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07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 学案2.docx

哲学原理和法论的综合运用学案2

高考二轮复习学案

政治

第一部分:

知识专题

哲学

【典例精析】

1、(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

故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③的选项,本题选B项。

2、(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3、(全国卷I)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④的说法错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本题只能选B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回答28~29题。

4、(全国卷II)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5、(全国卷II)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6、(09江苏卷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7、(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题意可得C.②③ 。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8、(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时间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时间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时间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的理解了实践的特点

9、(09北京卷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

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我们看到:

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

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综上我们选B。

②③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

10、(北京卷)38.(32分)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了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甲组同学对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甲同学问:

“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乙同学说:

“我也不清楚,不过我查过资料,图中社会建设支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就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11分)

【答案】

(3)①对立: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给以后的命题指明了方向,因为今年是旧课程的最后一年,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探究意识被提前放到高考题中来考查,其实是有着很强烈的引导作用的。

(1)要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图表反映了什么内容,另外最重要的是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

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回答社会建设支出有那些意义。

需要我们具有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回答。

(2)相比较而言,本小题非常简单,只要熟悉课本知识,清楚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的话,都应该能得高分。

因为这个知识点我们一定练了太多。

(3)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我们要具体展开说明,思路是先说对立的表现,再说统一的表现,然后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实有心的考生会发现本题的原理和06年北京高考38题的第

(2)问基本一致,再加上课本的叙述也是这个思路,所以本题的得分率一定不会低。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11、(福建卷)39(42分)

  某校高二

(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

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医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抚民,使汉初社会凋敞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

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因为日益增强。

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

“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浩”的道家思想。

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4)请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

答案:

(4)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者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

我国采取有别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的正确判断。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何时的新措施。

12、(广东卷)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

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

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      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9分)

 40.立意:

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答案要点:

(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13、(全国卷II)39.(60分)

 材料三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

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3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全国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2007年

全国

11.3

48.6

40.1

甲地

29.7

33.5

36.8

(全国卷II)(7)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

(10分)

 (7)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衡的。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

家必争之地。

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分的联系。

        

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

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4、(上海卷)36.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2)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须简述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7分)

 36.

(2)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工作中强调“贯穿一条主线”是抓住了重点和主流,同时强调“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是对外交工作统筹兼顾,这既分清了主次,更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四川卷)39.(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六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

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

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

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七

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

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8)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10分)

 39.

(8)(10分)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2分)。

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2分)。

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2分)。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

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分)。

16、(09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8分)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

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

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本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要紧扣材料。

【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

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17、(09江苏卷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问的回答要扣准知识的限定范围“人类认识的哲学道理”,审准题型“体现型”。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专题突破】

一、选择题(在下列选择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人们会思考的大脑B、哲学家的思考C、人类的实践活动D、对世界的思考

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4.《管子》说:

“水者,何也?

万物之原也。

”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6.2008年初,在与南方冰雪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体现出的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精神,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精神感入至深。

这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7.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是不相同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说明实践具有

A.主观能动性B.客观性C.社会历史性D.主观性

9.“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任何认识都有它的正确性

B.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但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反映具有多样性

C.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会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

10.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B.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减增、位置的变更

12.下列名句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之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3.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是各部门、各行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这表明

A.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系统和要素关系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是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14.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水滴石穿   D.失败乃成功之母

15.“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D.矛盾具有特殊性

16.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善于抓住重点    

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17.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分析法D.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9.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2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