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109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docx

金榜原创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

【金榜原创】2012高考最后十五天必做押题仿真密卷(语文)

世纪金榜语文教研组及特邀安徽名师江瑛等联合编写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

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

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

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

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

群体的利益是公,个人的利益是私,于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就成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责任,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忧国忧民情怀。

孟子说,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又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汉代以后的士大夫始终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为己任”。

北宋范仲淹自颂其志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东林党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天下”的观念,是中国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义、地方主义而始终把国家整体事务作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

在这种思想文化里,不仅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意识始终被置于首位,也凸显了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

  进取有为的精神,不仅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

在民族融合中,国家的政治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

所以,中华民族不仅几千年来文化传承连续不断,而且赖以生存的政治实体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基本保持了稳定统一。

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

“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

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

  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

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

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

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

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

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

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文本,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识,并形成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而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努力传承六经、代代传经释经,后又形成一种道统的意识,历代的儒家学者始终以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维护华夏文化的生命为神圣使命。

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注重历史的传统,很早以来历史的记述不断,而且受到珍视。

历史的记述起着承载民族历史记忆、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儒家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很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在政治实践、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提供、强调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得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从而影响到全体民众的文化心理。

——摘自2011年12月《人民日报》陈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1.本文中,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

(累计不超过20字)(4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所以,自儒家文化问世以来,就受到各个朝代的高度重视,广泛影响到全体民众的文化心理。

B.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均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

C.汉代以后的士大夫始终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为己任”,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

D.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表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

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观念,是中国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义、地方主义而始终把国家整体事务作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

但这种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未必完全适合我国的价值体系。

B.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表现之一。

C.儒家整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文本,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识,并形成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D.本文通过对儒家人文精神的阐述表明,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未动摇,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京师乘风雪乘: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B.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

渐渐消失

C.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

界限,这里指城墙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

同“圆”。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A.B.

虎因喜,计之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曰,此东海也

C.D.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主要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本文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C.结句“雪与人膝齐”,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煞住全篇,收得似尽而不尽,给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

D.本文的重点是抒情,对泰山的详细描绘,无论是描写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还是铺写名胜古迹,抒情始终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8-9题。

(8分)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8.词的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试分析上阕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

9.本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下阕分析之。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6小题)(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登高》)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闻道有先后,                   。

(韩愈《师说》)

(6)                  ,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其二)》)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8)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已亥杂诗》)

三、(23分)

有时岁月徒有虚名

付秀莹

多年以后,我常常想起这个场景。

那种生产队的劳动,在当时,仿佛是一种集体的欢娱,它明亮,跳跃,欢腾。

它的深处,有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既甜蜜,又苦涩。

    那时候,还有生产队。

那个年代的乡村,有谁不知道生产队呢。

    我们家在村子的最东头。

旁边,便是生产队的大院。

那可真是一个大院。

现在想来,简直像操场一样宽阔,空旷。

紧挨着我家的东墙,是一架磨盘。

可别小看了这磨盘。

在那个年代,村子里的粮食,都得经了这磨盘,才能够最终落到家家户户的锅里,吃进人们的嘴里。

在我的记忆中,总有人家在那里推磨盘。

有时候是人,把一根木棍拦在胸前;有时候是驴,用布蒙了眼睛。

磨盘碌碌响着。

旁边,早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

一簸箕玉米,一箩高粱,两堆红薯干,静静地候着。

而它们的主人,早已经等得不耐烦,去偷闲做一些别的活计。

也有的,并不走开,彼此之间就说起了家常。

偶尔,驴咴咴地叫两声,倒把说话的人吓一跳。

这才发现,已经换了下一家了。

他们用脚把地上的粮食往前面推一推,继续说话。

    院子东面,是猪圈。

猪圈很大,养了足有百十头猪。

猪圈里的饲养员,叫做老四的,是一个光棍,长得白白胖胖,很福态,人们见了,都跟他开玩笑,说,四,每天吃多少猪肉?

膘上得倒快。

老四乐呵呵地,也不恼。

他的绝活,不是养猪,而是杀猪。

每年,一进腊月,猪圈旁边的空地上便热闹起来。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喂猪。

春上,到集上挑一只小猪秧子买回来。

挑猪秧子有讲究。

芳村的男人们,最懂这一套。

喂上一年,到了年底,人们把猪绑了,送到这里来,请老四杀。

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看老四杀猪,甚至比吃猪肉本身,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

猪吱吱叫着,热烈,绝望,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不知谁家性急的孩子,点了一只鞭炮。

爆裂声穿过寒冽的空气,听上去格外清脆。

老四立在那里,接过主家扔过来的烟,随手把它插在耳后。

他看着那只拼命挣扎的猪,入神地看了一会,忽然,他操起手边的那把尖刀,在左手食指肚上试一试刀锋。

他准备干活了。

人群霎时安静下来。

    院子最北端,是一排屋子。

靠西头这两间,是牲口房。

如果你知道生产队,那你一定会知道牲口房。

一个队的大牲口,都集中在牲口房里,由专人侍弄。

那时候,看牲口房,可是一件美差。

白天,牲口们出去干活,看牲口房的人,便背了筐,到地里割青草。

晚上,牲口们回来,干了一天的活,都是功臣,就须得好好侍弄了。

料草早已经拌好了,清水呢,也已经倒上了。

只等牲口们美美地吃喝一通,歇了夜。

只有一条,夜里,睡不了囫囵觉。

尤其是农忙的时节,牲口们辛苦,总得起来两回,给它们添夜草。

马无夜草不肥。

这话是对的。

那时候,看牲口房的是槐叔。

槐叔懂牲口,在芳村,原是出了名的。

脾性多烈的牲口,到了槐叔手里,都变得服服帖帖,像低眉顺眼的小媳妇。

槐叔最喜欢干的,就是侍弄牲口。

每天晚上,他都要给牲口洗澡。

他拿一把鬃毛刷子,蘸了清水,细心地把牲口的全身擦遍。

牲口呢,这种时候,像疲惫的孩子,尽情享受着母亲的呵护。

它们一改白天里的风驰电掣,鬃毛飞扬,它们变得温绵,乖顺。

它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在灯影里,闪着湿漉漉的光。

槐叔是个邋遢人,他侍弄的牲口,却个个油光水滑,漂亮极了。

    乡间常有牲口先生,专门修理牲口,劁牲口,铲蹄子,剪鬃,还给牲口治病。

这种牲口先生常在各村游荡。

目标就是生产队的牲口房。

牲口先生来的时候,槐叔就把他请过来。

有时候,也并不做什么,只是蹲在地上,一边瞅着牲口们吃料,一边说一些闲篇。

比方说,哪个队的牲口脾气暴,连人带车都翻了沟。

哪个队的牲口温吞水,抽断了鞭子,也撒不开蹄子。

说着说着,槐叔总是会把话题转向自己屋里的牲口。

这个时候,槐叔的话就多了。

那匹小桃红,整日里卖弄风情,简直是风流小媳妇,整个芳村,再找不到第二匹。

那个灰灰,是个淘气包,干活却是伶俐得很。

那头老黑,真是老了,神态安详,目光柔软,让人忍不住想多疼惜它。

下午的阳光照进来,有一大片落在草苫子旁边的地上,映着水筲里的水,微微荡漾着,像柔软的绸缎。

牲口们正在吃草,沙沙的咀嚼声,马嚼子碰在石槽上的撞击声,偶尔,不知哪个家伙打一声响亮的响鼻,一只鸡探头探脑地走过来,瞪着谨慎的眼睛,朝屋里看,这个时候,倒被这声音吓得哆嗦了一下,飞快地闭了闭眼。

牲口房里弥漫着青草的腥气,混合着牲口们身上热烘烘的气息。

墙上,挂着一杆鞭子。

这可真是一杆漂亮的鞭子。

鞭子的梢子由几股麻绳拧成,由于常年的磨砺,变得油亮。

鞭子的柄,缠着各种颜色的塑料绳,密密匝匝,一段红,一段黄,一段绿,斑斓极了。

当时,我们几个小女孩,简直眼馋得很。

我们极渴望有一天,槐叔能够从上面拆下一段,我们拿来扎小辫。

然而,一直没有如愿。

槐叔是使牲口的好手。

对于这杆鞭子,自然格外偏爱。

他高高地把它悬挂在墙上,轻易不让我们近身。

    我可能忘了说了,槐叔没有家室。

似乎从一开始,他就常年待在牲口房。

人们都说,这槐子,是个牲口迷。

牲口就是他的女人呢。

    怎么说呢,那时候,牲口房有一种很特别的吸引力。

我们常常跑到牲口房去,蹲在地上,看牲口们吃草。

牲口房里的牲口们,我们都熟悉极了,像亲人一般。

我们熟悉它们每一个的脾气,秉性,它们的口味,它们的怪癖。

当然,这些,大都是从槐叔那里得来的。

玩累了,我们就爬上那铺得平展的土炕。

土炕席子下面铺着厚厚的干草,蓬松,柔软,翻起身来,沙沙响。

干草散发出浓郁的谷草的气息,有丝丝缕缕的芬芳,也有一点刺鼻。

如果是冬天,牲口房的炉火燃烧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了。

你见过炉子吧?

可是,你一定没有见过牲口房的炉子,用一个硕大的铁桶做成,里面,搪了黄泥。

煤块在里面欢快地燃烧着,火苗跳跃起来,有金色,有蓝色,有红色,把炉边的人的脸映得闪闪发亮。

我们这些小孩子,最感兴趣的,是炉口的那一块铁板。

那可真是一块神奇的铁板。

槐叔把花生、大枣放在铁板上,绕着炉口,密密麻麻摆上几圈,我们眼巴巴地瞅着,不时地帮它们翻一下身。

槐叔就警告我们,小馋猫,当心烫了手。

香气渐渐弥漫开来,还有红枣的甜味。

我们的口水都流下来了。

有时候,槐叔心情好,还会给我们变一些别的花样。

比方说,焐红薯。

把红薯放在炉口的铁板上,上面盖上一只大铁盆。

这样焐出来的红薯,又软又甜,别有风味。

也有时候,槐叔会用两只耳朵的铁锅,给我们炒黄豆,炒黑豆,炒芝麻,或者,用玉米粒,给我们做爆米花。

那个时候,牲口房里常常流荡着诱人的香气。

我们真是热爱那时候的牲口房,还有牲口房的大火炉,还有,火炉旁忙忙碌碌的槐叔。

当然,我们也偶尔自己动手。

你知道干粉吗?

在我们芳村,干粉是寻常的吃食。

村子里,就有粉坊。

我们把长长的干粉从家里偷出来,拿到牲口房。

当然了,干粉也可以生吃,咬一段,在嘴里反复咀嚼着,长久地填补我们嘴巴的贫乏和空虚。

可是,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在火炉上烧熟。

我们把干粉伸进火苗里,干粉干瘪的身子迅速膨胀起来,变得又白,又丰满。

这个时候的干粉,酥松可口,是我们最爱的美味。

多年以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时候,牲口房里,炉火明亮,温暖,到处弥漫着香气。

那香气,在我的童年岁月里久久流连,令我时时返顾,黯然神伤。

那时候,牲口房吸引的,决不止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你一定猜到了,除了我们,除了那些吸着呛人的旱烟的男人们,还有女人。

当然,来牲口房的女人们,都是在夜里,在整个村子沉入梦乡的时候,悄悄地潜来。

牲口房的旁边,就是仓库。

仓库的钥匙,就挂在槐叔的腰间。

那个时候,在人们心目中,仓库,意味着很多。

生产队的仓库,简直是一个宝藏。

满囤的粮食,满瓮的油,成垛的棉花,像一座座小山,把仓库都给塞满了。

槐叔腰间的那串钥匙,仿佛是一个魔咒,只要轻轻一念,就会有奇迹出现。

你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乡村,那种魔咒,对女人构成的强大的吸引,或者说诱惑。

那些来牲口房的女人们,谁的心里不牵挂着那个迷人的魔咒?

她们在夜的掩护下,潜入牲口房。

她们渴望得到那个魔咒。

那个时候,牲口房的灯通常是熄灭的。

只有炉火的光亮,在黑夜中闪着幽暗的眼睛。

大铁壶里的水,咕嘟嘟响着,蒸腾出白茫茫的雾气。

牲口们也都歇了,粗重的呼吸长长短短,在黑暗中起起伏伏。

      如果是秋天,生产队的院子里就格外热闹。

人们提着各种各样的家什,分粮食。

    那个时候,我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

我父亲坐在桌子后面,把面前的算盘拨弄得噼啪响。

这个时候,他的脸上,有一种东西,让人肃然起敬。

我喜欢这个时候的父亲。

人们轻声交谈着,彼此开着玩笑,耳朵却张起来,留心听着叫自己名字。

分到东西的人,陆续走了。

又有新的人不断加入进来,等候着。

    瞎朴子也来了。

瞎朴子是村里的奇人。

据说,生下来就看不见。

却能够在村子里穿行自如,从来没出过差错。

他最恨的,是人家喊他瞎,当着他,人们就把那个字省略掉,叫他老朴子。

老朴子并不老。

现在想来,也不过四十来岁。

人生得倒是格外的周正,甚至,称得上标致了。

却终身未娶。

谁愿意嫁给一个瞎子呢?

我们这些小孩子,远远见了他,都飞快地跑开。

即便这样,瞎朴子也总能够敏锐地觉察,笑道,看你往哪里跑。

我们跑得更快了。

我们是害怕被他逮住,捏鼻子。

瞎朴子最喜欢捏小孩子的鼻子。

他的手很有力。

食指和中指弯起来,形成一个坚硬的夹子。

一旦被他捏住,没有一个不鬼哭狼嚎的。

瞎朴子则哈哈笑起来,骂道,小崽子——不识逗。

对于瞎朴子的铁夹子,我尤其害怕。

小时候调皮,母亲常常这样威吓,再闹,看不让瞎朴子捏你的鼻子。

这句话很奏效。

然而,也有时候,我们会跟在他的身后,蹑手蹑脚地,半闭着眼睛,学他慢慢摸索的样子。

学着学着,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瞎朴子猛一回头,一把逮住最前面的一个,大家哇哇惊叫着,飞快地跑开了。

那一回,从生产队出来,瞎朴子端着一罐油,慢慢往家走。

我们顽皮,在他家门口,他必经的地方,悄悄挖了一个小坑。

我们躲在一旁,等待着惊心动魄的一幕。

瞎朴子走过来了。

越来越近。

他的脚步声拖拖沓沓,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我们心上。

我们的心就在嗓子眼悬着,怦怦跳着,只差一点,简直就要跳出来了。

终于,瞎朴子走到坑前了。

他略微犹豫了一下,竟然绕过去了。

我们的心还是怦怦跳着,充满了惊讶和失望。

    多年以后,瞎朴子死了。

据说,是掉进村南的水壕里,淹死了。

那一年夏天,连日暴雨。

水壕的水很深。

当我从城里回家过暑假,听母亲说起这件事,忽然涌上一种莫名的忧伤。

我始终不明白,瞎朴子,在自己的村庄穿行自如的瞎朴子,怎么会失足掉进水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村子里到处洋溢着一种特别的气息,陌生,新鲜,蠢蠢欲动。

    生产队,是早已经没有了。

那个大院子,也盖上了新房,一排一排,住满了人家。

那扇磨盘,也早已经不见了。

如今,人们都用电磨,磨出来的粮食,又快又好。

猪圈也消失了。

过年的时候,人们也不再找老四杀猪。

喂猪的人家,越来越少了。

人们嫌麻烦。

做生意,赚了钱,不愁割不上好肉。

槐叔的牲口房,也没有了。

那让人怀念的炉火,明亮而温暖,也早已经熄灭了。

还有,那些亲爱的牲口们,那个铺满干草的大炕,那些甜蜜而动荡的夜晚,都已经远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有一年,回到家乡,在街上看见槐叔。

他正坐在墙根下,晒太阳。

冬日的阳光照下来,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淡淡的,有一些虚。

槐叔老了。

他眯起眼睛,茫然地看着我。

    他真的认不出我来了。

摘自《光明日报》(2012年02月10日)有删改

11.本篇小说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结合文本分析这样结构的好处。

(5分)

12.本文描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

13.文章最后两段有何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14.本文的标题为“有时岁月徒有虚名”,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载体/怨声载道精湛/勘平叛乱为人/为虎作伥着急/着手成春

B.肥胖/心宽体胖连累/罪行累累供词/供求关系甄别/湮没无闻

C.仆役/前仆后继甲壳/金蝉脱壳露富/风餐露宿古刹/刹那之间

D.参差/参商之阔字帖/十分妥帖横肉/惨遭横祸靡费/望风披靡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成都“12•14”特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被判死刑。

但在醉车横行因而杀机四伏的马路上,“危害公共安全罪”能成为防止杀手的防火墙吗?

B、11月21日,为期一周的2011年我校冬季运动会隆重开幕,有19个班级的近1000名组成的学生参加了比赛,尽情展现运动员们的竞技风采。

C、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农民来说无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D、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红歌澎湃心灵。

12月7日下午,我校成功举行了一场纪念“一二·九”运动红歌比赛。

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唱出紫琅学子热爱祖国、赞美生活的美好情感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