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662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docx

打印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翻到单元导读,说一说你从这段话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自由回答两分钟)

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就是一种新的体裁——新闻。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第一课这两则消息中学习关于新闻的知识。

(出示课题)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1、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消息的结构,并用所学知识辨析消息结构。

体会消息语言准确、概括、简洁的特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2、出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3、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又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4、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6、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很简练准确地(高度概括)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分为:

主标、引标、副标)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指的是新闻结束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7、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注意: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三、介绍作者

师:

大家看到这是两则新闻,潜意识里第一反应,这两则新闻应该是一个记者写的,对吗?

但事实上,作者是谁呢?

——毛泽东。

毛主席有着多重身份,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深度的文人。

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到现在还让很多人叹为观止。

四、讲授新课

1、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结语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1949年4月20日

何地where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何人who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敌军

何事what解放军南渡长江

何故why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how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4、品析语言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回答,限时十分钟)

(2)你认为文中的“已、大约”能否删掉?

为什么?

不能。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3)“经营”能否换成“构筑”?

“溃退”能否换成“败退”?

为什么?

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这些词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透出豪迈的情怀。

5、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

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6、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五、当堂检测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

标题、导语、主体

2、新闻的特点: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

3、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

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4、“胜利南渡”点明了:

渡江已取得胜利

六、拓展延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1、新闻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为主,议论为辅

2、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4、5个“W”和1个“H”

何人?

(Who?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故?

(Why?

何事?

(What?

如何?

(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时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5个“W”1个“H”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5、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标题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

主体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结语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

6、新闻的语言

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

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

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

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

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

宁愿打破上述规矩,也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的“写作6要素”

7、用在新闻的语言上,只有一句话;

简洁 明了 准确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巩固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

2、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的思路。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检查预习

字词

四、进入新课

(一)分析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作用:

语言凝练,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显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二)分析导语

这篇文章的导语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第一句话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第二句话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三)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四)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五)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

同在哪里?

不同又在哪里?

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

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

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

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

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

必要详写。

(六)语言特点

1、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五

分钟,再举例子)

(1)准确: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对比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一组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组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

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六、随堂练习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导语,在文中的作用是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4.“百万”是夸张吗?

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2、完成练习册的课时作业

八、教学反思

 

赠送相关资料

考试答题的技巧

拿到试卷之后,可以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

安排答题顺序关于考试时答题顺序,一种策略是按照试卷从前到后的顺序答题,另外一种策略是按照自己总结出的答题顺序。

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你必须非常清楚每部分应该使用的最少和最多的答题时间。

按照自己总结的答题顺序:

先做那些即使延长答题时间,也不见得会得分更多的题目,后做那些需要仔细思考和推敲的题目。

例如,数学先做会做的题目,再做难题,所谓难题,就是你思考了好几分钟仍然无法做出的题目。

再例如,英语和语文,你可以先把填空、选择、作文等题目做完,然后再做阅读题目。

  数学处于高级阶段的贾甲在某次考试时,做到第5题时,实在做不出来,于是就先不做,继续往下做,到了第10题时,又做不出来了,心里有点着急,就暗自对自己说,“平静”、“平静”,于是隔过去往下做,到了第15题,又做不出来了。

于是就回头做第5题,想了几分钟后,仍然做不出来,于是就再做第10题,想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解题思路,于是就很快的做出来了,这时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然后接着做第15题,想了一大会儿,只是想出了某一步骤,于是就把这一步骤写在试卷上,并猜了个答案写上,然后再回头做第5题,想了一会儿就做出来了。

然后,他用了几分钟检查了所有题目,发现没有大的错误后,他就再做第15题,他在脑子里把与这道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逐一回忆,由于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回忆了几遍之后,他终于想出了第15题的解题思路,于是就很快的做出来了。

一、答题原则

大家拿到考卷后,先看是不是本科考试的试卷,再清点试卷页码是否齐全,检查试卷有无破损或漏印、重印、字迹模糊不清等情况。

如果发

答题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从前向后,先易后难。

通常试题的难易分布是按每一类题型从前向后,由易到难。

因此,解题顺序也宜按试卷题号从小到大,从前至后依

次解答。

当然,有时但也不能机械地按部就班。

中间有难题出现时,可先跳过去,到最后攻它或放弃它。

先把容易得到的分数拿到手,不要

“一条胡同走到黑”,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先选择、填空题,后解答题。

2.规范答题,分分计较。

数学分I、II卷,第I卷客观性试题,用计算机阅读,一要严格按规定涂卡,二要认真选择答案。

第II卷为主观性试

题,一般情况下,除填空题外,大多解答题一题设若干小题,通常独立给分。

解答时要分步骤(层次)解答,争取步步得分。

解题中遇到困

难时,能做几步做几步,一分一分地争取,也可以跳过某一小题直接做下一小题。

3.得分优先、随机应变。

在答题时掌握的基本原则是“熟题细做,生题慢做”,保证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但

是要防止被难题耗时过多而影响总分。

4.填充实地,不留空白。

考试阅卷是连续性的流水作业,如果你在试卷上留下的空白太多,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印象,会认为你确实不行

另外每道题都有若干采分点,触到采分点便可给分,未能触到采分点也没有倒扣分的规定。

因此只要时间允许,应尽量把试题提问下面的

空白处写上相应的公式或定理等有关结论。

5.观点正确,理性答卷。

不能因为答题过于求新,结果造成观点错误,逻辑不严密;或在试卷上即兴发挥,涂写与试卷内容无关的字画,可

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胡乱涂写可以认为是在试卷上做记号,而判作弊。

因此,要理性答卷。

6.字迹清晰,合理规划。

这对任何一科考试都很重要,尤其是对“精确度”较高的数理化,若字迹不清无法辨认极易造成阅卷老师的误判,

如填空题填写带圈的序号、数字等,如不清晰就可能使本来正确的失了分。

另外,卷面答题书写的位置和大小要计划好,尽量让卷面安排做

到“前紧后松”而不是“前松后紧”。

特别注意只能在规定位置答题,转页答题不予计分。

二、审题要点

审题包括浏览全卷和细读试题两个方面。

一是开考前浏览。

开考前5分钟开始发卷,大家利用发卷至开始答题这段有限的时间,通过答前浏览对全卷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估算试卷难度

和时间分配,据此统筹安排答题顺序,做到心中有数。

此时考生要做到“宠辱不惊”,也就是说,看到一道似曾相识的题时,心中不要窃喜

,而要提醒自己,“这道题做时不可轻敌,小心有什么陷阱,或者做的题目只是相似,稍微的不易觉察的改动都会引起答案的不同”。

碰到

一道从未见过,猛然没思路的题时,更不要受到干扰,相反,此时应开心,“我没做过,别人也没有。

这是我的机会。

”时刻提醒自己:

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二是答题过程中的仔细审题。

这是关键步骤,要求不漏题,看准题,弄清题意,了解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回答的问题。

不同的题型,考察不

同的能力,具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评分方式也不同,对不同的题型,审题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1.选择题是所占比例较大(40%)的客观性试题,考察的内容具体,知识点多,“双基”与能力并重。

对选择题的审题,要搞清楚是选择正

确陈述还是选择错误陈述,采用特殊什么方法求解等。

2.填空题属于客观性试题。

一般是中档题,但是由于没有中间解题过程,也就没有过程分,稍微出现点错误就和一点不会做结果相同,“后

果严重”。

审题时注意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方法和此类问题的易错点等。

3.解答题在试卷中所占分数较多(74分),不仅需要解出结果还要列出解题过程。

解答这种题目时,审题显得极其重要。

只有了解题目提供

的条件和隐含信息,联想相关题型的通性通法,寻找和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问题才能解决。

三、时间分配

近几年,随着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问题越来越多,阅读量逐渐增加,科学地使用时间,是临场发挥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配答题时间的基本

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得分的地方绝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

在心目

中应有“分数时间比”的概念,花10分钟去做一道分值为12分的中档大题无疑比用10分钟去攻克1道分值为4分的中档填空题更有价值。

有效

地利用最好的答题时间段,通常各时间段内的答题效率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最后10分钟左右多数考生心理上会发生变化,影响正常答卷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答完试卷的考生会分心、产生急躁心理,这个时间段效率要低于其它时间段。

在试卷发下来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难度,熟悉“题情”,进而初步确定各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

通常一

般水平的考生,解答选择题(12个)不能超过40分钟,填空题(4个)不能超过15分钟,留下的时间给解答题(6个)和验算。

当然这个时间

安排还要因人而异。

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原来的时间安排,譬如,1道题目计划用3分钟,但3分钟过后一点眉目也没有,则可以暂时跳过这道题;但若已接近成

功,延长一点时间也是必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分配时间应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灵活掌握时间而不墨守最初安排。

时间安排只是大致的

整体调度,没有必要把时间精确到每1小题或是每1分钟。

更不要因为时间安排过紧,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正常答卷。

一般地,在时间安排上有必要留出5—10分钟的检查时间,但若题量很大,对自己作答的准确性又较为放心的话,检查的时间可以缩短或去除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数学试卷的设计只有少数优秀考生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

五、大题和难题

一张考卷必不可少地要有大题、难题以区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便拉开档次。

一般大题、难题分值都较高,遇到难题,要尽量放到最

后去攻克;如果别的题目全部做完而且检查无误,而又有一定时间的话,就应想办法攻克难题。

不是每个人都能得150的,先把会的做完,也

可以给自己奠定心里优势。

六、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

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掌握选择题应试的基本方法:

要抓住选择题的特点,充分地利用选择支提供的信息,决不能把所有的选择题都当作解答题来做。

首先,

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要求。

二是审查分析题干,确定选择的范围与对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内涵与外延规定。

三是辨析选项,排

误选正。

四是要正确标记和仔细核查。

(2)特值法。

在选择支中分别取特殊值进行验证或排除,对于方程或不等式求解、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格外有效。

(3)反例法。

把选择题各选择项中错误的答案排除,余下的便是正确答案。

(4)猜测法。

因为数学选择题没有选错倒扣分的规定,实在解不出来,猜测可以为你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

除须计算的题目外,一般不猜A

2.填空题答题技巧

(1)要求熟记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数据公式、原理,复习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记熟,做到临考前能准确无误、清晰回忆。

对那些起关键

作用的,或最容易混淆记错的概念、符号或图形要特别注意,因为考查的往往就是它们。

如区间的端点开还是闭、定义域和值域要用区间或

集合表示、单调区间误写成不等式或把两个单调区间取了并集等等。

(2)一般第4个填空题可能题意或题型较新,因而难度较大,可以酌情往后放。

3.解答题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考题要求。

(2)规范表述。

分清层次,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简约性、逻辑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3)给出结论。

注意分类讨论的问题,最后要归纳结论。

(4)讲求效率。

合理有序的书写试卷和使用草稿纸,节省验算时间。

七、如何检查

在考试中,主动安排时间检查答卷是保证考试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防漏补遗、去伪存真的过程,尤其是考生如果采用灵活的答题顺序

,更应该与最后检查结合起来。

因为在你跳跃式往返答题过程中很可能遗漏题目,通过检查可弥补这种答题策略的漏洞。

检查过程的第一步是看有无遗漏或没有做的题目,发现之后,应迅速完成或再次思考解法。

对各类题型的做答过程和结果,如果有时间要结

合草稿纸的解题过程全面复查一遍,时间不够,则重点检查。

选择题的检查主要是查看有无遗漏,并复查你心存疑虑的题目。

但是若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要改变你依据第一感觉作出的判断。

对解答题的检查,要注意结合审查草稿纸的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