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594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docx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总结

(之、尔、其、与、于、何)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

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

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