先开始一路陪伴的病毒已达成完美默契,与从家畜那里来的病毒,比如麻疹、流感等等,磨合得还不完美,但多少有点默契,所以极少引起很严重的疫情。

唯独来自于野生动物的病毒跟我们丝毫没有一丁点磨合,因此引起大瘟疫的疾病几乎全部来自野生动物。

(摘自唐骋《病毒从哪里来》)

材料三:

近期新冠肺炎肆虐,蝙蝠又一次成了人们的话题中心。

大家好奇,许多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都与蝙蝠脱不了干系,但蝙蝠自己却不发病。

今天,神秘的蝙蝠将为我们一一解疑。

问:

外界将你们称作病毒库的说法准确吗?

答:

可以这么说。

我们有1000种不同类型的亲戚,是地球上第二丰富的哺乳动物,目前你们从我们身上分离出的病毒有100多种,其中有些被证实可以直接感染牲畜甚至人类。

比如在你们人类中大规模流行的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病毒、SARS病毒等,当初和我们在一起时并没有显得多恐怖,可能是它们怕我们吧。

问:

有什么秘密或器来降伏它们,让其不敢放肆?

答:

和你们相比,我们主要有高体温和特殊的免疫系统。

作为目前唯一可持续飞行的哺乳动物,我们的体温和鸟类相似,基本上在38-41°C,相当于人类的高烧状态。

同时,高体温也使我们的机体免疫代谢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在需要时快速有效地响应病毒入侵,这都让它们不敢在我们体内造次。

问:

但是你们却基本上不发病。

答:

是的。

当然也有其它因素,比如我们作为群居动物,亲成们聚在同一个空间里生活,为我们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这会促进病毒变异。

当然,我们在冬眠过程中也会降低代谢速率抑制病毒繁殖。

世代演变下来,我们蝙蝠与病毒算是共生关系,各取所需。

互不伤害。

(摘自胡慧祯《蝙蝠采访记》)

7.下列对冠状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冠状病毒1937年首次在家禽体内被分离出来,但直到将近三十年后的1965年才出现在人体内而被发现。

B.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囊膜表面的许多排列规则的刺突糖蛋白突起,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

C.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虽然它们种类繁多,但却不能单独存活,必须依赖宿主才能生存。

D.冠状病毒通过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人体的细胞表面受体,从而在人体寄生并繁衍。

A项,“1965年才出现在人体”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说“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1965年”并不能确定1965年才出现在人体。

B项,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的是整个冠状病毒粒子本身,而不是它表面的刺突糖蛋白突起。

C项,原文说“冠状病毒的宿主种类繁多”,至于冠状病毒是否“种类繁多”,文中并无提及,于文无据。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材料一还使用了作解释、打比方等,使得被说明的对象特征非常鲜明。

B.病毒并不是只会带来疾疫的灾星,它刺激生物进行选择进化,还能让基因在不同生物间流动,在生物的长期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C.2019-2020年流感季,北美地区流感大爆发,报道有2000万人患了流感,1.4万余人死亡,导致这次疾疫的病毒来自野生动物。

D.40°C上下的体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不会降低的机体免疫代谢速率,是蝙蝠虽携带大量可怕病毒却基本不发病的重要原因。

A项,材料二中没有用“列数字”。

C项,“导致这次疾疫的病毒应来自野生动物”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流感病毒来自家畜而非野生动物。

D项,“不会降低”说法错误,材料三说“在冬眠过程中也会降低代谢速率”。

9.三则材料各自侧重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各有怎样的语言表达特点?

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冠状病毒的特征及感染机理(或致病机理)语言上,术语准确,比喻形象。

(或严谨科学,比喻形象)。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人(或生物)与病毒的演化关系;语言上,运用口语,深人浅出。

(或表达口语化,生动活泼)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蝙蝠携带病菌却不发病的原因:

语言上,对话问答,简明扼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

其先,齐田氏苗裔也。

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

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教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

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注]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赵王曰:

“公等奈何言若是!

毋复出口矣!

”贯高等私相与谋弑上。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

贯高事明白,赵王得出。

孝文帝既立,召叔问之曰:

“公知天下长者乎?

”叔顿首曰:

“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也。

坐虏大入云中,免。

上曰:

“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敌士卒战死者教百人。

长者固杀人乎?

”叔叩头曰:

“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

匈奴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敞,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以故死者教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常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以为鲁相。

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

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

“王非若主邪?

何自敢言若主!

”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相曰:

“王自夺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

相毋与偿之。

”于是王乃尽偿之。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

“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

”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此处“张王”即赵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B.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C.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周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D.会陈豨反/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苗裔中的“苗”取植物初生、禾谷结实之意,“苗裔”后就引申为世代较远的子孙。

B.“弑”在我国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诛”和“杀”则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

C.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是为孝;故剃光头发的髡利是一种羞辱。

D.“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头触地面时间短暂,“叩头"是它的俗称。

B项,“杀”就是普通的杀,中性、泛称,有罪无罪都可以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田叔忠心事主,冒死辨冤。

赵王没有参与谋反,但高祖并不清楚,抓了包括赵王在内的众人;田叔自愿随王进京分罪共罚;也有为王做证之意。

B.田叔秉公直言,举不避亲。

他与孟舒曾经共同忠诚于赵王;结下了生死之交;后来经由他的举荐和极力辩污正名,孟舒得以官复原职。

C.田叔以退为进,为民做主。

鲁王搜刮百姓,民怨沸腾;田叔设计,故意惩戒百姓,以周唤醒鲁王的道德良知;最终的确达到了让鲁王还钱的目的。

D.田叔考虑周全,用心良苦。

田叔作为鲁国的国相,在规劝鲁王时煞费苦心,他的儿次行事看似不给鲁王面子,可实际上都是在维护鲁王的形象。

B项,“结下了生死之交”文中无从推断;“举不避亲”,也言之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赵国人把他举荐给赵国国相赵午,赵午把有关他的情况汇报到赵王张敖那里,赵王

让他做了郎中。

(2)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在苑外露天而坐等待鲁王。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

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他喜爱舞剑,在乐巨公门下学习黄老之术。

赵国人把他举荐给赵国丞相赵午,赵午把有关他的情况汇报到赵王张敖那里,赵王让他做了郎中。

做官几年,他切峻正直,廉洁公平,赵王认为他贤能。

正好遇上陈豨反叛,高祖前去讨伐,路过赵国,赵王亲自端着食案进献食物,礼节非常恭顺,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

当时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说:

“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

”赵王说:

“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不要再说了!

”贯高等人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

不巧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

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

“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跟随赵王到了长安。

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搞清楚了,赵王得以释放出狱。

汉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

“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长者吗?

”田叔叩头说:

“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长者。

”当时孟舒因为匈奴大肆入侵云中郡被免职。

文帝说:

“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刚一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

长者本该杀人吗?

”田叔叩头回答说:

“这就是孟舒为长者的原因。

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

匈奴来我们边塞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争先恐后登城拼死作战,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

孟舒哪里是故意驱使他们作战呢!

”皇帝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

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召来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

汉景帝让他做了鲁国的国相。

田叔刚刚到任,一百多位百姓指责鲁王夺取财物的事情。

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打他们板子,斥责他们说:

“鲁王不是你们的国君吗?

怎么敢毁谤国君呢!

”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

田叔说:

“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

国相不能参与偿还的事。

”于是鲁王只好尽数偿还给了百姓。

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

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始终不肯去休息,说:

“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

”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

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斤黄金给他作祭礼。

他的小儿子田仁没有接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

[注]黄屋:

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薰弦:

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